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心静见执著,盛世出好瓷——山东淄博华光国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已成为引领中国高端陶瓷市场的风向标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11-19 15:03:11
  “心静见执著,盛世出好瓷。”在华光国瓷展示馆中,苏同强环顾身边那些瓷器说:“一代人承载一代人的使命,一代瓷也有一代瓷的命数。华光赶上了好时候,这是国瓷的幸运,也是瓷人的福气。”

  对一个以瓷为名、因瓷扬名的国家而言,陶瓷在中国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但曾几何时“瓷国无好瓷”的局面一度让人堪忧。为寻求突破,瓷人苏同强率领他的团队华光国瓷厚植本心、静心耕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实现从小作坊到大国窑,从酱缸坛到精品瓷的奋力转身。一项项技术相继攻克,一组组作品渐次问世,一个个殊荣备受称赞……使得“盛世出好瓷”的愿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场“自信保卫战”

  2000年春天,华光国瓷董事长苏同强率队前往欧洲考察。在一家法国名瓷商品店,一组陶瓷作品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当提出想近距高观看要求时,却遭到了服务员的拒绝。

  “来自世界瓷都,出身制瓷世家,眼看如此精妙的瓷器,竞不能端详触碰。尤其导购冷漠轻蔑的眼神,让人难以忘怀。”苏同强平静下心情,与同伴凑得7000欧元,选购了112件精品瓷器,带回山东淄博。

  回国后,他把这些瓷器摆放在公司最显眼的位置并告诉华光人:“这就是目前全球的高端瓷器,要想赢得自信,就要赶超跨越,做好自心。”

  一场“自信保卫战”开启了华光的二次创业。

  1961年,华光诞生于有着8000年制陶史、被称为当代国窑的齐文化发祥地淄博。公司前身——张店陶瓷厂,是一家由砖瓦厂和化工厂合并而成的公私合营企业,到1965年国营化改造前,一直以生产普陶黑碗和豆腐乳坛子为生。1977年,公司“丢陶换瓷”,开始在低端瓷器行业中摸索前行。

心静见执著,盛世出好瓷——山东淄博华光国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已成为引领中国高端陶瓷市场的风向标

  改革为企业带来生机:1981年扭亏,1989年股份制改造。苏同强说:“那时,直面行业低质低价无序竞争的局面,我们提出‘不在国内抢市场、面向世界争高低、加快速度搞开发、国际市场争第一’的理念。我们通过来料加工、来样制作,贴牌生产咖啡杯,让三成美国人用上华光产品。尤其是雀巢咖啡杯,更是让华光瓷进入千万百姓家。”

  上世纪90年代,通过股份制改造、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华光兼并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陶瓷企业——山东博山陶瓷厂等5家单位,在为14000名员工找到出路的同时,也跻身于行业头雁方阵,成为淄博市十大集团之首,并于1996年登陆深交所,引领国内陶瓷企业上市之先河。

  但规模的扩张令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风光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出口瓷数量大、效益低,有规模、没品质。“没有品牌支撑,中国瓷‘地摊货’的印象难以扭转。”苏同强说。从上世纪末开始,受能源紧张等客观影响,原本成本高企的陶瓷行业雪上加霜,许多企业经营困难、濒临破产。华光团队经过冷静分析,提出精干主业、卸掉包袱,集中发展高档骨质瓷,发展高新技术陶瓷,确定品牌经营、自主创新、精细管理路径,锁定创中国陶瓷第一品牌、世界陶瓷知名品牌的发展目标。

心静见执著,盛世出好瓷——山东淄博华光国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已成为引领中国高端陶瓷市场的风向标

  华光通过引进国际最先进的陶瓷设备,按照世界一流技术工艺和产品标准改造炉窑,使得装备落后、工艺低下、污染严重等行业普遍问题得到较大改善,为提升产品等级、实现科技附加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华光以“做好瓷·扬国威”为已任,外出学习,夯实内力,这才有了先前在法国的“焦心一课”。

  重现“雨过天青”

  2000年前后,世界名瓷序列中无一家中国内地品牌。

  骨质瓷是名瓷的典型代表。它源于英国,因质地细腻通透、釉面光滑润泽、器型美观典雅,而有“瓷器之王”“皇家用瓷”美誉。

心静见执著,盛世出好瓷——山东淄博华光国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已成为引领中国高端陶瓷市场的风向标

图为华光国瓷华青瓷千峰翠色系列,该系列产品被选为2018上合青岛峰会元首宴会、会议、茶歇及陈列等用瓷

  如何列席世界名瓷?华光决心从骨质瓷出发,向高端瓷发起挑战。传统骨质瓷所用原料多为牛羊等动物骨粉,来源复杂、稳定性差,质量不易控制,有害杂质多。华光另辟蹊径,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磷矿石和石灰石等天然矿物中寻得出路,获得成功。产品在白度、硬度、透明度、热稳定性等指标方面超过英国骨质瓷,而且有效保障了陶瓷产品原料和材质的健康品质。

  首战告捷,华光又将目光瞄准解决瓷器釉面铅镉溶出这一世界级难题。总工程师张宁说,受瓷器材质本身影响,釉面遇酸易导致铅镉元素溶出。能否研发出无铅釉,事关消费者的健康和未来市场发展方向。

  经过三年攻关、反复钻研、调整参数、改变工艺,华光克服了产品合格率低、亏损严重、人心浮动等难题,于2006年4月试验成功,并获得专利。对此,中国日用陶瓷泰斗张守智说:“华光无铅釉天然矿物合成骨质瓷,堪称中国瓷产品世界级的技术创新。”然而,专利获批仅7天后,这一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孙永志却突然离世,他用有限生命为“华光瓷·健康瓷”的无限追求做出注解。

  2006年,华青瓷的研发成功又将制瓷业的标准推向新高度。苏同强说,中国历代名瓷无不以青为尊、以雅为贵、以韵为美。而传统青瓷,是青釉瓷,青色来自釉面。而华青瓷的原料、釉质都不添加颜料色剂,其材质青是经过窑变呈现出的自然青色,具有清澈通透、温润晶莹、如玉似冰的特点,是现代人文科技与传统尚青文化的美妙结合。

心静见执著,盛世出好瓷——山东淄博华光国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已成为引领中国高端陶瓷市场的风向标

  华青瓷甫一问世,便引起行业高度瞩目。中国古陶瓷泰斗、故官博物院终身研究员耿宝昌初见华青瓷便由衷赞叹:“瓷质如玉,声如罄,明如镜,天地浑然青一色,让人耳目一新,有如此水平,令人倍感震惊。”并欣然题词“雨过天青”,华青瓷重现了让古人寻觅多年的“雨过天青云破处”。

  潜心慢行守初心

  苏同强,这个七岁从业、世代制瓷的瓷人,对今天取得的成绩百感交集。他说,华光的今天,既是行业做大做强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敢舍敢弃的必然结果。回顾过往,尤其是在中国瓷业消沉落寞的那段时间,大家都在求“快”求“多”,而华光却逆向而行、敢于自我变革。现在想想,真有几分后怕。在那个时代,敢第一个吃螃蟹者往往难得善终,但也正是由于这份决绝,让华光坚守初心,发掘出路,在潜心慢行、觉察独省中找到传统行业的价值内涵。也正是这份初心,让华光实现了由“器”到“气”的蝶变。

  20年弹指一挥间,华光涅槃重生。从2000年的1.4万人、24条窑炉,到现在的不足2000人、4条窑炉,华光用先前20%的人员数量和生产能力擎起如今150%的销售收入,盈利能力、创新水准、研发投入等同步提升,30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著作权让华光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强势崛起。

  翻开华光的发展年谱,沿着时间和实践双向谱系一路索引,你会发现,几乎每年,这里都会有新变化。从无铅釉天然矿物合成骨质瓷到抗菌瓷,华光围绕市场,将健康与实用有机融合;从华青瓷到华玉瓷,华光借力科技,把匠心与意韵合二为一……

心静见执著,盛世出好瓷——山东淄博华光国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已成为引领中国高端陶瓷市场的风向标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价值的提升。华光从过去每个杯子2元钱、一个集装箱7万个茶杯只有一两千元出口利润,到现在一个杯子过千元、一个花瓶几十万元的高附加值产出,真正让国瓷昂起头、扬了威,让好瓷获好评、卖好价。

  价值提升的背后是人心的凝聚。苏同强说:“回望华光最难时刻,即使行业对我们失去信心,华光人也没有迷失方向,拿着微薄收入与企业一起奋斗,这才逐渐有了这支中国陶瓷创意设计的梦之队:7位国家级、省级大师,12位国际设计师,60位中青年工艺美术师,他们在国内国际大赛屡获殊荣,为引领中国高端陶瓷市场的风向标。”

  人心凝聚的背后是信心的认同。从2010年进驻美国市场,首次以自主品牌名义登场,到2014年“国彩天姿”脱颖而出,成为北京APEC峰会唯一首脑用瓷,华光在品牌创建的路上苦练内力、提升品质。

  自此,华光以当仁不让的姿态长期活跃于国际舞台。2018年“千峰翠色”系列用瓷与青岛上合峰会“青青上合风,朗朗华青瓷”交相辉映,赢得众相点赞。2019年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均成为华光展示品牌魅力的舞台。从而,“中国陶瓷·大国风范”“播撒清雅·瓷悦生活”等民族品牌成为华光的“闪亮名片”。就连法国卢浮官、英国皇室也保留收藏。

  “心静见执著,盛世出好瓷。”在华光国瓷展示馆中,苏同强环顾身边那些瓷器说:“一代人承载一代人的使命,一代瓷也有一代瓷的命数。华光赶上了好时候,这是国瓷的幸运,也是瓷人的福气。唯有深耕厚植、研究精进、弘扬传承,方能让国瓷华光彰显文化自信,传播新时代的瓷上中国形象。”(李吉双)

[ 责任编辑:徐鹏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