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845万辆、一汽650万辆、东风500万辆,长安300万辆、广汽350万辆、吉利365万辆、长城400万辆……这些数字,是国内主要头部车企集团各自定下的2025年销量目标。五年后的中国汽车产业将是一副什么样的图景?这些数字描绘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每一家企业都雄心勃勃。据不完全统计,仅上述几家企业集团以及几家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的2025年总销量目标,就高达3800万辆。若加上尚未公布销量目标的奇瑞、北汽等大集团,未来五年主要企业的销量目标将超越4000万辆。
然而业内预测,2025年国内汽车产销量或为3000万辆。两者之间相差1000万辆。当然其中将有一部分销量会走向海外,但从今年上半年汽车出口销量同比翻番达到95万的规模来看,距离1000万辆也依然遥远。
疯狂的销量目标数字背后,还有各车企发起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同样惊人。在新能源方面,以长城汽车为例,其计划到2025年,实现销售汽车中80%为新能源汽车。理想汽车更是要在5年内拿下20%的中国电动车市场份额。
若将各企业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总目标加以计算,这一数字可达1557.5万辆,占行业预测的2025年3000万辆汽车产销量的52%,远超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的20%的目标。
若每一家企业都能如愿完成其制定的目标,那么毫无疑问五年后的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将会被重构,那些几年前并不被看好的造车新势力,它们的目标一点儿也不比其他企业少,2025年,谁将成为主流?
谁也不知道,这些究竟是不是一场新的数字游戏。有的企业在五年前发布的宏大战略目标已宣告落空,他们从当初的激进者变成了今天的保守者。
目标宏大:惊人的数字
销量目标总量大、新能源销量占比大,这是各大车企2025年目标最直观的特征。在销量目标数字之外,还有各车企集团对于营收及利润、公司的行业地位等方面的预期。有意思的一点是,几乎每一家车企集团都提出了“进入世界前十”或“成为世界一流车企”的目标。
面向2025年,车企中的激进派居多。以中国一汽为例,其2025年的目标是:实现收入超万亿,销量650万辆,利润超680亿。其中,自主品牌销量超200万辆,红旗品牌销量超100万辆。据了解,红旗品牌在2018年到2020年间已经实现销量翻番40多倍至20万辆,今年发力40万辆。若2025年实现100万辆,那么红旗品牌将要在接下来三四年内再翻一倍多。
东风汽车的目标也相当宏大。今年4月,东风汽车推出“东方风起”计划,并发起主攻新能源和智能驾驶的“跃迁行动”,其制定了3个“一百万”计划,即到2025年,商用车、自主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100万。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公司总销量的20%以上。据此推测,其2025年总目标为500万辆。
民营企业中的长城汽车是所有企业中最为大胆的一位。2021年6月,长城汽车在第8届科技节发布的“2025战略”中提出,到2025年,长城汽车将实现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全球年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即320万辆)。而目前,长城汽车年度总销量在110万辆左右。
目标80%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让长城汽车在众多传统车企中显得格外耀眼。据记者梳理,关于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的比例目标,多数汽车集团保持在20%-35%之间,均比政策预期的20%更高。上汽计划实现新能源车销量270万辆,占整个集团销量的比例将超过32%。广汽的这一数据为25%,一汽、东风为20%,长安(不含合资品牌)为35%。
单看各集团的自主品牌新能源目标,数字会变得更高。广汽计划到2025年,实现自主品牌全面电气化,销量达到1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自主品牌的比例达到50%。上汽的计划是38%,一汽的计划是30%(不包含商用车)。东风表示到2025年,岚图和风神将实现100%电动化。
实际上,各企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与当前各自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存在相关性。自去年底以来,上汽旗下五菱宏光MINI相继打败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多款车型,连续霸榜达一年之久。而广汽埃安S也一直位列新能源车型单月销量排行榜TOP10,使得上汽与广汽在新能源方面有了更为大胆的预期。
广汽甚至还提升了自己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广汽集团曾在2020年11月发布“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末(即2025年),广汽力争汽车产销量达350万辆;全集团实现汇总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利税总额超660亿元,市场占有率超12%;新能源汽车产品占整车产销规模超20%。但到了今年9月的202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其将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提升至超25%。
有加码者,也有趋于保守者。吉利曾在2015年公布“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35%。但2020年,吉利的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仅5.2%,计划已实质上落空。
今年10月31日,吉利汽车发布了“智能吉利2025”战略,提出到2025年度实现集团总销量365万辆,其中,新能源产品销量将达到90万辆,占比30%。加上极氪品牌(目标65万辆),吉利新能源产品的整体销量占比将超过40%。从六年前的90%到今天的40%,吉利从激进变得保守。
另一个保守派的代表是长安汽车。长安曾在几年前发布轰轰烈烈的“香格里拉计划”,但截至目前其新能源发展并不理想。今年8月,长安汽车提出,2025年长安品牌将实现年销量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35%(即105万辆)。2030年,公司计划将销量提升至450万辆,新能源占比达到60%。
格局变换:新势力的野心
除了传统车企在制定2025目标,新成立没几年的造车新势力们也制定了属于自己的目标,且它们的野心更为巨大。当前各个造车新势力的平均月销还在万辆左右徘徊,却有企业制定了百万级的年销量目标。
2021年2月,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发布内部信表示,公司2025年的战略目标是要取得中国电动车2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业。对此,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曾对媒体解释称,理想的目标就是在2025年实现年销160万辆。这一目标与上述传统车企相比仅次于长城与上汽。
无独有偶,2021年7月,小鹏汽车在赴港上市的媒体采访中表示,到2025年,公司将抢占电动车10%的市场份额。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2025年中国电动车的渗透率全国将达到35%。以2025年3000万辆的汽车产销规模推算,小鹏的目标是到2025年要完成105万辆的交付量。这一目标与长安汽车相当,同时也超过了东风与广汽。
另外两家新势力的目标相对较少,但绝对数字也不低。零跑汽车表示,公司2025年目标销量为80万辆;哪吒汽车计划到2025年公司年销40-50万辆。
造车新势力当前的销量增长态势是它们自信心的来源之一。其中,小鹏汽车已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突破万辆,截至今年10月底,小鹏汽车历史累计交付超出10万辆;理想汽车最高月交付辆在8月曾逼近万辆大关。
行业对于新能源的整体看好,是各车企新能源目标比例高企的原因,同样也是以“颠覆者”自居的新势力们的信心所在。与几年前相比,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33.1万辆,2020年这一数据已经变成136.7万辆,5年翻了3倍多。
盖世汽车研究院总监王显斌表示:“从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整体产业来看,2021年1-9月新能源乘用车(包括BEV、PHEV、增程式汽车)累计渗透率超过14%,预计全年将达到16%-18%,总体上有望在2022-2023年左右提前实现国家20%的新能源汽车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造车新势力的竞争对手中也包括豪华车企。在新能源发展大势之下,奔驰、宝马、奥迪、捷豹路虎、凯迪拉克、沃尔沃等豪华品牌也在加快电气化转型,并均公布了自己的发展规划。但随着极氪、岚图、阿维塔、极狐、智己等一批中国新高端电动车品牌的崛起,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在经受着挑战。单单极氪一家,就计划2025年销售60万辆,与BBA目前的在华年度销量规模接近。
王显斌认为,随着以吉利极氪、长安阿维塔等为代表的自主中高端新品牌,以及以小米、百度为代表的科技公司等新玩家不断进入及外资品牌全新平台产品导入中国市场,未来整体市场格局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由于国内企业在电池技术、智能化应用、生态内容以及软件人才方面的优势,预计在新能源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未来自主品牌占比会更高。”
业态变迁:自动驾驶照进现实
在新能源车之外,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智能网联技术也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2025年成了众多车企规划中实现L4级自动驾驶车辆量产的时间节点。
中国一汽的计划是,2025年集团将实现智能网联汽车L3级以上渗透率达到20%,L4级以上渗透率达到5%。如果按照一汽计划中2025年实现650万销量计算,一汽需要在2025年卖出32.5万辆L4级智能网联汽车,才能完成5%渗透率。
长城汽车计划在2025年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前装渗透率达到40%以上,但对于高阶自动驾驶前装所代表的自动驾驶等级,长城汽车并没有说明。其他更多的车企并没有设定具体的销量目标,但综合来看,多家车企计划在2025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车辆的量产工作与商业化落地。
上汽表示,到2025年,计划实现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达成万辆级规模,并于2025年批量投产L4级智能驾驶汽车。东风汽车计划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采取渐进式和跨越式技术路线并行的方式,并表示到2025年,L2-L3新车渗透率提升至50%以上,L4级智能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示范运营。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东风在“十四五”期间的研发投入将达到千亿元,重点加强新能源智能网联和软件能力建设。广汽集团也将累计投入850-1000亿元资金,实施与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三电研发相关的重大项目,目标是2025年实现特定场景下L4智能驾驶商业运营。长安与吉利的投入力度更大。两家公司均表示,未来5年,将在研发等领域投入1500亿元,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加快构建软件和智能化能力。
相较而言,造车新势力对于自动驾驶的未来更为看好。何小鹏曾表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很多,2025年以前我们要实现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他还预计到2025年之后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但不少行业人士对自动驾驶发展保持谨慎态度。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判断:“自动驾驶目标有一些企业能够完成,但是要考虑供应链的情况。还要注意的是,大家对商业化的落地其实没有明确的定义。”
招银国际汽车研究部在分析18家中国车企集团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规划后认为,L2、L3级别辅助驾驶是乘用车市场未来两年的主要趋势,预计2025年L2+L3级别高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将达到60%。但是L4级商业化落地运营可能会慢于市场预期,存在数据积累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路侧基建及运营体系不清晰等问题,预计2025年才会有真正落地,渗透在1%左右。(来源:经济观察报 王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