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大跨国汽车集团,即将登场!
李书福(1963年6月25日-),企业家,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吉利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他领导吉利汽车在港交所上市并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曾获“改革先锋”称号和比利时皇室最高荣誉“利奥波德骑士勋章”。
李书福上小学时,就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每天可以挣一毛五分钱。
他那时才八九岁,就从放牛中悟出了一些道理。30多年后,这些道理竟被他派上了大用场。
“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就应该开始准备了!”
2002年,吉利的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李书福忽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
在座的人全懵了。
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的吉利,没钱没技术,居然想收购一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世界汽车巨头。
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那几年,李书福也确实是够疯的。
想造车,他就买了几辆奔驰、红旗,拆开来研究,然后得出一个结论:“造汽车嘛,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再加一个车壳嘛?”
政府审批没通过,他就先斩后奏,比葫芦画瓢造出了第一辆车——吉利豪情,设计师是厂里的钣金工。
……
听惯了老板“疯言疯语”的员工,都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
可李书福是认真的。
收购沃尔沃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
他后来说,2000年已经有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当时,李书福意识到汽车是个全球化行业,“如果,技术上不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吉利是没有未来的”。
“必须并购一家有影响力、技术实力强大的老师来帮助吉利汽车。”
沃尔沃是他的首选目标。
理由是:技术过硬、品牌受人尊敬。而且相对于欧美其他著名汽车品牌来说,沃尔沃个头相对较小,价格也便宜。
意识到技术和品牌重要性的李书福,一边修炼内功,一边等待机会。
2000年,国家投资8个亿,组织上汽、天汽研发自动变速箱失败。李书福觉得可惜,就挖来攻关团队的技术专家徐柄宽,继续研发。5年后,吉利的三速自动变速箱研发成功。
CVVT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电子助力转向EPS、爆胎检测与安全控制系统(BMBS)……吉利的研发努力逐渐开花结果。
2007年,吉利实施战略转型:以技术为先导,向高端品牌转型。李书福下决心扔掉旧设备和模具,从日本、瑞典、韩国引进现代化设备。
这次转型“就是为收购沃尔沃做准备的”,李书福说。
这次技术转型,让吉利与在抄袭和模仿中摸爬滚打、靠价格优势抢占市场的一众国内同行,渐渐拉开了差距;也让高中没毕业的李书福有机会与硕士毕业的王传福,并称为中国汽车界“双福”。
多年以后,李书福仍为当初的疯狂计划感到兴奋。
“面对一片自由的天空,你的所有想象力都迸发出来了,它不是钱能够衡量的。这种思想、激情和梦想,在战略价值上所带来的竞争力是超过一切的。”
2006年,福特巨亏126亿美元。时任福特汽车CEO阿兰·穆拉利提出“一个福特”战略,大刀阔斧削减非核心品牌:阿斯顿·马丁和捷豹、路虎相继摆上货架。
李书福觉得机会来了。
2007年6月,吉利的“V项目”(沃尔沃收购项目团队)正式成立。他们给美国福特汽车总部写了封挂号信,表达吉利对收购沃尔沃的兴趣,署名李书福。
不久,福特正式回复:“对不起,沃尔沃不卖。”
李书福没有灰心。
2008年1月,在底特律参加车展期间,李书福终于见到了福特汽车CFO道恩•雷克莱尔。
他给了李书福30分钟时间。
李书福相当动情:当你要卖的时候,吉利一定是全球最佳的收购者。
雷克莱尔则一直强调:我们一年的销售额是150亿美元。
言下之意,吉利太小,还不够格。当时,吉利一年销量才21.9万辆,在中国市场排名第10,在国际上更是寂寂无闻。
“对不起,沃尔沃不卖。”这可能是李书福2008年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当时,别说是福特了,连国人都看不起李书福,觉得他就是个疯疯癫癫的农民企业家。
2000年,在央视《对话》栏目上,李书福说要做汽车,所有人都觉得可笑。
台下的柳传志也笑了,“李书福是背着挎包给人照相出身的,后来做了一个摩托车公司就很了不起了。他说要做汽车,底下的人连我在内都绝对不相信”。
后来造车,大家觉得他只会模仿、打价格战。第一辆车像极了夏利的翻版。当年,一辆桑塔纳20多万,夏利也要13万,可吉利只卖3、5万,口号是“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
2001年,吉利造的中国第一辆跑车——吉利美人豹,外观倒是挺酷炫的,可是动力还不到100马力,价格便宜却无人问津。
……
尽管已经努力转型,但人们的偏见不会轻易改变。
李书福不服气。回国后,他下定决心,正式邀请洛希尔银行参与到收购沃尔沃的事务中来。当初“V项目”的草台班子,一下成了200多人的正规军。
开弓没有回头箭,李书福拼了。
机会终于来了。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了沃尔沃沉重的一击,沃尔沃销量锐减18.3%,税前亏损高达17亿美元。
当年12月1日,福特汽车明确表示,“认真考虑出售沃尔沃”。
2009年1月,李书福再次造访福特,动情讲述自己最早造汽车时与福特打交道的故事,以及多年来对沃尔沃的追求和长远规划。
福特高层终于被李书福的态度所打动,表示一旦出售沃尔沃,将第一时间通知吉利。
李书福后来说,这场奇迹般的并购,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让不堪重负的福特下定决心出售沃尔沃。而除了吉利,几乎已经没有人有意愿、有能力去接手沃尔沃这个烂摊子。
地利是吉利背靠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2008年,全球汽车市场紧缩,美国市场销量下滑了17%,可中国汽车市场却逆市上扬,销量同比增长了10%。2009年,中国更是以1300万辆的成绩,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在接洽福特的过程中,李书福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就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后来说,这次收购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沃尔沃需要中国市场。
即便如此,也只有李书福和他的团队能把这事办成。
李书福做过很多行当:造过电冰箱、搞过房地产、生产过摩托车。可是进入汽车行业以后,他的心里只有如何让吉利发展壮大、如何收购沃尔沃、如何振兴中国汽车工业。
而当年与吉利平起平坐的华泰却三心二意,因企图涉足煤矿、金融业挣快钱而分崩离析。如今负债294亿,老板也早已跑路。
为了融资,李书福多次作出终身反担保。一旦并购失败,可能这辈子都要在还债中渡过。
“我把身家性命都赌上了。”
这场谈判的艰苦程度难以想象,光是材料和记录就重达几十公斤。从60亿美元,到35亿美元,再到最后的18亿美元。在并购团队的努力下,收购价格一压再压。
由于经常往返国内与欧洲,很多“V项目”成员早上醒来甚至都反应不过来自己身在何处。
中国政府的支持是最后的临门一脚。
从当年苦求生产许可证而不得、哭诉“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到发改委等部门审批一路绿灯、商务部高调支持,李书福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决心打动了政府。
最终的并购资金里,国有背景的资金支持接近一半。
审批通过、谈判成功、资金到位,一切向好。等待着李书福的,却是海外并购最棘手的一关——工会。
当时,国外工会让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连续吃瘪。
2007年,一汽并购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最终倒在工会这一关。
2009年,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结果,工会发动大罢工,还爆发了激烈的流血冲突。最终,上汽不得不撤出双龙,40亿收购款血本无归。
若不是忌惮于国外强大的工会,收购沃尔沃的机会可能也轮不到吉利。
2009年8月,时任《工人日报》社经济部主任姜文良接到同事电话:沃尔沃来全国总工会告状了,希望中国工会能够出面制止吉利对沃尔沃汽车的收购。
为此,姜文良给了李书福三个建议:第一,直接拜访沃尔沃工会,当面表达诚意;第二,直接回应对方担心的问题,即对工会做出承诺,比如关于工厂是否搬迁的问题、是否裁员的问题;第三,请他们参观吉利,了解吉利的能力。
一周后,李书福带着团队飞往瑞典和比利时,接受最后的考验。
会面时,沃尔沃工会故意刁难李书福:“很多人都对沃尔沃感兴趣,你能否用三个词形容吉利的优势在哪里?”
尽管提前准备了很久,打过很多遍草稿,这个问题还是让李书福有点儿措手不及。随行成员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短暂沉默后,李书福灵机一动,从有限的单词库里找出了三个词:“I Love You。”
这个让所有人意外的答案打动了工会成员。比利时根特工厂的工会主席当即拿出沃尔沃的厂徽,给李书福戴上。
李书福后来回忆说:“我认为是沟通的问题。工会就是要争取它的利益,没有什么其他的。而且它是有规矩的,它不是敲竹杠,是按规范来的。”
为了促进沟通,李书福还设立了一个全新的职位——“企业联络官”。不是管理层,也没有什么权限,主要职责就是促进沟通,传播吉利的文化,化解文化冲突。
后来,李书福非但没有裁员,还帮助沃尔沃扭亏为盈,获得长足发展。为此,瑞典首相还曾专门前往吉利访问,以示感谢。
2010年3月28日,双方正式签约。
半米高的文件,递一个签一个,李书福足足花了半个多小时才签完。
签完后,李书福趴在桌上一动不动。又过了许久,才缓缓抬头,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流了下来。
从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到并购沃尔沃,吉利只用了8年。
此时的吉利,就如同是那个八九岁时瘦弱矮小的李书福,想了好久才找到爬牛背的技巧:
“先把牛牵到草长势较好的地方,请牛低头进食,然后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弯曲时,我一边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边用脚飞快地踩上牛的大腿关节,这样就能很轻松地登上牛背,实现双赢。”
虽然勉强爬上了牛背,但80多岁的老牛沃尔沃并没有真正低下高傲的头。在它眼里,吉利还只是个三流车企,时刻警惕着吉利“窃取”它的技术,对它不利。
“与牛沟通交流,虽然用弹琴的方式很难奏效,但只要方法得当,态度真诚,就会实现有效沟通。”
白天把牛喂好,晚上为牛驱赶蚊子,才能让牛满意,才能骑在牛背上看书学习,“这样牛也高兴,我也快乐。”
小时候放牛,李书福悟出的道理派上了大用场。
为了消除沃尔沃的芥蒂,李书福公开表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
收购完成后,吉利充分放权,助力沃尔沃快速复兴。
不仅如此,李书福还送给它一片最鲜嫩的草地——中国市场。
并购第二年,中国就成为沃尔沃轿车增长最快的市场和全球第三大市场。到2014年,中国成为沃尔沃的第一大市场。
2019年,沃尔沃在华销量达到16.14万辆,再创新高;全球销量连续6年增长,并首次突破70万辆,比2010年翻了一翻。
沃尔沃也逐渐放下了芥蒂。
从2012年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到2019年考虑合并旗下发动机业务,双方的合作不断加深。
2017年-2019年,吉利已经连续三年位列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冠军,同时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车企。
壮年的吉利终于有了彻底“驯服”沃尔沃这头老牛的能力。今年2月10日,吉利和沃尔沃对外宣布探讨合并重组。
合并完成后,吉利有望超越上汽,成为年销量超200万、年营收破3000亿的中国第一大跨国汽车集团。
这一天,李书福等了10年。(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