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泺口古渡黄水谣——著名旅游文化专家牛国栋谈济南泺口古镇的沧海桑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5-01 13:21:37
  古时,华夏大地上滚滚东流入海的大河不只是长江、黄河和淮河,曾经还有济水。《尔雅·释水》中济水便与上述三条河流并称“四渎”,渎指大河、大川,也有独流入海之意。

位于泺口,有“黄河第一隧”之称的济南黄河隧道将于今年“七一”正式开通,泺口古镇建设项目也正紧锣密鼓中。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济南新旧动能起步区的龙头项目,黄河之于济南,泺口之于济南再一次牵动起济南人的神经。

泺口古渡黄水谣——著名旅游文化专家牛国栋谈济南泺口古镇的沧海桑田

上世纪初泺口码头北望鹊山

(历史照片)

古时,华夏大地上滚滚东流入海的大河不只是长江、黄河和淮河,曾经还有济水。《尔雅·释水》中济水便与上述三条河流并称“四渎”,渎指大河、大川,也有独流入海之意。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从济南北部穿行而过,济水之南的这座城市才有了大名。

而趵突泉、五龙潭等众泉还是古泺水的源头,泺水最初由华不注山下注入济水河道,于是有了泺口、泺上台、下泺堰等地名。早在汉代,泺口就是济水沿岸的重要码头。唐以后,济水上游在东平以西淤塞,东平以东且逐渐北移的济水下游改称清河,济水从此消失。泺口遂成为清河畔的重镇。

泺口古渡黄水谣——著名旅游文化专家牛国栋谈济南泺口古镇的沧海桑田

上世纪40年代泺口码头接运货物的情景

(历史照片)

泺口镇作为行政建制始于金代,史称“上泺口镇”,属历城六镇之一。元代时泺口镇作为官盐集散地,繁忙的景象和商业氛围远胜过当时济南西关,各种货栈、客栈、酒楼林立,许多江湖艺人也多在泺口卖艺。清人华广生编纂的明清时调集《白雪遗音》中的马(码)头调很多来自泺口艺人之口。明洪武年间,专管官盐运输的山东盐运使司下设胶莱、滨乐两个分司,胶莱分司驻地就在泺口,并在泺口建立盐仓。明崇祯年间刊行的《历乘》载:“泺口镇,城西北二十里,商人贸易之处,胶莱公司驻焉,鹊山高峙,大清(今黄河)东流,楼船往来,亭阁飞甍,诚一巨镇”。到了清代,泺口依然兴旺。清同治三年(1864),在泺口设立厘金局。清光绪九年(1883),增设泺口斗捐局和船捐局。

自巴颜喀拉山一路狂奔的黄河桀骜不驯,有记载的改道迁徙达二十六次之多,其中大的改道迁徙有七次。北宋熙宁十年(1077),黄河一度夺清河东阿至济南历城河段,在历城东北脱离济水故道,东北流经利津入海,泺口一度成了黄河岸边的要塞。清咸丰五年(1885),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并脱离江苏淮河段而夺大清河道由山东入海,清河从此消失。泺口再一次成为黄河下游最重要的货物集散码头。

泺口古渡黄水谣——著名旅游文化专家牛国栋谈济南泺口古镇的沧海桑田

上世纪30年代的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历史图片)

泺口镇有着完备的城防系统,石砌圩子城始建于清河时代的1848年,城墙有东南西三面,呈扇形分布,北面借势清河(后为黄河)大坝,形成天然城池。因此当地人有句歇后语:“泺口的圩子——没那一面子。”圩子外墙石砌,内里夯土填充,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500米,墙高6米,墙基厚达6米,有的地段厚达8米,墙顶宽2米,顶部能通行地排车,墙外是圩子河。城设东南门、西南门、西门和大坝门,城门上还有城楼,东南门城楼里还塑有魁星点状元的神像,供求学者祭拜。城内房舍整齐,街道平夷,纵横交错,有“三十六街十二巷子”之说。镇上人口最多时居民达四千余户,一万五千余人。

因四方云集货物需要在码头附近进行交易,镇上自古便按交易日形成了“二七集”、“三八集”、“四九集”(因该集市在兴隆寺前也称“大寺集”)和“柴火市”等集市。每至集日,济南城里、河北(当地人指黄河北岸)的百姓不约而至。牲口、木料、布匹和水产买卖最为火爆。变戏法、拉洋片、耍猴、算卦的也都来凑热闹。过去渡河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和尚、道士和算卦的坐船不要钱,所以来往泺口的此类人很多。如今集市早已不见踪影,集日却化作街名保留下来。

泺口古渡黄水谣——著名旅游文化专家牛国栋谈济南泺口古镇的沧海桑田

上世纪80代初的泺口摆渡码头

(源自日本《中国旅行》杂志)

泺口镇上庙宇很多。兴隆寺、火神庙、风神庙、土地庙、关帝庙、王母殿、药王庙、九神堂和三元宫等应有尽有。而船上人最爱祭拜的则是大王庙。这里的大王显然不是山大王,而是管水的金龙四大王。每至汛期到来,庙里的道士便将从黄河坝上或河里“请”来的一种四方脑袋一尺多长的小水蛇,作为大王的化身供奉,还将其引到铺着黄表纸的四方木盘上让它听戏。每当戏乐响起,小蛇昂起头,仿佛在静静欣赏。不止在庙里,即使一般人家遇到大王化身也要用铁钟或箩筐将其扣住,供奉家中。过几天小蛇则神秘消失,所谓“见来不见去”,人们觉得神奇、灵验。黄河对岸鹊山脚下村镇当地人称北泺口,早年多为回民聚居,至今仍存有几座清真寺。

清顺治初年,秦、关、范三姓盐商取得泺口盐业行商特权,并成为结拜弟兄,建三义阁和三义庙,因此这里便有了三义街和义和巷的街名。而这秦姓,相传为秦琼的后裔,秦家在济南府城西门还设有镖局。至民国年间,三义街上还保留有秦家的碑碣和旗台。乾隆年间,泺口镇上有了私家园林,即广平府(今河北永年县)知府刘叔枚在镇北路中的亦园和工部员外郎李士琛位于泉子街上的基园,均由土木名匠陈雨人监造。陈氏长于绘画,两个园子无不叠山引水,亭台楼阁,奇花异木,尽显诗画意境。在东流水街建立馆舍、被称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之父”的济南人周永年的老师申士秀的故居离泉子街不远,因申士秀于乾隆二十八年中了进士,他居住的街巷被后人称为进士街。进士街北面的街道,在清道光年间出了杨恕棋、张明朝文武两个举人,故称魁盛街。清代诗人王苹也曾在此设帐教书,并留下了“挑菜小清河上去,看山扁鹊墓前行”(《癸酉泺口斋居》)的诗句。再后来,盐运使李梅宾在此建泺口义学(后为泺口小学),成为济南最早的公立学校之一。济南画坛四大家“关、黑、弭、岳”之关友生也出生在泺口的一个盐商之家。

泺口古渡黄水谣——著名旅游文化专家牛国栋谈济南泺口古镇的沧海桑田

泺口老街二七集街

(牛国栋摄影)

泺口工商业发达。至民国时期,泺口商号大小共一百余家,涉及杂货、棉纱、面粉、煤炭、制铁、木作等各个门类,其中的制铁业主要是铸造或维修船只所用铁锚、铁链和大铁钉及船载工具。而木作的兴盛也与船舶建造与修理有关。自黄河上游顺流而下的一些体量不大的木船,被泺口人戏称为“王八盖子”,用它运完货物后不再让其返航,而在泺口就地拆解。俗话说“破船还有三千钉”,将船当作木材卖掉,拆下的铁钉子回炉,一举两得。所以当地人有句流行广泛的歇后语:“王八盖子船——有来无回。”

镇上有新诚东、华东等二十余家客栈,有着“清水池塘”美名的大澡堂也是砖瓦到顶,好不气派。而纪镇园、松竹楼和四季春等三十余家饭庄,则以糖醋黄河鲤鱼、清汤鲫鱼、瓦块鱼等“泺口风味”在济南占有一席之地。上世纪30年代时,纪镇园的大厨郑祥拿手的糖醋黄河鲤鱼口味独特,与济南城里馆子做得味道不同,韩复榘专程到此品尝。而杨家所开的德和顺食品店和洪顺点心铺则依靠香甜可口的桂花枣果闻名全市,成为济南著名小吃。“泺口风味”遂与“历下风味”一道组成了济南菜系的大家庭。

与美食密不可分的酱菜制作和食醋酿造在泺口也极负盛名。信诚、富聚、裕兴、新城、袁鸿泰、汇源等十九家酿造作坊,所产酱菜和食醋行销全国各地,人们把这里生产的食醋统一命名为泺口醋。泺口醋的主料是高粱和黄米,发酵后经过三伏天阳光暴晒,因此有“三伏老醋”的别称,醋色浑黄,酸中微甜,香味浓郁。1915年,信诚号所产泺口醋获得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泛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挑担子叫卖泺口醋,曾是济南一景。

泺口古渡黄水谣——著名旅游文化专家牛国栋谈济南泺口古镇的沧海桑田

正在施工的济南黄河隧道入口

(牛国栋摄影)

泺口作为古渡码头,是济南北部连接外部的重要枢纽。泺口南岸码头称“上关道口”,是官渡码头,其东面三四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民渡码头,叫“下关道口”。“下关道口”主要是由一些小船运送过往市民和物品等,而黄河北岸与其相对的码头位置不是非常固定,有时根据水流的情况,船被冲到北岸后,在哪里停下便在哪里靠岸,被人称为漂浮码头。最多时,数百条货船聚集在河道里,船只要等好久才能靠上码头。往来于黄河两岸则都是用“大摆渡”,即一种长三十余米、宽近二十米的大木船,是专门用来运送车辆、粮食、棉花包等大宗物品的。当时的一艘“大摆渡”能一次运载好几辆汽车。那时候,“大摆渡”全靠人力,一条船少说也得需要三四十个船工。

泺口古渡黄水谣——著名旅游文化专家牛国栋谈济南泺口古镇的沧海桑田

正在施工的济南黄河隧道内景

(牛国栋摄影)

1899年5月,清廷与德国签订《津浦铁路借款草合同》后,选址在泺口建造跨河铁路桥。1908年12月30日,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来到济南泺口实地勘察,与德国孟阿恩桥梁公司协调修改设计方案,大桥于1909年7月开工,1912年11月16日建成,当月29日津浦铁路全线贯通,结束了该铁路以黄河为界南北两段通车的历史。

1938年,蒋介石政府在河南花园口将黄河大堤炸开,黄河再次改道,黄河断流长达八年,航运自然停止。加之胶济、津浦两大铁路通车几十年,泺口商贸运输业遂逐渐凋敝,船工、搬运工也都转移到附近的小清河码头找活,泺口古镇也渐渐衰败下去。

1948年,黄河回归故道后,伴随着航运复兴,泺口码头曾再度兴盛一时,人们还在泺口渡口搭设浮桥,黄河两岸的水陆交往快捷方便了许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支援胜利油田建设,大量货船满载沙石沿黄河顺流而下运往东营。但时过境迁的泺口古镇没有恢复到昔日的繁荣。黄河航运局开通的泺口往返于惠民地区的客运航线,也因乘客不多而终止。进入1980年代,黄河航运基本停止。

泺口古渡黄水谣——著名旅游文化专家牛国栋谈济南泺口古镇的沧海桑田

济南黄河隧道管片模型

(牛国栋摄影)

1951年,泺口圩子城被拆除,原址上铺成环城路,古镇风貌随之渐渐消失。人口逐渐减少的泺口镇也纳入北园镇管辖,人们便将这一带统称为泺口街。如今这里保留着一些传统的街巷格局和老地名,老房舍大多面目全非,兴隆寺也进行了翻建。二七集街9号院保留着原有高大门楼、砖雕和东西两个跨院的基本布局,据说当年是马姓盐商的居所。

作者简介

泺口古渡黄水谣——著名旅游文化专家牛国栋谈济南泺口古镇的沧海桑田

牛国栋,旅游文化专家,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专业研究生合作导师,著有《济南乎》《济南青岛历史建筑游》《茶道》《济水之南》等。 

[ 责任编辑:林立刚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