“完了,出大事了。”
7月23日,星期五,学而思培优的小学数学教师程盛发了一条朋友圈。他口中的“大事”,指的是网传的一份尚未正式披露的,名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的红头文件。文件在机构集资手段、准入资质、业务时段以及营销方式等方面,对培训机构进行了“手术刀式”监管。比如,不得上市、需转非盈利机构、节假日不得上课、每节课不得超过30分钟,培训时间不得晚于21点、不能打广告……
消息很快在资本市场发酵。23日白天,港股率先响应,新东方-S狂泄40个点。23日夜晚,美股接力,好未来跌超70%,新东方跌超54%,高途跌超60%,51Talk跌超43%,有道跌超42%……
“去年的年终奖,公司以72刀每股的价格发了200股,而现在股价只有6刀了,我等于足足损失了8万多块钱。”与暴跌的股价一样,程盛的心情跌落谷底,在朋友圈又发了一句话:“这行还能干吗?”
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公布。
意见中指出: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双减意见”明确指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加码,成为定局。
“这行还能干吗”,程盛们心里有数了。
上市融资?别想
这份引起市场地震的“双减意见”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早在今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意见就被审议通过。
会议大致确定了意见的方向:
减轻学生负担,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问题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
自审议通过后,几家培训机构的股价就接连阴跌。尤其是新东方、好未来这样的行业领头羊,自2月底的历史高点后,市值普遍跌掉了2/3以上。
不过由于尚未披露意见细则,一度有“市场已经逐步消化了这些利空消息”的声音。然而,当7月23日,“双减意见”真正展露全貌后,一泄如注的市场表现证明了此时的利空情绪几乎是毁灭级别的。这份长达16页的文件,细节甚多,中央主要以四大层面对培训机构进行了整改:融资、准入、业务、营销。
首先是融资。
文件规定,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能通过上市来融资,已经上市的则需进行清理整治。
要知道在资本市场,K12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是个香饽饽。自2006年新东方在美开启中国教育机构上市先河后,每年排队赴外上市的机构,如同过江之鲫一般,引发过多次扎堆上市的风潮。
2010年8月到11月,短短100天,安博教育、学大教育、环球雅思、学而思教育(后改名“好未来”)分别在美上市。
2017年,中国教育公司上市再次“井喷”。博实乐、红黄蓝、四季教育和瑞思在美股上市,睿见教育、宇华教育、民生教育、新高教先后登陆港交所。
2020年,疫情催化在线教育,在线行业融资总额超过500亿,超过此前4年融资总和。
2021年,政策收紧在即,包括掌门教育、火花思维、猿辅导在内的近20家培训机构都在抢跑美股IPO,争取在监管靴子落地之前完成融资大业。
令人疑惑的是,为何早年新东方和好未来等教育机构选在境外上市?原因是2003年版《民办教育促进法》对营利和向社会募集资金的禁止性规定。
政府给了民办培训学校税收等各方面优惠,要求它们不能以赢利为目的经营,赚的钱只能投入学校的再发展,不能像普通企业一样实现股权分红。如果想融资,这类培训机构只能去境外。
而在2017年版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删除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旧规定,不再禁止民办学校向社会募集资金,已经为教育企业尤其是培训机构去A股上市扫除了障碍。
但现实中,在A股上市的培训机构仍然较少。一方面是A股对盈利有要求,另一方面是很多公司在创业初期引入了美元基金,从而搭建了VIE架构,而A股不允许这样的特殊股权结构。
如今一纸禁令,热闹了15年的赛道大门,彻底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关上了。
有行内人士认为,那些新晋的,诸如猿题库、作业帮等以学科类培训为主业的公司已不再具备IPO资质。而对于已经上市的新东方、好未来等机构则不得不剥离学科类的业务,否则可能面临违规而退市。
汤师爷变张麻子
第二是准入。
文件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地将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同时,已经审批的机构统一转为非营利性机构;线上机构由备案制转为审批制,且已经备案的机构要根据标准重新审批。简单来说,就是新玩家的进入越来越难了,老玩家们也得转变角色了。
电视剧《小舍得》剧照
非营利性,是一个关键点。从一个营利为存在根本的机构转变为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机构,这种转变是翻天覆地的,用《让子弹飞》来比喻,等于让只看管钱的汤师爷,变成给人发钱的张麻子。
实际上,由于今年的监管收紧,部分行业头部已经提前申报了注册修改。
记者查阅到,仅在北京市,新东方就注册了东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怀柔4所民办非企业单位,好未来也注册了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昌平区6所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非营利性机构,为了获得和普通公司一样的收入,还可能会采取关联交易的方式,以品牌使用、教研管理等名目进行套利。
但今年即将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与利益关联方进行交易。这意味着,监管机构试图把这样的套利空间彻底堵死。
这样的强监管下,像程盛这样的辅导老师们受到的冲击最大。
程盛告诉记者,今年他已经有不少同事被裁了,绩效也大不如前。“去年我每月工资,多的时候暑假每月能拿近三万块,少的时候也有一万五拿到手。而这几个月,大概只有一万刚出头的样子。”
资本退潮下,程盛表示,这个暑假是没法开课了,今年的收入大概比去年会少接近一半。“我和几个同事讨论,发现大家都在做转业准备,大多数准备应征中小学教师,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考公。”
业务量的锐减,除了培训老师,与之配套的其他功能性岗位的需求也在释放。其中,IPO折戟的几家在线教育裁员力度最大。作业帮IPO暂缓,并且暂停了辅导、销售等岗位的人员招聘;猿辅导解散了中班团队,教研员工被转岗或离职;高途的内部员工会传出宣布高途课堂将裁员30%;VIPKID传出业务和人员调整,包括中外教培优在内的部分业务,裁员比例高达50%。
假期不上课
“双减意见”中,业务模式的限制,算是对学生和家长影响最大的一点。文件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都不给上课。线上培训,每课时不得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时间不得晚于21点。曾几何时,“海淀黄庄妈妈”威震大江南北,每到周末就把孩子送进密集的补习课程中,寄希望于补习班提高孩子的成绩,摆脱小升初随机派位的命运,考到一所高升学率的中学里去。全程陪同,风雨无阻,直至把孩子“送上岸”。
北京10岁女孩元元的妈妈在夏天给女儿报了5个班,源源最忙的时候一天要上6个小时的课(图源:澎湃新闻;数据来源:元元妈妈)
可以说,校外培训是典型的“剧场效应”。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后面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有什么区别吗?等所有人都站起来后,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但人们却更累了。
这与培训机构导致的教育现状如出一辙,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被迫去补习,待到所有人都补习了,能考上的还是只有那么多孩子。我们的代价却是付出了更多的钱、时间和精力。
不能培训了,那孩子的学力如何提高?意见中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整顿培训机构,回归义务教育,从政策出发点来说,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孩子多面发展的手段。
图源:中新网
当然在现实中,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人,仍然会想方设法去提升后代的学力,找家庭教师、请名师开小灶等。这样的现象不可避免,但大环境的改善,对于改变眼下“全民补习”的现状,仍有着相当积极的影响。
文件中的第四大类,不得打广告,即对营销的限制,与业务规范是自成一脉的。
如今社会上的教育焦虑越发严重,极大一方面原因便是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培训机构为了能招生,一个常用的方法便是向家长、向社会大肆灌输教育焦虑。在“流量就是一切”的背景下,机构背后的资本把以往用在团购、网约车、外卖上的那一套烧钱获客打法,又一次复制在了教育机构的身上。大把资金在地铁通道、电梯屏幕、APP开屏中进行投放,只为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
投放在公交站点的培训机构广告
孩子学习不好,补习啊!考试成绩不好,花钱啊!比不过别人家孩子,报班啊!这种结果就是,教育机构被资本玩成了赤裸裸的生意勾当。
此外,抛开教育,从消费的观点来看,高昂的培训费用已变成有孩家庭的头部开支,大大地限制了家庭的消费能力。如果能改变现状,也有助于提升家庭的购买能力,进而扩大内需。
有人认为,“双减意见”的发布是校外培训行业管理的起点,未来对于行业的管理力度只会有增无减。
多家行业巨头,对此也有感知,紧锣密鼓地筹备转型。学科类教育培训不好做,就做素质类培训、职业培训和教育信息化。To C端不好做,就做To B端,通过数字化切入校内教育市场,重点推进进校产品。也有一些机构耍“小聪明”,为了规避政策,以嵌入课件产品的方式贩卖教育硬件,把原来的卖课变成了卖学习机。
程盛也告诉记者,一些原来以数理化培训闻名的兄弟机构,现在已经开始推出书法、武术、舞蹈、音乐等,与升学考试无关的产品了。眼下正在筹备公务员报考的程盛,还犹豫要不要报个公考班。
“原来我是开班教人考试,现在不能教人考试了,要让人教我了。”(来源:南风窗 胡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