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聚焦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文化振兴是底蕴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5-30 09:50:39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振兴是底蕴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聚焦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文化振兴是底蕴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振兴是底蕴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如何增强乡村民众适应当代文化生产与发展的能力,如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和产业支撑?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

  传承和培育优秀乡土文化

  记者:您如何看待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乡村文化建设应坚持哪些原则?

  潘鲁生: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形态是乡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根脉也在乡村。随着社会变迁,当代乡村文化的共同体已不仅仅是血缘、地缘、宗族等要素相互联系后的汇总,更是本土的、有机的、浑然的、持久的生长在一起的文化整体,表现出了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和共同关爱的共有价值。

聚焦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文化振兴是底蕴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乡村文化作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之一,以其原发性、活态性特点,为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发挥资源整合、潜力提升的综合作用。

  乡村文化建设并非将城市文化移植到乡村,也不是以新代旧、同质化发展,而是在文化转型变迁过程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守护优秀的乡土文化之根,持续发挥其文化的凝聚力,发掘其文化的创造力。要进一步从乡村文化的基础和特色出发,适应乡村人口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建设乡村文化自我供给系统,提高文化建设与服务的适应性,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

聚焦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文化振兴是底蕴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记者: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支撑和产业支持。在您看来,应该如何传承和培育优秀乡土文化,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潘鲁生: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以及中国特色减贫的乡村振兴新征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家下大力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还需进一步培根铸魂,传承和培育优秀乡土文化,切实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带动力和生长力,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促进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全面振兴。

聚焦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文化振兴是底蕴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要以文化为内生动力,发挥文化的深层补给和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文化支农、文化惠农、文化富农”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在具体措施上,要破除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壁垒,从根本上增强乡村民众适应当代文化生产与发展的能力,使之成为乡村文化产业的主体并从中获益,从而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就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如果只是通过简单民宿和开放菜园等方式,将城里人吸引到乡村旅游体验,借此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则没有真正把握乡村振兴的内涵。重要的是,充实和提振乡村文化并增强文化产业融入发展的源动力,实现整体上的提升和发展。目前,针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形成集群、与农业产业链关联性弱等问题,亟待从源头上加强文化赋能。因此,建议尽快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文化赋能计划”。

  实现文化深度开发

  记者:您建议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文化赋能计划”,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潘鲁生:第一,建议加强乡村文化产业策划服务。对于目前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不长、增值空间不大及同质化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策划服务,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与农业形成嫁接链条,提高全产业链的产品开发意识,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与乡村经济中的一、二、三产业体系充分融合,实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财富积聚的跨产业、多行业联动效应。以乡村手工艺为例,可以加强传统手艺资源战略性、生态性、生产性创意设计研发,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融合,培育和发展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创意农业、创意生态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新型业态体系,推进乡村空间再造、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稳定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实现文化赋能。

聚焦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文化振兴是底蕴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第二,建议健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行业组织。针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碎片化、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集群、难以形成品牌的问题,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与管理,提高发展效能。当前,城乡生产与文化要素双向流动格局已形成,乡村的产业发展要适应竞争环境。从调研情况看,农户在发展特色生产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统筹协作,往往难以在大的竞争环境中争取优势,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都相对较弱。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将促进资源共享,协调解决融资难问题,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质量和品牌形象,避免恶性竞争。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与管理,也有助于从整体上建立健全区域性合作机制,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和发展高地,进一步产生聚吸优质资源要素效应和乡村文化产品流通、产业辐射效应。

聚焦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文化振兴是底蕴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聚焦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文化振兴是底蕴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第三,建议健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服务机制。目前,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措施主要集中在乡村治理领域,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急需人才和文化支持。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不少农户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还是处于“打工”状态,没能作为生产和文化的主体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受益,需切实改善资本驱动型投资模式中乡村百姓处于产业链低端、发展能力弱的情况。具体可加强高校、研究机构、文化公益服务组织与乡村的对接支持和服务,融入专业的教育和产业资源,整合优秀的艺术创意力量、工程技术力量与市场研究力量,借助新的科技思路、创意思路与营销思路,形成综合性、本土化的创意产能,实现文化深度开发。从根本上助力乡村民众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集体记忆和生活美学,切实提升文化创意和生产经营能力,由“人”的发展实现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乡村的振兴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

[ 责任编辑:徐鹏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