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村口,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记忆之一,它深深烙在我的心里,是我精神世界里一个无可替代的去处!它承载着我和母亲相聚时的浓浓情感,每次回家,母亲总是守候在那里,眺望我回家的方向,见到我便牵起我的手,母子相依而行,那温馨的时刻总是让我一遍遍地回味,每次想起心里都是暖的!那一刻,我和母亲都沉浸在我们母子独有的亲昵幸福的时光里。
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在田里劳动,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早出晚归,在生产队里辛苦劳作,一天下来只挣下五六工分。那时每天放学后,我就到村口去等候母亲,母亲回来后常常一脸疲惫,脸颊上满是湿漉漉的汗水。见到我时,母亲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看起来是那么的乐观,她瞅着我,摸摸我的头说:“儿子,走,咱回家做饭去”。我便接过母亲肩上的农具,颠儿颠儿地跟在母亲身后回家。那时,村口成了我和母亲的会合地,母亲见了儿子,似乎忘记疲惫,即刻开心起来,儿子见到了母亲,心中便踏实了,欢欢喜喜地回家。村口仿佛是我们母子相聚的精神驿站。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参加工作了,成家立业了,母亲却日渐衰老了。我远走高飞,母亲依然留在乡下,村口,便成了母亲盼我归来的守候地,年复一年,母亲稳健的步子变的缓慢,又过几年,母亲步履蹒跚。母亲从站在村口等,到坐着小马扎等,村口,成了母亲期盼儿子归来的地方,成了母爱释放的港湾。
还记得我参加工作时,母亲牵着我的手,送我到村口,母亲深情地望着我,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生怕我跑了似的。“捧着公家的饭碗,要好好干,男子汉闯天下,要干出个样儿来。出门在外,一个人也不容易,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不用牵挂家里。”母亲平时不言不语的,那是我第一次听她说那么多话,那一天我仿佛长大了,我明白了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品出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滋味。我离开村口,母亲仍然站在那里挥动手臂,像一棵长在村口的老树,沐风栉雨,历尽沧桑。远远地望着母亲,我的眼泪倾泻而下。
我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儿子,回老家的次数渐渐地少了。有时母亲会拖人带话来让我回去,总是说“想孙子啦,如果能抽点时间回来,最好,太忙就算啦。”言语中饱含着期盼,又带着一丝纠结。每次我们一家三口回去,母亲总是到村口去等着,我们到村口后,把母亲接上车再一起回家,母亲总是乐呵呵的,把孙子抱在怀里。每看到母亲高兴的样子,我的眼角总是潮湿起来。
那一年,儿子考上大学,回家向母亲报喜,也是向母亲辞别,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十分热闹。母亲特别高兴,喝了满满的一杯干红,她说:“孙子考上大学,是咱们老李家的骄傲,我高兴啊。”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母亲喝酒。一杯下肚,母亲脸上泛出红晕,她高兴的样子,仿佛笑开了一朵花,多希望母亲脸上永远都挂着这样灿烂的笑容啊,想想母亲一生操劳,难得这样开怀,我的眼泪忍不住淌了下来。临行前,母亲坚持要送我们,我和儿子搀扶着她走到村口,母亲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布包,慢慢地打开,里面是一叠钱,多是十元五元的,还有一元的。她把钱塞到儿子手里说,这是奶奶的一点心意,钱不多,五百元,好好读书啊。儿子坚决不要,她又把钱塞给我:“唉,这回分开,再不知哪年哪月见到孙子啊。”说着混浊的泪水滚落下来。我接过钱攥在手里,像一个铅块似的沉甸甸的,我深深地知道,这是她老人家从牙缝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这一次,是我们和母亲在村口的最后一次停留和相聚,也是三代人在村口最后的一次分别!
母亲己经走了很多年了,然而,我和母亲在村口的每一次相聚,都是我精神世界里难以抹去的画面。我的故土,我的母亲,我的村口,每每想起,心里总是涌起几分激动,几分期盼,与母亲在村口牵手而行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那份愉悦依然新鲜!
村口的往事,永远并不遥远……
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挚爱的母亲!
二零二零年五月九日拙笔题记之
作者简介:李富胜,山东威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威海市作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被中央文明委、人事部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其中由长篇小说《天边有个威海卫》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20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广播剧《为了孩子》、《那片蓝蓝的海湾》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创作的歌曲《领航中国》(与曲波合作)入选国庆60周年演奏曲目和惟一领唱歌曲,《你和人民在一起》《甲午祭》(与曲波合作)获泰山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