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傅军丨空间属性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体验感?

来源: 文化视界 2025-01-16 08:46:22
听新闻

过去半个月,我在欧洲各地看展,最强烈的感受之一便是空间属性对于艺术作品的影响。

我曾于2023年年底,在上海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参观过西班牙当代艺术大师塔皮埃斯题为“与物的对话”的展览。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是由一幢优秀的历史建筑改建而成,清水红砖,外加三联窗、双联窗的组合,经修缮改造之后,显得特别的古典与雅致。塔皮埃斯“与物的对话”的展览放在这样的展厅环境中,非常的端庄与优雅,富有上海腔调,体验感很不错,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经典型的艺术大师回顾展应有的气质与调性,也充分体现出主办机构对一位艺术大师的尊重与珍视。

傅军丨空间属性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体验感?

上海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举办的“塔皮埃斯——与物的对话”的展览现场

不久前,我专程造访了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塔皮埃斯基金会,我再一次看到了塔皮埃斯的作品,跟我在上海时看到的感受很不一样。我想,除了作品数量更多,展览更为系统、全面、完整之外,主要原因是艺术空间所具有的氛围感不同。塔皮埃斯基金会也是由一幢历史建筑改建而来,但在内部空间的核心区域,则是有意识地将一楼与二楼打通,上下均采用了古典的白色修长的立柱,并配以深棕色木质小方块组合成的地板,这样的内部结构、空间处理和材料选择,让展厅在沉稳的基础上,一下子变得非常的开阔、通透和轻盈,给人一种不断向上的升腾感,也营造出类似于教堂一般的神圣感和宗教氛围。除此之外,二楼有一间面积很大的图书馆,外立面是一组半透明的墙面,观众站在一楼展厅,抬头便能望见二楼图书馆长长的半透明立面,透过落地玻璃,图书馆内的各类画册与书籍便隐约可见,使得整个艺术空间充满着书香的气息。宗教、神圣、知识、书香,这样的空间属性与场所精神,不仅与塔皮埃斯作为一位思想型、学者型艺术家的身份高度匹配,也与他的学术追求构成了一种深层次的灵魂上的呼应。甚至可以说,这样的空间营造,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塔皮埃斯作品的精神特质和个性面貌,有助于观众更深入地体验与感受这位大师的艺术精髓。

傅军丨空间属性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体验感?

巴塞罗那塔皮埃斯基金会内景

同样的作品,如果在不同空间展出,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感,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10年前,我在纽约圣约翰大教堂,偶遇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凤凰》,那份意外与惊喜至今依然记得。那天,我步入圣约翰大教堂,宏伟的主殿中,所有椅子已经被清空,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头顶上两只特殊的“凤凰”。与人们传统印象中华丽优美的凤凰不同的是,这对“凤凰”完全是由建筑工地回收的废料和工人们的劳动工具制作而成的,可以说是伤痕累累,锈迹斑斑。将它放置在教堂这样的富于神圣性的精神空间展出,不觉让人心生悲悯与同情,同时,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份深深的救赎感。正如徐冰所说,“凤凰在不同的地方展出就有不同的意义,大教堂是纪念碑式的,也是崇高的。现在凤凰也染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傅军丨空间属性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体验感?

2014年,徐冰的《凤凰》在纽约圣约翰大教堂展出

两年前,徐冰的这件巨型装置作品《凤凰》,出现在刚刚开馆不久的浦东美术馆,我再一次去拜见它。浦东美术馆是一座新建的当代美术馆,展厅空间足够的高大与宽畅,国内能够承载《凤凰》这样巨型作品的艺术空间其实不算太多。当然,新建的美术馆通常都是标准的白盒子空间,浦东美术馆也不例外。白盒子空间的特点就是它是中性的,本身没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和立场倾向。所以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再度观看这对“凤凰”,应该说是非常的客观、质朴和原生态,相当于去掉了各种文化的美颜与滤镜,赤裸裸地展现在每位观众面前,全凭每一位观众调动自己的知识系统和生命经验去解读和感悟,似乎缺少了某种引导和暗示。大型装置作品,尤其是那些侧重于观念性和思想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如果缺乏相应的场域感的支撑,那么观众的理解和体验感就会不可避免地打折扣。

傅军丨空间属性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体验感?

2022年,徐冰的《凤凰》在浦东美术馆展出

实际上,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对用于展示的艺术空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有些艺术空间对作品的影响是正向的,它会增强作品的体验感,甚至还会强化艺术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观念。但也有些艺术空间,由于空间属性与作品理念存在较大距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削弱艺术作品原本的思想内涵。

比如米兰比可卡当代艺术中心,该中心的建筑是由老厂房改造而来,高耸而空旷,外部是充满未来感的银色,而内部是工业感的哑光黑色。但其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上个世纪原本的建筑元素,棚屋、过道,以及随处可见裸露的混凝土墙面和天花板上的管道。也许正是这样的建筑环境,给了安塞姆·基弗以创作灵感,他受邀创作的巨型装置《七重天塔》,其实就是七座高度在14-18米的水泥塔。基弗用摇摇欲坠的形式结构,废墟一般的现场氛围,来暗示人类文明的不稳定性;用材料的沉重感与复杂性,让人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荒凉,文明的脆弱与希望;通过引用“七重天宫”的古老传说,来象征人类在面对混乱与苦难时,依然坚持对于神圣和精神升化的追寻。基弗想要表达的这些艺术理念,可以说与展厅空间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属性高度契合,所以两者之间可谓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互相成就。因此,这件永久性装置,不仅成为该中心的标志性藏品,也基本奠定了这座艺术中心的学术水准和发展方向。

傅军丨空间属性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体验感?

安塞姆·基弗的《七重天塔》作为米兰比可卡当代艺术中心的永久展览

在米兰,同样由老厂房改建的著名的当代艺术中心还有普拉达基金会,这是由著名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领衔的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团队精心打造的。整个园区是一种极简的现代主义与工业风的结合,非常地精致、细腻、光洁、硬朗与挺刮,尽显奢华之气,处处都彰显出一种具有现代科技感的眩目与华丽。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黄金屋,通体被金箔所覆盖,这座黄金屋就是入口,是每位观众的必经之路,选择黄金屋作为入口,其实也是默默地向观众暗示了这座艺术园区的风格与调性。而入口对面是由曾执导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设计的咖啡馆。复古的装饰,从菜单到桌子、地板再到甜品,每一处都和电影如出一辙,充斥着老钱风的做派。

园区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白色塔楼,塔楼里上下六层的展厅专门用来陈列普拉达的私人艺术收藏。艺术展示的空间虽然高低不一,但都非常的宽敞,常常一个诺大的空间只展示一件作品。印象最深的两个展厅,其中一个展厅内放置着三辆复古老爷车,当时,我有一种误入车展现场的感觉。待我仔细看时,才发觉每辆车的前挡风玻璃都被一根不锈钢杆刺穿,穿过整个汽车内部直至后窗外,而这三根钢杆分别是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整个现场,没有刺穿与冲撞必有的破碎与血腥,而是严丝合缝,被优雅地转化为简约且精美的设计。后来看介绍才知这是美国艺术家沃尔特·德·玛丽亚的《Bel Air三部曲》,由三辆1955年的雪佛兰Bel Air汽车经过精心设计组成。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是这位艺术家的标志性符号,他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和工业材料。

傅军丨空间属性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体验感?

普拉达基金会展出的沃尔特·德·玛丽亚的《Bel Air三部曲》

另一个展厅内,展示了几组当红的明星艺术家达明·赫斯特的作品。其中有一幅全黑的画面,很像一幅极简主义的抽象画作,凑近,发现是无数只苍蝇尸体组成的,但由于制作十分精良,表面和边缘极为平整,我丝毫感受不到那种因无数死亡而带来触目惊心和毛骨悚然。而另外3个玻璃柜里的,也有不少苍蝇的尸体,因为时间久了,玻璃柜里已经没有了活着的苍蝇在飞蛾扑火地挣扎,所以这些苍蝇在这样的展厅空间中出现,不再是作为自然界中生物的象征物,也不再是讨论生死问题借用的对象,而只是冷冰冰地作为承载艺术家观念的一种道具,纯粹成了概念的替代物,丧失了艺术作品那种直击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或许,正是由于普拉达基金会那些强悍霸气的建筑语汇,以及奢华考究的选材用料,让艺术作品在这样的场域中被严重地同化和稀释了,显得那么光鲜、亮丽、乖巧。并且极大地消弱了当代艺术的先锋性、批判性与反思性,丧失了当代艺术原本应有的生猛粗野的锐气和锋芒,最终沦为顶奢空间中一种特别的点缀与豪华的装饰。

文/傅军,艺术评论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来源:文汇文艺评论)

[ 责任编辑:薛筱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