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编剧、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孙立生从事曲艺创作、研究、评论40余年,是“中国曲艺双牡丹”获得者,出版了《孙立生曲艺文集》《追梦斋呓语》《投向水面的石子》等6部专著。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孙立生讲述中国曲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孙立生,1954年12月生于济南,国家一级编剧,现任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从事曲艺创作、研究、评论40余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七届“泰山文艺奖·突出贡献奖”得主。在报刊、杂志发表曲艺作品、评论等200余篇,150余万字,结集出版了《孙立生曲艺文集》《追梦斋呓语》《投向水面的石子》等6部专著,是“中国曲艺双牡丹”获得者,即曾获得第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和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
有一首《西江月》的词写道:“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从1972年12月穿上军装,到2015年1月接到退休通知,孙立生觉得,这些时间相加在一起也不过“一年半载”,而与他相伴接近一生且彼此始终不离不弃、令他为之欢喜为之忧愁的只有曲艺。在老挝的三年军旅生涯,影响了孙立生一辈子矢志不渝所追求的曲艺观——那便是通过开心的渠道,抵达引人向上的目标。
“大曲艺”是中国曲协在新时期提出的新思路、新理念。山东曲协为此从曲艺视野、曲艺胸怀、曲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与尝试。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真正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艺术的素材,再将之赋予哲学、美学的高度,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同时进而得到艺术的滋养,是有相当难度的。
一名曲艺工作者在宣扬一种“雅”的东西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让观众听得懂,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掌握好“雅”和“俗”的平衡点。而对于寻找这一平衡点,孙立生长久以来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规律。
曲艺的尊严来自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曲艺人思考的问题。如何让曲艺有尊严的活着,是每一个曲艺工作者毕生的追求和信念。
放眼当今的曲艺市场,不难发现,优秀作品越少,劣质作品就会越多地充斥市场,如何对曲艺市场进行正确引导,这也是孙立生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敢于自省,不断地反思自己,这是孙立生认为的自己最大的特质。任何一位大艺术家的成长,都是经过了漫长艰苦的积累过程。与美为伴是需要付出的,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为了更好地让传统曲艺适应时代的发展,孙立生特别提出人才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教育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这才是成功的教育。而孙立生也一直本着这样的理念,践行在传统曲艺教育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