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与生态研究项目”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自2016年以来的五年工作计划,一直受到文化和旅游部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年度展览项目“隐匿的叙事——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与生态研究2019”于2019年11月9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1号馆正式亮相。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与生态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和今日美术馆联合承办。
展览名:隐匿的叙事——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与生态研究2019
展期:2019年11月9日-11月26日
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
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今日美术馆
地址:今日美术馆一号馆2/3/4层(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
▲开幕式嘉宾合影
从左至右: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今日美术馆学术总监、策展人黄笃,艺术家胡晓媛,艺术家郑达,艺术家刘商英,文化与旅游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刘冬妍,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喻剑南,艺术家林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家谭平,艺术家赵大钧,艺术家周长江,艺术家王冬龄,艺术家邱振中,策展人刘燕。
“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与生态研究项目”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自2016年以来的五年工作计划,一直受到文化和旅游部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时间里,该项目通过每年的项目研究展展开相关研究和梳理,完成研究出版物,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通过项目的征集与梳理,实现文献和高清图片资料等全数据整理,组建当代艺术家数据库,为长期的研究建构了良好的平台资源。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开幕仪式前,由策展人刘燕主持嘉宾座谈会,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今日美术馆学术总监、策展人黄笃,以及本次展览的九位参展艺术家分别就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与大家分享了感悟。
▲策展人刘燕主持嘉宾座谈会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发言
▲今日美术馆学术总监、策展人黄笃发言
▲艺术家赵大钧发言
▲艺术家王冬龄发言
▲艺术家邱振中发言
▲艺术家周长江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家谭平发言
▲艺术家林延发言
▲艺术家刘商英发言
▲艺术家郑达发言
▲艺术家胡晓媛发言
▲座谈会现场
随后,由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主持开幕仪式,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家谭平,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策展人刘燕分别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家谭平致辞
“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与生态研究项目”已经做了四次展览,累计有五十多位抽象艺术家参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2016年由抽象艺术作为切入点,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文献收集整理、展示、研讨。这次展示的是九位艺术家,艺术形式看起来虽然与抽象有关,其实背后远远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阐释。我认为这个研究以抽象艺术作为切入点,到今天已经开始进入了中国当代艺术一个更广阔领域的一个研究,我希望这样的研究和基础工作可以持续下去。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致辞
从2016年开始,中国艺术研究院就携手今日美术馆一起开始做“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与生态研究”项目,来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抽象艺术的发展脉络。非常感谢文化与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以及谭平院长选择今日美术馆进行具体的承办。希望所有的艺术家及嘉宾可以在今日美术馆这个展览平台与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的当代艺术和抽象艺术。
▲策展人刘燕致辞
在“隐匿的叙事”展览中,我们并不是为了给中国当代艺术的某种现象梳理一个风格、一个样式,而是在寻找和当代艺术研究有关的某种视角。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近四十年中,我们可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阶段性”,经历了借用西方标准来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过程。经过几代批评家、艺术家的努力,以及这个项目四年来所做的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和梳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具象和抽象已经不是一种风格,而更像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基于自己特定的生存条件和历史语境而选择的一种相互转换的工作方法。
▲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主持开幕仪式
“隐匿的叙事Latent Narrative”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的一种角度和方法,由形式分析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切入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单一叙事链中的“深层意义”,关注与这种“深层意义”平行的一股叙事暗流。隐匿的叙事是由作者在场而不断生成的动态系统,甚至与主题呈现相异或相反。分析这种动态系统需要我们把目光拓展到文本以外,以动态视角面对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身处的历史语境等具有复杂性、多线程性的暗流。
这种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维体系,提示我们反思国际化趋势中当代艺术过度的政治诉求,以及关注基于20世纪以来绵延于中国现代和当代艺术中的一条语言线索,逐步跳出二元论的问题意识源和由“平面性”所建构的视觉范式。“叙事”通过艺术家的工作成为艺术语言转换和精神叠加的潜在范式(The Latent Paradigm),这种“叙事”由隐退走向隐匿,却从未消失。视觉上的“重复”在复杂的精神性叙事中走向差异和自由。艺术家不再是“作品”的缔造者,而是与之相互不断生成的对话者。隐匿的叙事是这类中国艺术家所使用的“图像的减法”,却不是视觉链和意义的“减法”。我们在理性主义哲学的理路上把观念上升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创造”的意义则所涉更多。而事实上这类群体的创作中无一不存在“身体在场”,在互相生成的对话中,“身体”并不是命题,而是有机和精神性的参与。借助研究对象主体丰富性的呈现,不断提出黏附上各种问题、给予和考量,继而呈现出一条具有持续性的研究的脉络,并每年通过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切片和案例的梳理,寻找恰当的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相遇。
正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