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钢:1951年12月30日生于山东济南。中共党员。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新闻专业高级职称。
在工业企业起步,从工人、技术员到企业管理,有些基础功底;在中央国家机关做过政策研究,有点战略高度;长达24年在中央媒体主持科技结合经济报道,从主力记者到担任主编、夜班总编辑,涉猎广泛,人脉颇丰,知识面较宽。2012年初在《科技日报》社长助理岗位上退休。
从业态到具体业务,比较熟悉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新媒体、家电电子、汽车、铁路、金融等行业和领域。退休后继续在不同领域发挥余热。目前担任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副主席等社会职务。专注于企业融媒体运作和经济自媒体写作。
微信公众号:七星斋主,已经入驻今日头条、趣头条、凤凰网、搜狐网、汽车头条、百度、知乎等知名网络平台。
《人心所向》连载序言
经年记者生涯,自然免不了跟企业打交道,免不了跟企业家接触甚至交朋友。企业的事,企业家的事,除了完成工作任务,一些有价值的事,有心而闻,有感而发,也会信手拈来写成文字。
结识李书福,是2001年春节大年初一。20年前,他的知名度不如我(笑),自然现在不同了,他已如日中天。
跟他接触由少到多,交流也由浅到深,他不吸烟,对酒也没有瘾,没有不良嗜好。作为男人,基本没有毛病。
自然,跟他交流的话题,主要是他钟爱的汽车事业,他创业中的坎坷曲折,他的理想抱负,他的困惑纠结和感悟,始终伴随着他情绪起伏的喜怒哀乐。
似水流年,他的努力,比更多人播种后的收获,来得快来得多,肯定他比别人看得远付出得也更多。10年前,世界瞩目的吉利并购沃尔沃,算得上是世界汽车行业的大事件。
从那时起,我欣然动笔,以所见所闻所思,开始记录吉利创业发展历程,记录吉利与世界同行的足迹。我决定写成一本书。
这些记录,首先源自自己新闻作品的积累,这些正式发表的作品,加上更多的素材,将成就撰写中的这本书。然而,断断续续写了十年,或许是杂事缠身,一直没有想好何时杀青,书名几易其稿,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名讳。
因为事件一直在发展,似乎没有结束的征兆;世界在不断变化,似乎也没有停止的意思;新闻层出不穷,似乎更是没完没了。
2010年3月28日,是吉利并购沃尔沃正式签约的大日子,3月30日,李书福率领他的团队从瑞典凯旋,在北京与媒体朋友见面。
光阴如同白驹过隙,十年一瞬间。十年后,在这继往开来的时节,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展望,谨将书稿中有关章节节选出来连载,以飨读者。
说句狗尾续貂的话,我没有学过文学,做新闻工作也是半路出家,应该是自学成才(笑)。诸君接下来看到的文字,文采上可能会感到有一些乏味,但绝对真实,没有杜撰,没有虚构,当然一定会有大家闻所未闻的故事。
因为公开连载,本书暂名《人心所向》。
七星斋主 李钢 2020年3月30日
《人心所向》连载⑨
“小瑞典”,很强大
斯堪的纳维亚,包括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五个小而强的国家。从地理上看,五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并不渺小,但是北欧的这五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加起来都不如北京的常驻人口多。
北欧是美国的老师
如此少的人,决定了“人”这个元素在北欧社会中的重要性,当然也注定了北欧人更加强大的创造能力。
在世界经济论坛(WEF)2006至2007年度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上,芬兰、瑞典、丹麦——北欧五国中的三个分别包揽了二、三、四名。
在《维京宣言》(The VikingMenifesto)一书中,两位作者史崔德(Steve Strid)和安迪森(ClaesAndreasson)提到:生长在蕞薾小国的北欧,应该是缺点,但因为人口少,本土市场小,愈能激发往外看的动机。这使得北欧五小国都非常国际化;例如,人们学语言很快、采用新科技很快、融入其它文化也很快。
所以,事实上北欧的科技实力,从电信、重工、军事科技、汽车业等,近百年来一直很强,例如Ericsson、NOKIA、VOLVO等品牌早就世界闻名。加上持续不断的研发能量,北欧五小国的竞争力,正是来自开放取胜的大格局,与不惜投入研发经费的深耕策略。
因此,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北欧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应该取经小国大智慧。学习如何把污泥变沼气、木屑炼酒精的未来能源,造出兼顾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与马力性能的未来汽车。
而正当美国在学习北欧的先进环保科技的同时,瑞典则提出了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油国的计划,并举国发展替代能源。由此预测,未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会不会非北欧国家莫属?
瑞典首先是个不结盟国家。也许是历史的教训和感悟吧,一反历史上的掠夺、征服和扩张,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约翰登基的第一个规定,就把中立政策作为这个国家长期坚持的理念。
19世纪30年代,他就向俄国和英国政府声明,放弃在拿破仑战争中失去的波罗的海东岸和南岸的任何省份。他坚持说,瑞典不会做任何可能会危害国家生存的事情。
在“一战”爆发的前几年,瑞典感受到了来自俄国的威胁,开始向德国靠拢。很明显,德国人只是想利用和瑞典之间的亲密关系作为对俄国的一种威胁。战争开始后没几天,瑞典就发布官方宣言,宣布中立。
到了1920年,瑞典已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德国和俄国相继失败,芬兰开始以独立国家的形象出现,德国对丹麦的影响消失,这时已没有任何其他北欧国家更有义务担当起大国责任。
快速发展遇到了麻烦
“二战”结束后,一些国家认识到寻求保护的重要性,挪威和丹麦加入北约,芬兰在1948年和苏联签署了友好条约,但瑞典仍坚持奉行和平时期不结盟,战争时期保持中立政策。
热爱和平的瑞典,也是世界最大的军事出口国之一,这样的尴尬现象,其实是其进退两难的境地所致。
拥有军事武装却又保持中立,为了保证现代化的国防,瑞典不得不发展军事工业到国际市场“换钱”以反哺自己。
毫无疑问,是瑞典长期和平、安定的环境,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条件,首先工业出现了奇迹。
瑞典由贫穷的农业经济国家到先进的工业经济国家的转变,是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几乎没有几个国家经历过瑞典在1900年之后的快速发展。一个世纪之前,瑞典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农业经济国家。今天他已是一个先进的工业经济国,其国民生产总值曾多年位居欧洲之首。
木材和铁矿这些自然资源是构筑瑞典新财富的基础。其中包括造纸、冶铁以及建筑等在内的工业都要依靠这些自然资源。
20世纪初,由于缺少足够的工作机会以及瑞典农产品的产量无法满足人口持续增长的需要,瑞典人口大量移居美国。
那些留下的人开始到城市里寻找工作。新的公司,如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公司,SKF轴承公司以及ASEA电气公司,随着国外订单的增多开始大规模生产并提供售后服务。
“一战”爆发时,瑞典的人均收入已经和英国持平。尽管这个国家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但却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历了战后的萧条时期。
包括著名的火柴大王克吕格尔等在内的工业巨头的破产,造成了新兴中产阶级的严重贫困。破产之后随即而来的政治动荡和罢工活动的高涨。
二战以后,瑞典的经济开始产生变化。在采矿和制造业传统行业中,就业率在60年代达到顶峰。像其他西方国家一样,瑞典也开始转向服务性经济。
在社会福利的保障下,公共服务部门迅速得到了扩展。1960-1995年,在公共部门就业的人数增长了80万人,而私营部门只增长了25万人。
瑞典自1995年加入欧盟之后,就再也无法采用降低汇率的手段刺激经济了。相反地,由于瑞典克朗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较来说相对疲软,这就更有助于增加出口。
经济萧条无法独善其身
除此之外,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萧条时期开始,瑞典的管理阶层就被迫开始在机构臃肿的大公司实行裁员,这也导致了瑞典生产率开始回升。
尽管工业利润很客观,瑞典依然无法逃脱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国际化大趋势的冲击。
国际竞争对手的变化以及大规模的兼并,导致了一些令人吃惊的变化,一些著名的国家品牌相继落入外国人手中,比如沃尔沃轿车被美国福特收购。
同样让人头疼的是一些公司开始迁往国外。电讯巨头爱立信1999年计划将总部从斯德哥尔摩迁往伦敦,但这一计划未能得到全面实施。而且,在2001~2002年电讯市场普遍受挫的情况下,爱立信遭受巨大损失,现在仍在努力挣扎。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瑞典出现了大量的买断、兼并和收购活动。伊莱克斯接管了意大利家电巨头Zanussi,ASEA兼并了瑞士的布朗•勃发瑞(Bown boveri),瑞典火柴公司买下了威尔金森•斯沃德(Wilkinson Sword)公司,当时瑞典人以占领世界市场而自豪。
1998年,价值超过3000万英镑的兼并狂潮席卷瑞典工业界,其兼并总额甚至超过了经济实力10倍于瑞典的德国。
如果工业企业继续外迁,这将会给政府造成很大压力。由于税率极高,包括宜家(IKEA)家具和知名连锁服装品牌H&M等诸多成功企业都相继迁往国外。
如今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被吸引到了那些高薪低税地区。据瑞典企业联邦局透露,1997年就有800位工程师离开了这个国家,相当于当年毕业生的1/4。
瑞典政府为之骄傲的一点,不能降低个人所得税,并一直坚持实行整套社会保障制度。他们的核心原则依然是trygghet(舒适和保障)。
随着越来越多的瑞典公司落到外国人手里,人们开始担心会失去工作机会。但这种情况却一直没有发生。
因为新的技术和服务公司开始进入市场,互联网的激增也导致了一些企业的快速增长,他们当中谁会发展成为未来的爱立信,现在预言还为时尚早。
全球经济一体化叠加了互联网经济,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的依赖性大大加强,地球村的人们已经休戚相关命运相连,不管是经济的还是自然的灾难与危机,任何国家都很难独善其身。
以史为鉴,北欧的昨天,仿佛是一些国家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