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正文

吉利雷神智擎动力及新能源路线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11-11 10:53:35
  目前,吉利已经在混动核心技术上做到了世界领先。今年年底,雷神智擎混动将首先搭载在吉利“中国星”上;未来三年,搭载雷神智擎混动的车型将达到20余款。

吉利雷神智擎动力及新能源路线

11月8日,吉利雷神智擎DHE15荣获“中国心”2021年度十佳发动机。

这则行业瞩目的新闻,就像今年北方的第一场雪,来的突然,其实并不意外。早在今年7月的吉利星越L上市活动,官方披露:“星越L开始领跑新能源混动时代,它所搭载的吉利GHS 2.0智慧系统,可实现43.32%热效率、40%节油率以及全车FOTA。”星越L随即大卖,供不应求。

更进一步,在10月31日杭州湾,吉利发布“龙湾行动”,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技术领跑,迈入全新的“智能吉利2025”。现场之壮观,信息量之大,“黑科技”之多,叹为观止,前所未有。

全系模块化架构造车,即将量产的7纳米车规级SOC芯片,在建低轨卫星高精度导航系统,纯电、混动和甲醇并行的新能源技术路线等等,无不围绕着“智能吉利2025”战略的使命和目标。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誓言织就一张“智能吉利科技生态网”,并构成“智能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三大体系,全维度推进“智能吉利2025”战略的高效实施。

置身“龙湾行动”现场,最值得关注的是“雷神智擎动力”问世。吉利突然甩出“智能混动”一张大牌,国内直逼比亚迪,国外赶超日系“双田”。

现场诸君掰开来揉碎地演讲图示,把创新技术、优越性能、驾控体验同步到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让世界看到了吉利领先全球的先进动力系统。

谁说传统燃油车企不能领跑新能源混动时代?吉利在全面推进蓝色行动发力新能源的时候,人们更为关注,为什么要突破发动机的边缘技术去追求高效混动路线? 

纵观新能源技术,目前汽车产业分散奔跑在多种路线上。轻混、强混、插混、增程、甲醇、纯电等等,但是至今并没有找到或者确定一个终极能源。新能源路线的渐进过程,应该会持续十年或更长时间。

这个过程,比较,竞争,迭代,路线各异,目标一致。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无一不在接受市场的检验。

时至今日,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在头部企业的带领下,聚焦纯电与插混“双驱”的技术路线,表现亮眼。

乘联会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2.1万辆,同比增长141.1%。1-10月新能源车零售213.9万辆,同比增长191.9%。

见微知著,观察新能源头部企业比亚迪,10月份批发销量80,373辆,其中插电混动,持续拉升到38,641辆,环比增长17%,继续推动插电混动趋势性增长。

不难看出,新能源车的市场表现,对于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效应愈来愈强,而插电混动于新能源路线占比也越来越高。这也佐证了吉利“雷神智擎动力”生逢其时。

目前,吉利已经在混动核心技术上做到了世界领先。今年年底,雷神智擎混动将首先搭载在吉利“中国星”上;未来三年,搭载雷神智擎混动的车型将达到20余款。

淦家阅豪情万丈地说,要实现混动主流细分市场销量第一,实现“性能、智能、新能源”用户综合体验第一。一定要让用户彻底爱上“雷神智擎”。

节能减排,有证据表明,我国通过增加电动车和减少燃油车的比例,确实让上海、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减少了碳排放,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空气质量的改善。

然而,从全国层面考量,专家评估说,电动车碳减排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在一些地区如华北、华东地区甚至比不上碳排放最少的燃油车。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电能主要是煤发电,占比大约是70%。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中国每度电平均排放580克二氧化碳,明显高于一些发达国家。

有专门机构做了一个专业的测试:以车型相仿的特斯拉Model 3,跟丰田燃油混合动力车普锐斯进行对比,以每100公里二氧化碳排放为指标,分别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测试。碳排放结果表明:普锐斯低于特斯拉。或者说,混动打败了纯电。

有鉴于此,首先,降低碳排放的关键,是要降低上游生产能源的碳排放、降低发电中的碳排放。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让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然后,在电能碳排放降低到足够水平之前,降低燃油车碳排放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过渡路线之一。专家坚持认为,应当在燃油车基础上,推广高效智能的混合动力,这正是实现降低碳排放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时,充分利用燃油车制造体系既有成熟产业链,及其完备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储油库、加油站),也是新旧能源接替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的好途径。

“碳达峰、碳中和”,在2021年“两会”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向世界做出了力争于2030年“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最终,我们要完全应用清洁能源,包括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氢能等等。当然不止于此,还有新能源的储能、运输、加注等全流程应用,这些都是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毫无疑问,要达到终极目标,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渡阶段。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智能混动路线,必然是过渡时期的重要选项。而更令人兴奋的是甲醇燃料,这是“碳中和”路径的另一个重要选项。

说到甲醇燃料,让人联想到国际上公认的“甲醇经济”。所谓“甲醇经济”,部分是基于采用更高效的方法,将现存的天然气资源直接转化为甲醇或者是二甲醚。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燃烧化石燃料的工厂、和其他工业及自然过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最终,连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催化或电化学的方法进行回收利用。

甲醇和二甲醚,二者都是很好的交通和工业燃料,可在多种用途中替代汽油、柴油和天然气,目前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甲醇自身也很适合作为燃料电池中的燃料,它可以与大气中的氧气反应从而产生电能。

由此,“甲醇经济”将会变成“循环经济”,受到很多国家的推崇。

在我国,不能不佩服李书福善于学习的先知先觉,吉利在16年前就率先开启了甲醇燃料汽车的探索和试验。这比他十多年前预见世界经济危机汽车产业必须重组还要早。彼时,吉利成功并购了沃尔沃。

吉利深耕甲醇汽车16年,可谓在甲醇能源领域独步中国。目前拥有核心技术专利200余件,完成了制醇、储运和加注的全流程实验。

吉利的甲醇汽车试验,在贵阳、西安、晋中等多地规模化运行2.7万辆,总运行里程达到80亿公里。我曾到访贵阳实地考察并与多方座谈,从用户到营运商,从交管部门到政府领导,交口称赞,皆伸大拇指。

吉利绿色甲醇科技,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造“氢气”,并和碳捕捉技术得到的“二氧化碳”进行结合,生成绿色甲醇。每生产1吨绿色甲醇可消耗1.375吨二氧化碳。

2022年,吉利将推出全新“雷神智擎甲醇混动”车型,百公里醇耗在9L左右,醇耗降幅超40%,每公里的出行成本低于三毛钱。到2025年,百公里醇耗将降到7.6L,相当于百公里油耗3.5L,每公里的出行成本两毛钱,生命周期内零碳增加,更环保,更节省。

可以预见,吉利甲醇燃料汽车的成功实践,如果能够尽快推广到更多车企、更大应用范围,节能减排一定会收到极佳的社会效果。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目前全社会都在呼喊新能源的时候,实际上车企、市场还有资本,最关注的,却是智能化应用。有观察认为,人们对智能化的追逐,大大超过了追求新能源技术的热情。

目前喊的最响的自动驾驶。有人说,一拥而上的自动驾驶是伪命题,我深以为然。乘用车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就是运动与掌控。我们看问题,是不是应该从人性出发去洞察逻辑。

乘用车的属性,不光是功能的需求,更跟人性息息相关。人类与生俱来的掌控欲、表现欲和极速运动带来的冒险、刺激、冲动,一直到激情澎湃的心理享受,都与代步和效率的功能需求相辅相成。

试想,如果让自动驾驶把人性抹煞了,乘用车还有生命力吗?那谁还会买车,人们都乘公共汽车好了。甚至有宣传说,自动驾驶可以在行驶中睡觉,更是无稽之谈。 

当然,乘用车自动驾驶这个概念,适合于某些特定的场景和特定的人群。有资料显示,这个人群目前统计不到3%,如果再继续发生一些伤亡事故的话,可能连0.3%都没有了。

也许,将来为了缓解城市拥堵,会在市内智能交通布局中提倡自动驾驶,实现智能网联,这是后话,当然实现起来更不容易。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动驾驶的需求是有限的,只有在特定的场景和十分有限的驾乘者那里得到共鸣。目前一些车企把自动驾驶当做噱头作为卖点过度宣传,其实是忽悠消费者,过度消费了技术进步。

最近观看央视二套的对话节目,嘉宾来自车企老大和高校的专家教授。他们踊跃推崇自动驾驶,详解从L0到L5的功能定义。说到最终实现L5的时间节点,有人说要十年,有人说十五年,更有甚者,说五年可见分晓。总之,若明若暗,莫衷一是。

但是我想,汽车营销模式开始从toB走向toC,车企也逐步成为用户型企业。不是需要用户思维吗?他们热情洋溢地推动自动驾驶不断升级迭代,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获取大数据,客观地归纳出消费者和用户圈层的实际需求?

真担心,车企持续的投入、用户增加的预算,以及巨大的社会成本,会不会“产出”很多没有使用价值的冗余?

所以,减少温室效应,节能减排是一个直接而单纯的目标;化繁为简,直奔主题,不光是一种思维逻辑,更是一个行动纲领。(李钢,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副主席,《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助理,七星斋斋主)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