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正文

上海车展,怎一个“愁”字了得!| 《人心所向》连载㉙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4-21 19:30:57
  2019年4月16日,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开幕第一天,一则传闻导致股市股价飙升,许多车企股价升幅高达6%-8%,吉利汽车(0175HK)竟然达到12.82%的升幅。

上海车展,怎一个“愁”字了得!| 《人心所向》连载㉙

  作者李钢:1951年12月30日生于山东济南。中共党员。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新闻专业高级职称。

  在工业企业起步,从工人、技术员到企业管理,有些基础功底;在中央国家机关做过政策研究,有点战略高度;长达24年在中央媒体主持科技结合经济报道,从主力记者到担任主编、夜班总编辑,涉猎广泛,人脉颇丰,知识面较宽。2012年初在《科技日报》社长助理岗位上退休。

  从业态到具体业务,比较熟悉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新媒体、家电电子、汽车、铁路、金融等行业和领域。退休后继续在不同领域发挥余热。目前担任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副主席等社会职务。专注于企业融媒体运作和经济自媒体写作。

  微信公众号:七星斋主,已经入驻今日头条、趣头条、凤凰网、搜狐网、汽车头条、百度、知乎等知名网络平台。

  《人心所向》连载序言

  经年记者生涯,自然免不了跟企业打交道,免不了跟企业家接触甚至交朋友。企业的事,企业家的事,除了完成工作任务,一些有价值的事,有心而闻,有感而发,也会信手拈来写成文字。

  结识李书福,是2001年春节大年初一。20年前,他的知名度不如我(笑),自然现在不同了,他已如日中天。

  跟他接触由少到多,交流也由浅到深,他不吸烟,对酒也没有瘾,没有不良嗜好。作为男人,基本没有毛病。

  自然,跟他交流的话题,主要是他钟爱的汽车事业,他创业中的坎坷曲折,他的理想抱负,他的困惑纠结和感悟,始终伴随着他情绪起伏的喜怒哀乐。

  似水流年,他的努力,比更多人播种后的收获,来得快来得多,肯定他比别人看得远付出得也更多。10年前,世界瞩目的吉利并购沃尔沃,算得上是世界汽车行业的大事件。

  从那时起,我欣然动笔,以所见所闻所思,开始记录吉利创业发展历程,记录吉利与世界同行的足迹。我决定写成一本书。

  这些记录,首先源自自己新闻作品的积累,这些正式发表的作品,加上更多的素材,将成就撰写中的这本书。然而,断断续续写了十年,或许是杂事缠身,一直没有想好何时杀青,书名几易其稿,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名讳。

  因为事件一直在发展,似乎没有结束的征兆;世界在不断变化,似乎也没有停止的意思;新闻层出不穷,似乎更是没完没了。

  2010年3月28日,是吉利并购沃尔沃正式签约的大日子,3月30日,李书福率领他的团队从瑞典凯旋,在北京与媒体朋友见面。

  光阴如同白驹过隙,十年一瞬间。十年后,在这继往开来的时节,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展望,谨将书稿中有关章节节选出来连载,以飨读者。

  说句狗尾续貂的话,我没有学过文学,做新闻工作也是半路出家,应该是自学成才(笑)。诸君接下来看到的文字,文采上可能会感到有一些乏味,但绝对真实,没有杜撰,没有虚构,当然一定会有大家闻所未闻的故事。

  因为公开连载,本书暂名《人心所向》。

  七星斋主 李钢  2020年3月30日

上海车展,怎一个“愁”字了得!| 《人心所向》连载㉙

  《人心所向》连载㉙

  上海车展,怎一个“愁”字了得!

  异彩纷呈、推陈出新——总把新桃换旧符;人头攒动、门庭冷落——东边日头西边雨。今日上海车展,几家欢喜几家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步子”慢一些,让“灵魂”跟上来

  2019年4月16日,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开幕第一天,一则传闻导致股市股价飙升,许多车企股价升幅高达6%-8%,吉利汽车(0175HK)竟然达到12.82%的升幅。

  次日股市变脸,就像坐上过山车的感觉一样,上去的统统下来了,一些个股被打回了原形,有的甚至还低。吉利运气尚好,只在升幅之上回调了近5%。

  这则传闻,是说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正在考虑放宽现有汽车限购政策。很快又有传闻,说这个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只是“正在调研中”。

  坊间没有说错:希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股市陡升陡降,反映了经济的体温计十分敏感,投资者的脉搏跳动触手可及。显然,资本市场用自己的逻辑,每时每刻都在度量着汽车产业的走向和走势。

  股市的一度躁动,并没有影响蓄势已久的上海车展。上海车展,每两年一次,不光车企、车主倍加关注,“打酱油”的更是一票难求。

  本届车展,集中展示了世界汽车工业的最新成果,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1000余家知名车企齐聚上海发布新品。据统计,首发及上市的新车超过了140款。

  全球汽车厂商再度云集上海,不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创新发展成果,同时也是汽车产业与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一次全面展示。

  尽管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加速,但电动化已是大势所趋,本届车展上“新能源”无疑是各家车企发布的重点。自主品牌、外资品牌、造车新势力争相推新车型和概念车,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的全新车型要少很多。

  媒体日、领导专场、公众日,此次车展,聚焦人们的关注点,众目睽睽,所见略同,大概率印象——“新能源车”上位。

  展台上,几乎家家都有新能源车。外企,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丰田EV量产车型,纯电动车C-HR EV与奕泽IZOA EV全球首发,2020年正式上市,首次在上海面向全球市场公开亮相。

  别克品牌全球首款纯电动车,也是上汽通用旗下第一款真正面向大众市场的纯电动车,别克VELITE 6纯电动MAV多功能运动型轿车上市,补贴后售价16.58万元至18.58万元。看上去性价比还不错…..

  自主品牌自然不甘落后。百公里加速只要2.59秒,ARCFOX展台的赛道版跑车是车展上的吸睛亮点。继日内瓦车展全球首秀后,北汽集团旗下高端品牌ARCFOX在国内首次正式发布。为了ARCFOX造势,北汽集团提前举行了盛大的“ARCFOX品牌之夜”活动,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誓言,要打造属于中国的全新高端汽车品牌。

  比亚迪宋pro、e2全球首发,长城新一代电动车欧拉接受检阅,风景独好的吉利展台,刚刚在新加坡上市的几何A,与全球首发PREFACE的概念车交相映辉。

  继吉利领克走红高端路线后,吉利在车展上全球首发PREFACE概念车,将面向国际市场。美轮美奂的造型设计,叹为观止的高科技配置,迎来一拨又一拨观众。

  不过,车展上最引人关注是,造车新势力奋不顾身纷至沓来。蔚来、小鹏、威马、爱驰、理想、零跑等等,这些人们尚不熟悉的互联网造车新品牌,尽管绝大多数远远达不到量产的地步,尽管这些品牌正在期待给消费者留下印象,而人们更加陌生的天际、艾康尼克(ICONIQ)、博郡、GYON等一批造车“新新势力”,已然携样车、概念车和车型DM华丽登场。

  由车展看宏观。正在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各界把目光又聚焦在汽车产业上,今年车市出现哪些新变化?众多车企发力新能源车,在转型的当下,汽车产业未来应该怎么走?

  请让数据说话。继2018年汽车产销同比下降后,权威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33.6万辆和637.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9.8%和11.3%;乘用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522.7万辆和526.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2.4%和13.7%;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4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2.7%和109.7%。

  央视评论员、老朋友刘戈比喻,汽车市场已经下了高速公路,进入频繁换挡期。因为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非常快,到去年底,汽车保有量达到2.4亿辆,众多的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家用轿车,因此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势头难以持续。

  毋庸讳言,我国汽车高速增长风光不再,市场存量竞争已成定局。有人乐观认为,在车市持续低迷状态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保持逆势增长。这只能说明新能源车产销的基数太低,容易造成误读。新能源汽车快速入市,意味着替代和挤压传统汽车市场空间。

  毫无疑问,新旧动能犬牙交错、多元竞争的“2.0时代”即将到来。竞争伊始,蓝海悄然变为红海的景象,恐怕也会使许多人始料不及。可以预见,汽车工业的淘汰、兼并、整合的行业大洗牌,已经呼之欲出了!

  为什么我国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这么多?,皆因新能源汽车贴上了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标签。而任何一个新兴产业,都具有风险高、成本高、回报也可能特别高的特点。资本的逐利性,使很多风险资本蜂拥而入。

  对此,恰恰有不同观点发声,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此次上海车展极有可能是互联网造车企业最后一次集体亮相。

  此话听乍一听,好像逆潮流思维,细一想,是不是应该让我们的“步子”慢一点,等等“灵魂”跟上来,应该用脑子认真想想了。

  “年少不知愁滋味”

  造车“新势力”,是不是有点“年少不知愁滋味”?造汽车,需要大资金投入,需要规模效应,需要实体制造业,需要渠道终端,需要人才团队……实力和经验,耐力和抗风险能力,你们准备好跑“全马”了吗?

  先说说造车工艺的历史沿革。造车工艺,从小而全、大而全到零部件制造的社会化生产和主机厂的四大工艺。

  汽车生产离不开基础工业。比如机械制造加工零部件,在一根棒料上截料制坯,从自由锻到模锻、精锻;发动机箱体铸造,从灰口铸铁到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切削加工,从单轴手动到程控半自动、多轴多工位数字加工中心,这些进步,经历了大约四十年的光阴。

  汽车装配,从单台手工到台架半机械化,从流水线到柔性混装平台;生产组织形式,从一个车企大而全、小而全,进化为零部件社会化供应、主机厂整合。而主机厂只做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

  造车新势力,是不是完全知晓这些历史的进步和进化?你们运作起来,是采用社会化采购还是代工?如果社会化采购,要不要建设自己的四大工艺?如果代工,迭代的规模和投入如何掌控?

  不能不说,很多人可能把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弄错了,所谓新能源,仅仅是汽车动力能源和动力输出,在汽车内部结构上,跟能源有关的主要部件,仅仅是电池、电控和电机,这三大件,只是替代了燃油发动机和变速器的驱动模式。

  其他,如造型设计,悬挂形式,制动方式,AI、VR和自动化驾驶,甚至赖以营销的渠道与终端建设,都是传统汽车制造业的基础。所谓互联网造车或者造车新势力,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要想取得成功,恐怕付出的巨大努力,结果将是一地鸡毛。

  造车马拉松,资金是个大问题。VC(风险投资)、PE(股权投资),会不会半途而废?财务投资更谈不到了,谁不怕血本无归!

  从这个角度,我倒是看好传统车企转型,因为基础使然。

  记得五年前,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观点。他说,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进入理性成熟消费期,汽车产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正在寻找自己的转型路径。汽车在为人类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压力,尤其是环境、能源、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

  他认为,全球汽车同行乃至全球一些高技术企业,都要积极研究如何在汽车上不断插上充满智慧的科技翅膀,让汽车变得更加聪明,更加自动化,更加以人为本,更加环保。

  新能源车,自然成为车企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

  必须考量“体制成本”

  是时候加强宏观调控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市场中有计划,计划里有市场。我国的制度和体制优势,保证了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会充满自信。

  与新能源造车一拥而上对比,美国柯达的消亡形成了悖论。发明数码相机技术的美国柯达,当年没有足够的远见和壮士断腕的勇气,结果被日本的佳能拿过来捷足先登,结果呢,全球感光材料老大,破产倒闭了。

  本世纪初,我在纽约附近的罗切斯特柯达总部,目睹了他们的纠结。一场新旧交替的抉择,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兴衰。

  面对这场争先恐后的角逐,过去人们只是关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我认为,应该考量社会“体制成本”了。

  “体制成本”,是任何经济行为主体要获得收益都不得不支付的代价。成本包括货币的、非货币的,时间的、精力和精神的,抽象出来,作为谋求任何收益所必不可少的付出,构成经济行为最基本的约束条件。

  上世纪中叶的大跃进和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都产生了或负或正的体制成本,而新旧能源车的交替,是顺其自然任马由缰,还是科学调节,也会转嫁给体制成本。

  新生的要增加发展成本,旧的要支付提前折旧甚至中断体系运营的成本。就消费者而言,提前淘汰转换,就必须从钱袋子里掏出更多的钞票。这些成本的集合,就是体制成本。尚且不说国家层面要多付出的成本。

  传统汽车与新能源车的交替速度与节拍,动力路线——锂电池与氢能源,鼓励与抑制,力度与广度,不光关系着环境保护,更意味着如何降低国民经济的社会成本,同时对于消费者的财富管理也至关重要。

  一拥而上,一哄而散,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史上屡见不鲜,以往的低水平重复,如今的泡沫制造,必将是国家考量的重要问题。

  从国家层面,市场上有计划,计划里有市场,顺应潮流,遵循规律,应该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能任由市场随波逐流。

  补贴退坡,看上去是为了让新能源学会自己走路,当然也有国家财政平衡的考量,深层次带来的影响,其实是控制了体制成本的上扬。

  补贴退坡,可以倒逼电池和整车方方面面的行业能力的进步,对车企来说,把发展目标从量的增加转到质的增长,依靠市场竞争,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消费者的选择,逐渐找到一条更具有发展潜力的道路。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们有着明显的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还有国企和民企相结合的经济结构。所以,我们在经济建设上,赋能制度、体制和企业结构的自信,就拥有更加优越的主动性、更加广阔的调整空间、更加灵活的调节手段。

  期待汽车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序发展!

[ 责任编辑:徐鹏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