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钢:1951年12月30日生于山东济南。中共党员。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新闻专业高级职称。
在工业企业起步,从工人、技术员到企业管理,有些基础功底;在中央国家机关做过政策研究,有点战略高度;长达24年在中央媒体主持科技结合经济报道,从主力记者到担任主编、夜班总编辑,涉猎广泛,人脉颇丰,知识面较宽。2012年初在《科技日报》社长助理岗位上退休。
从业态到具体业务,比较熟悉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新媒体、家电电子、汽车、铁路、金融等行业和领域。退休后继续在不同领域发挥余热。目前担任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副主席等社会职务。专注于企业融媒体运作和经济自媒体写作。
微信公众号:七星斋主,已经入驻今日头条、趣头条、凤凰网、搜狐网、汽车头条、百度、知乎等知名网络平台。
《人心所向》连载序言
经年记者生涯,自然免不了跟企业打交道,免不了跟企业家接触甚至交朋友。企业的事,企业家的事,除了完成工作任务,一些有价值的事,有心而闻,有感而发,也会信手拈来写成文字。
结识李书福,是2001年春节大年初一。20年前,他的知名度不如我(笑),自然现在不同了,他已如日中天。
跟他接触由少到多,交流也由浅到深,他不吸烟,对酒也没有瘾,没有不良嗜好。作为男人,基本没有毛病。
自然,跟他交流的话题,主要是他钟爱的汽车事业,他创业中的坎坷曲折,他的理想抱负,他的困惑纠结和感悟,始终伴随着他情绪起伏的喜怒哀乐。
似水流年,他的努力,比更多人播种后的收获,来得快来得多,肯定他比别人看得远付出得也更多。10年前,世界瞩目的吉利并购沃尔沃,算得上是世界汽车行业的大事件。
从那时起,我欣然动笔,以所见所闻所思,开始记录吉利创业发展历程,记录吉利与世界同行的足迹。我决定写成一本书。
这些记录,首先源自自己新闻作品的积累,这些正式发表的作品,加上更多的素材,将成就撰写中的这本书。然而,断断续续写了十年,或许是杂事缠身,一直没有想好何时杀青,书名几易其稿,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名讳。
因为事件一直在发展,似乎没有结束的征兆;世界在不断变化,似乎也没有停止的意思;新闻层出不穷,似乎更是没完没了。
2010年3月28日,是吉利并购沃尔沃正式签约的大日子,3月30日,李书福率领他的团队从瑞典凯旋,在北京与媒体朋友见面。
光阴如同白驹过隙,十年一瞬间。十年后,在这继往开来的时节,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展望,谨将书稿中有关章节节选出来连载,以飨读者。
说句狗尾续貂的话,我没有学过文学,做新闻工作也是半路出家,应该是自学成才(笑)。诸君接下来看到的文字,文采上可能会感到有一些乏味,但绝对真实,没有杜撰,没有虚构,当然一定会有大家闻所未闻的故事。
因为公开连载,本书暂名《人心所向》。
七星斋主 李钢 2020年3月30日
《人心所向》连载 ⑰
致敬“和而不同”
吉利与福特成功交割沃尔沃不到百天,一些紧追不舍的媒体爆出猛料,说天作之合产生了裂痕。
“君子和而不同”
更有舆论说,斯堪的纳维亚人坚持原则的性格到了执拗的程度,对于有悖于自己传统的任何改进都不能容忍,李书福只好以“君子和而不同”表示妥协。
其实,“君子和而不同”,体现出沃尔沃新任董事长李书福谦恭求同的博大胸怀。他在用中国的文化方式,与新的董事会沟通“放虎归山”新政。
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用它来增加销售额,更不是用它来装潢“国际化”的门面,显然,其战略目的是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改造吉利进而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
被并购后的沃尔沃,一方面庆幸新换的东家背后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欢迎老板李书福“放虎归山”。
新的高管团队,大多来自世界豪华汽车品牌,南征北战战绩赫赫,经验丰富纵横驰骋。在这个曾经沉寂了15年又重新崛起的品牌面前,他们都希望无拘无束的大干一场。
但是,他们具备客观审视全球市场的眼光、具备判断世界汽车发展趋势的能力吗?
他们中有些人的雄心壮志,只是希望新东家十分放手,但是对于李书福有没有本事驾驭沃尔沃,至少心存疑虑,对于沃尔沃已经是中国吉利所拥有的事实,内心也不是那么舒服。
尽管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横扫了欧洲大陆,尽管覆巢之下没有完卵,但他们的优越感甚至些许傲慢,一有机会仍然会“矜持”地表露出来。
巨大的产业落差,不同的创业经历,各异的市场属性,“听你的还是听我的”,甚至“造小车还是造大车”,两国消费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令矛盾悄然浮出水面。
尽管这些分歧和矛盾众说纷纭,尽管随着媒体的渲染进一步异化了社会解读,但是,其实沃尔沃的诉求很简单:一是新东家对沃尔沃管理层的管控尺度(老虎归山要撒欢,不愿再受束缚);二是产品是否一定要按新东家的市场喜好规划(欧洲和中国市场消费文化不同);三是吉利控股会不会弱化了沃尔沃品牌价值(担心吉利用沃尔沃的光辉遮盖了沃尔沃的身影),等等。
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刚刚接触并无深入沟通,更谈不到理解与共鸣。于是,并购初期,沃尔沃的思维随着惯性任马由缰,北欧观念的壁垒阻挡着陌生的中国兄弟。于是,观念与现实发生了冲突。
那么,如何破解这种开局不错、深入却裹足不前的“囧境”?李书福仍然用智慧解决问题。
他不是和稀泥,而是讲道理。他甚至认为沃尔沃高管的“优越感”是有道理有理由的。
他在吉利一直倡导的“问题文化”,即“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回避问题是蠢事,没有问题是坏事”。
李书福不回避问题。他用“君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沟通理念,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缓和矛盾、消除疑虑、求同存异。
在分歧和冲突面前,李书福很自信。他的自信,在于相信对方。他的过人之处,就是看透并欣赏瑞典人执着不执拗、固守不保守的秉性,所以沃尔沃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企业。
因此,他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与沃尔沃董事会全体董事合作共事,相信获得新生的沃尔沃,能够巩固传统市场地位并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
瑞典人固守不保守
事实上,李书福更信赖刚刚履新的雅各布,这是一个有经验有魄力的CEO。
沃尔沃丝毫没有放慢推陈出新引领潮流的脚步。沃尔沃一直在“变”,一直在进步!
一款前所未有的全新车型C30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沃尔沃最年轻、最时尚、最炫的一款车型;全球市场上奇货可居的XC60,迅速以现代、时尚、智能的崭新形象领跑世界高端市场;全新S60轿车,把年轻、激情的风貌深深的留在了人们心中。
显而易见,沃尔沃区别于其他豪华品牌的最大差异化,不光始终以人为本把安全作为第一设计理念,毫不夸张的说,越是市场竞争激烈,沃尔沃越能显示出雄厚战略储备的后发优势。
目前的关键,为了促进新形势下沃尔沃的进一步“转变”,如何正确接受市场信息,如何正确传播沃尔沃企业信息,如何让市场充分体会到沃尔沃原本的诺贝尔精神,这是沃尔沃管理层要做的一件大事。
虽然中国连续两年成为汽车第一大生产和消费国,但中国的汽车市场仍然很不成熟,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并不是那么健康。中国成为沃尔沃第二本土市场后,因为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人们短期内还无法正确地相互认识。
分歧的焦点之一,是大车和小车的分歧。中国市场喜欢大车,沃尔沃如果继续研发小排量车,会不会损失它的豪华汽车品牌价值。
其实,沃尔沃进入中国市场后,最看不惯、最大的困惑是消费者十分地张扬,贪大、求新、图奢华。这与沃尔沃设计理念一贯的低调内敛、瑞典人平和淡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豪华是近乎奢侈的同义词。有史以来,人类追求奢侈品的热情从来没有消退,在追求和创造基本生存条件的同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奢侈的欲望——人性造就了奢侈品,人类存在着追求奢侈品的内在动机。在这方面,中国人并不落后。
中华民族正在崛起,崛起的自豪孕育了膨胀,炫耀催生了张扬,铸成了目前的消费文化。尽管有些低俗,但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市场需求是生产的指南。难道,即使是豪华品牌,不同级别的市场就不能分享不同档次的“蛋糕”吗?
对此,奔驰汽车已经给豪华品牌做出了榜样。他们的B200不是深受低端市场消费者欢迎吗?尽管这款车的排量较小、售价较低、配置简化,但它还是奔驰的品质、还是奔驰的风格。奔驰并没有因为放下身段而降低了品牌价值。
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开始“去豪华化”,即便在公关话语中,这三大品牌也只是强调自己是“高档品牌”。当售价降到20多万元后,这些高档品牌的入门级产品,已经把消费对象放在了更低的消费层次上。
分歧的焦点之二,对沃尔沃管理层的管控尺度,和担心吉利用沃尔沃的光辉遮盖了沃尔沃的身影。其实这是一个问题。
书福经典的指南,“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十年前说服了对方,十年后大见成效:
并购成功交割之后,吉利控股集团进一步明确,吉利与沃尔沃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各自代表自己的品牌使命,相互不参与对方的经营管理。
这个指南,既规避了机体排异的许多矛盾,也合理区隔开品牌之间的差异化经营策略。
说到品牌价值,什么是品牌?简而言之,品牌既是LOGO标识,更代表品质的保证。所以,即使沃尔沃的产品战略依市场需求上伸下延,只要产品优秀,丝毫不会损失品牌价值。
因此,即便抛开吉利与沃尔沃的关系,沃尔沃都应该在中国回归本源,把斯堪的納维亚的设计风格、安全环保、低调内敛的特色进一步突出,引导消费而不是诱导浪费,不与其他豪华品牌比拼“同质化”。
观念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上爆发出来。李书福与沃尔沃高管面对的难题和讨论的焦点是,从实践上说,要不要以市场导向;从理论上看,趋同还是存异。
老子负阴而抱阳的思想精髓给了大家有益的启发:消费文化从非理性走向理性,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高品位人群的成长也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一夜之间可以成就一个富翁,但一夜之间不可能造就一个贵族。
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边迎合边引导,在迎合中引导,在引导中回归。李书福认为,沃尔沃应该与忠诚的精英拥趸一道,带动中国的消费者回归理性的消费文化。
最终,李书福和他的吉利,建立了与沃尔沃协同发展携手前进的氛围。
沃尔沃同样面临战略转型
吉利在造车历程中实现了两次转型,一次是2007年,一次是并购沃尔沃后。
一个重振虎威的沃尔沃在中国第二本土市场上开始起步,人们翘首以待,沃尔沃同样面临战略转型。
拥有了中国的沃尔沃以后,打开有关网页,大量网民的跟帖和议论热切希望,要开发出一款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同时又能传承沃尔沃豪华品牌DNA的旗舰产品,首先在中国市场上,挑战其他外国豪华品牌的强势地位。这不啻是沃尔沃面临的一大挑战。
豪车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沃尔沃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我认为,作为曾经最辉煌的豪车品牌,应该直接切入目前的豪车市场,与其他豪华品牌进行正面较量。
并购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审视历史上的收购案例,收购成功与经营成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尤其是如果想要做到经营成功,这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更需要销量、利润、业绩来证明。
尽管豪华车销量在国内的增速要大大高于车市的平均增速,但这部分高端消费人群是更加挑剔的,沃尔沃需要认真研究他们的口味和价值取向。
虽然沃尔沃开始成为中国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但谈到对沃尔沃的认识,因为市场占有率太小,人们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从严格意义上讲,由于历史的原因,到今天为止,沃尔沃的市场还是在欧美,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市场。
短板是营销
欧美消费者对沃尔沃很熟悉,但中国消费者只有少数较高素养的人群了解沃尔沃,大部分人并不了解沃尔沃的品牌内涵。全球汽车用户调查统计显示,沃尔沃车主总体素养是最高的,大都是银行家、艺术家、律师、会计师、工程师和医生。
因此,沃尔沃品牌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中国消费者对其有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
要让中国消费者认识到,沃尔沃汽车不只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产品,它的功能、环保、品质,在全球范围内都形成了高贵、务实的良好形象,或许要让中国消费者了解沃尔沃对未来的承诺——“双零双强”计划,即在2020年前,沃尔沃汽车要实现零伤亡,零污染。
这就是沃尔沃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和旺盛的企业生命力。这一点,当时全球汽车行业并没有人认识到。
然而非常遗憾,沃尔沃从来就不是一个善于营销的企业。起初是因为卖方市场。后来,在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所有权的的原因寄人篱下,他们一直也没有机会独立营销实践,更没有尝到市场的酸甜苦辣。
善于营销,在一个豪车品牌的打造过程中至关重要。其实花钱仅仅是表面,它在背后反映的,却是打造豪华品牌的创新理念和运作水平,这必须下足够的功夫。消费者对一个豪车品牌的认识、认知和认同,全都由此而来。
仅有卓越的技术、优秀的品质还是不够的,与用户的有效沟通、正确的品牌传播都很重要。沃尔沃必须学会这些,必须要认识到公关和广告的重要性。
所以,要实现李书福“放虎归山”的理想,沃尔沃同样面临着战略转型。沃尔沃的产品规划、品牌战略和营销策略,一定不能偏离市场半步,必须要重新梳理、扎实推进。
好在,李书福的新长征已经稳稳地迈出了第一步。
其时,瑞典传来好消息,沃尔沃最新调查显示,并购后的沃尔沃全球员工满意度达到84%,这是近几十年来的最高满意度指数。
这个令人兴奋的满意度指数,充分体现了沃尔沃员工在新的所有权框架下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个令人兴奋的满意度指数,也告慰了那些一直以来担心、忧心、关心沃尔沃汽车的朋友们。
沃尔沃中国首战告捷,沃尔沃员工的满意度指数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