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得鼻烟壶内画之精妙 占“一根筋”慢性子之“便宜”——探寻著名画家梁文博的艺术成长经历与感悟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6-18 09:53:23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著名画家梁文博先生的寻梦之旅

得鼻烟壶内画之精妙   占“一根筋”慢性子之“便宜”——探寻著名画家梁文博的艺术成长经历与感悟

梁文博

  1956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梁文博先生早期的画作中,常出现菜地这类素材,如今看他笔下的那些女子,罗衣团扇、自在娇羞、留连戏蝶、分花拂柳,感觉前后十分风马牛。其实艺如人生,百味杂糅,手之所触、目之所及都在岁月的画面中一一存储并寻机显现,虽然命运的进程没有往返,但我们依然喜欢不时地回头验看。

得鼻烟壶内画之精妙   占“一根筋”慢性子之“便宜”——探寻著名画家梁文博的艺术成长经历与感悟

《童年》梁文博

菜地与鼻烟壶——记忆对视未来

  梁家五个孩子,“中后腰”的老四很容易被忽略,却因此得到一个平静的小世界。50年前,烟台郊区某家医院门前,老四对着绿油油的菜地静静凝望,当医生的妈妈和他自己都不曾想过,记忆的刻刀正在动工,有些瞬间已是永恒。今日与过往常常互为印证和诠释,一回头就能看到镜子……镜子里面不光有菜地,还有更精致的东西。

  梁文博老师外表颇为“写意”,抬手却是工笔,这个反差让好多人惊讶,但梁文博认为一切都很自然。工笔的种子萌芽在1973年的烟台陶瓷厂,“我在那里当临时工,一天能画13个鼻烟壶,仙鹤、松树、石头……批量制造。”17岁的少年在这里磨出了耐性,也为自己的艺术人生创造了大好机会——画了半年鼻烟壶,练了一手精细活儿,梁文博考入了烟台轻工业学校,从而“逃避”了突如其来的下乡浪潮。

  现在想来,1973年算是梁文博的幸运年,他在春天开始接触精致的鼻烟壶内画,秋天就遇到了自己基础画的启蒙恩师郭淑玉,那段学习经历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写实基础,让他今后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中国画有四大基础:造型基础、笔墨基础、色彩基础和设计基础,梁文博认为,造型基础没打好,其他解决得再好也有欠缺。

  73级的学生得到了郭老师的格外爱护,那种亦师亦友亦母的感情让梁文博至今怀念,“我们那批学生有成就的不少,我认为跟郭老师关系很大。”

感恩与鞭策——画不好是要道歉的

  在多次的交流中,梁老师一再表示非常感恩时代、感谢社会,同时强调自己是个幸运者,“很多有才华的人没干成事业,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却很幸运地占了‘便宜’。当时我的同龄人大多下乡了,但我能够留下来继续画画——当然下乡也可以成才,只是那条路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我有中专基础,考大学也很顺利,一步一步走来都占优势。后来想想,自己必须知道感恩。”梁文博认为,国家给自己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和机会,画不好是不对的。他在课堂上也这样对学生讲:“你们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如果还不好好画,是应该道歉的!”而好好画、画好画的最终目的,或者说一个艺术家的终极追求又是什么呢?是以作品价位确定自身价值,还是仅供自娱?都未尽然。前段时间,梁文博的作品《月上中天》在北京保利2013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了414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引起业界关注,对此,梁文博只是淡淡地说:“画完了,拿走了。”梁文博反复提到于希宁先生,“艺术流失到社会,最终会消失。于老做得好啊,他的画几乎都捐出去了,回报给了国家和人民,这是一个有品格、有胸襟的老画家的归宿。”他认为,我们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需要有大艺术观,明白大私就是大公。有这个境界,画肯定是干净的,气肯定是正的。

得鼻烟壶内画之精妙   占“一根筋”慢性子之“便宜”——探寻著名画家梁文博的艺术成长经历与感悟

《月上中天》

在北京保利2013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了414万元

急不得——根筋的寻梦之旅

  正如小时候画蝴蝶,中学时画英雄,此后画老虎、画菜地,如今画工笔人物一样,人的成长有一个清楚的阶梯,每个时间段对艺术的追求不同,画家本身就是一幅画,岁月的皴擦勾描,形成每个阶段的风景,这幅画须画到老、改到老。“考前班的时候要打好基础,但不能一辈子都在比谁画得像。到了一定年龄,养的就是品位和格调。就像红木家具一样,首先就是品质好、格调高。卢洪刚老师说过一句话:50岁以后,画画才有了点滋味。时间和阅历的积淀至关重要。”画画,急不得。

  最近影院点映了一部不错的小众影片《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个标题用在绘画上也很贴切。画画的人不一定很“聪明”,太聪明的人喜欢找小窍门,容易瞻前顾后、计较得失,或许难以清心和精进,而那种执着的“一根筋”在艺术之路上反而可能走得更远。

  梁文博“一根筋”的段子不少。他喜欢画动物,光是羊儿的照片就有3000多张。某次,他在友人处看到一幅羊的照片,雄壮威武螺旋角,一见钟情之下,仔细询问了拍照的地点和路线,就千里迢迢跑到云南傣族居住区找羊去了,到了才知道螺旋角已经不在羊世——被吃掉了。仍不甘心,再问:还有这样的不?继续寻找……

得鼻烟壶内画之精妙   占“一根筋”慢性子之“便宜”——探寻著名画家梁文博的艺术成长经历与感悟

《酸草莓》梁文博

  艺术家总是不肯放过任何灵感迸发的瞬间和稍纵即逝的感动,但努力未必都能修成正果。梁文博曾经带学生去江苏,火车经过沂蒙山某地,田野里树枝上挑着的一双小红鞋火焰般一闪而过,梁文博再次痴心发作,在下一站坚决地下车,租辆车跑了好几个小时才找到那个地方,结果小红鞋和第一印象差别好大,没什么画头。但梁文博没有失望——如果没来这一趟,肯定会留下遗憾;事情尽力去做了,就等于有了结果,艺术的成功是量变到质变,适合的素材也需要大浪淘沙。梁文博说:“我发现很多人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可惜没有坚持。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太聪明了,觉得画画太麻烦,又很难见效果,容易倦怠甚至放弃。其实我们需要明白,任何成就都不是一个因素促成的,而是一个综合的结果。”

  前缓后急、工写结合是梁文博创作的一大特点。最近,应山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创作工程的要求,梁文博创作了4.1m×2.6m的大画《沂蒙六姐妹》,就把这一特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他先到老区买了三套老棉裤、老棉袄,做了两副担架,搜集了很多相关资料,然后就等待下雪。当模特穿上棉衣站在雪地里的时候,画家已成竹在胸。梁文博是有名的慢性子,“梁晚到”名声在外,但正是这种不急不躁的性情,才让他能够沉下心来做足准备,为画一幅画而先写很长时间的草书和大篆,然后才饱蘸五彩一气呵成,细微处毫发毕现,简括处豪情万千。

  残阳如血、战火冲天、巾帼须眉、大爱如山,整个画面形成大对比、大气象,《沂蒙六姐妹》孕育半载,半月乃成。

得鼻烟壶内画之精妙   占“一根筋”慢性子之“便宜”——探寻著名画家梁文博的艺术成长经历与感悟

《沂蒙六姐妹》梁文博

人物画——首先是一幅画

  画画是长期的探索和追求,也是灵性碰撞的过程,不可贪多,不可图快,最终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段、笔墨语言,那是非常幸福的事。梁文博说,画家要有历史的担当,更要有艺术的担当,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但人类需要审美价值更高的东西,二者结合,作品才有生命力,可以永恒流传。

  作为一位人物画家和美院教授,梁文博对人物画所面临的困境有清醒的认识:“我发现大学四年下来,学人物画的更容易忽略画面,而画山水和花鸟的学生要好一些。因为画山水、花鸟更需要注意布局、大小错落,画人物则往往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刻画形象本身上。一定要记住,我们画的不是一个人、一幅照片,而是一幅‘画’,审美功能很重要。我们有责任解决这个问题!”

  好的作品首先要有审美功能,可以归回艺术本体,这是它的价值所在。多年以后,或许有人不知道沂蒙六姐妹是谁,但驻足那幅画前,应该会说:好看,肯定有故事。

(李可可)

[ 责任编辑:张顺智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