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记住乡愁 山东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以传统标记生命的方向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8-02 10:30:21
  本次展览的展品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创建的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为主。既是山东地区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也凝聚了潘鲁生教授近40年的研究汗水。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会同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于2020年7月1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

  一犁一锄,一筐一篓,独轮车、马面裙、鞋样本子……一件件过往岁月的老物件从生活中生根,在往返间迭代,深藏某一时期人们的集体记忆,饱含我们对时光的深情,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乡愁。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传统的根在土里,现代的根在心里,在决胜脱贫攻坚的2020年,我们更要记取乡愁,记住本来,展望未来。

  记住乡愁,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从文明社会建立之前,文化与技艺就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交织在了一起。以手艺为眼、以材料为体、以工艺为径,这种嵌入民俗风情的人文物种,存留着劳动者的智慧,折射出以手观看世界的态度。此次“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既是主办单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记住乡愁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国博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探索。

  本次展览的展品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创建的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为主。既是山东地区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也凝聚了潘鲁生教授近40年的研究汗水。潘鲁生教授表示:“民艺是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就不仅仅是艺术学的课题。民艺的生存发展、演变传承,更深刻地受到了民间社会形态发展,民艺的消失与衰落,缘于民间文化、民间生活形态的演变和发展。”

“记住乡愁  山东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以传统标记生命的方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在展厅接受采访(摄影|余冠辰)

  此次“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开放周期为3个月,分“农事器用”、“康乐人家”、“衣裳锦绣”、“游艺乡风”四个单元,集中展示1500余件(套)山东民艺藏品,打破工艺类别,还原传统民艺使用方式与文化语境,全面系统反映山东地区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面貌及蕴于其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

“记住乡愁  山东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以传统标记生命的方向“记住乡愁  山东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以传统标记生命的方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我们举办这个展览,就是力图在主题选择和内容建构上更多地向人民群众、向基层一线倾斜,突出展现我国特色鲜明、生动多样的乡村民间艺术,深入发掘传统民艺的文化原生动力与时代价值,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体验乡土味道,记得住乡愁”。

  以日常叙事的方式,重述族群耕耘生命的鲜活故事。中国民艺渗透人类生活的哲学,熔铸了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它不仅仅是一门技艺的学问,更是一把丈量文明历史的标尺。当生活日常走进文化殿堂,唤起的不仅是观众的共鸣和喜爱,更是来自过去的记忆对现在的我们重要的影响,一件件老物件记录的是对过往的乡愁,探寻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住乡愁,以传统标记生命的方向

  “乡愁可以是一碗水、一杯酒,或者是一朵云,它是人们对故乡一生都不曾割舍的情愫。记住乡愁,就是要记住本来,延续根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同名纪录片《记住乡愁》也在持续探索着“乡愁”的多维叙事和时空表达,依托生活化的故事,触碰内心深处的情感之源,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生生不息的文明力量。

  纪录片《记住乡愁》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组织拍摄,央视网联合播出,至今已播出了六季,创下20亿人次的观看纪录。当我们把“乡愁”置于中国五千年前的文明史当中来考察,当我们把今天中国的城镇化植入历史、文化、国情的时空来研究,会发现,在记住乡愁的背后,是对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的再解读,是对走中国特色有根城镇化之路坐标的再定位。

“记住乡愁  山东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以传统标记生命的方向

  中国是世界上乡村社会发展历史最悠久、成熟度最高的国家,中华民族则应该是世界上乡愁情结最浓重的民族。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也是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活的延续、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代代相传。传统,可以演进发展,但是不能割裂,否则就会像断线的风筝,失去方向。

  乡愁是传统的一部分,无数人的乡愁构成了全社会对传统的整体记忆。记住乡愁,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进发展;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生命的方向。

  记住乡愁,记住本来、展望未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记住乡愁”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也赋予我们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记住乡愁,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在央视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中,我们陆续看到来自黑龙江佳木斯、江苏苏州、河南许昌、广东清远、宁夏银川闽宁镇、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海南三亚博后村、四川眉山果园村等祖国各地的采访报道,全国150多家媒体近900名记者聚焦“人民眼中的小康”,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讲述普通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当我们在这一连串纵观南北横跨东西的地名中邂逅自己的故乡,乡愁已不再只是缅怀的感伤、历经的沧桑,而是承载着镌刻历史的自豪感,与时代同步伐的使命感。

“记住乡愁  山东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以传统标记生命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记住乡愁,记住民族的根,早已成为当下对历史、时代表达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民间文艺中融铸的生活之美,还是城镇化发展中令人驻足的青山绿水,抑或全民迈向小康生活的决胜决战,我们以乡愁凝聚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华平)

[ 责任编辑:张乐臣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