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
北京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中国宋庄陶瓷协会
中国宋庄雕塑协会
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京一辰清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总策展人
吕品昌
执行策展人
钞子伟
学术主持
宋伟光
展览统筹
徐嘉敏、钞子艺、黄镇
顾问
周国桢、隋建国、孙家钵
主任委员
吕品昌
副主任委员
郅敏、钞子伟
成员
吴越申、董博、王少军、方力钧、郑宁、刘正、左正尧、朱乐耕、陆斌、李见深、远宏、周光真、邱耿钰、宋伟光、夏和兴、马佩、黄胜、赵兰涛、陈烈汉、吴永平、陈进林、钞子艺、黄镇、丁易名、熊开波、马军、邢之
协办单位
北京国中陶瓷馆
北京陶瓷艺术馆
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
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美术馆
北京通州文旅协会
艺高百利艺术展览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委员会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人民政府
学术支持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陶瓷院)、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专业委员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参展艺术家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易名、马军、王少军、王世刚、王忠全、王京成、王俊远、王艳艳、王浩龙、王爽、王登、方力钧、左正尧、白明亮、包筱瑜、冯都通、冯澍、司秋利、吕品昌、吕琼雯、朱乐耕、朱尚熹、朱勇、任峰、刘士铭、刘丹华、刘正、刘志军、刘保雷、刘浩然、刘谦、刘颖睿、安然、孙晓晨、孙家钵、苏献忠、李见深、李占洋、李伟、李冰、李庆利、李南南、李燕蓉、杨帆、杨志、丽莎、时子媛、吴茜、邱耿钰、余剑锋、张三聪、张婧婧、张琴玉、张琨、陆斌、陈云贵、陈君、陈金旺、陈洁、陈烈汉、邵长宗、郅敏、罗瑾、岳峻、金文伟、周国桢、周璇、庞少贤、郑冬梅、郑宁、郑智君、孟胡蝶、孟福伟、孟德武、赵兰涛、赵俊璞、刘梦佳、郝伟乐、胡学富、钞氏兄弟(钞子艺、钞子伟)、施琳琳、姜波、姚永康、耿雪、夏和兴、夏学兵、柴国良、张馨月、徐结根、徐悦涵、郭宝寨、唐珂、涂志新、黄山、黄伟红、黄细乐、黄胜、黄美尧、黄敏、曹春生、曹智勇、康新科、董琳、蒋汐、韩文明、景怀宇、谢长敏、谢璇、喻建辉、詹伟、蔡梅之、谭斌、熊开波、戴雨享、戴耘、魏华。
首先,我在残留的陶片中寻找可以利用的造型元素,将这些陶塑残片勾画下来作为构思的启发点,并利用这些已有的形象重新构思。恢复原貌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反复推敲如何借用原有的残片重新构思自己的作品,既要使这些残片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并尽可能突出残片的部分,又特意使原有部分和补缺部分之间拉大距离,形成较大差异,如在表现题材、造型形态、材料运用以及塑造手法上等方面都有意追求反差,将一些看似不相干的因素有机组合在一起,使观者的观察和思考处于一种不断跳跃的状态,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视觉体验。
传统雕塑大都追求造型样式和表面处理的完整,而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则有意保留明显的泥触和塑造过程的痕迹,使作品有一种未完成的效果。当作品上有人物出现时,往往有意淡化人物的性别特征,以便留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使作品具有一种超现实的意味。马和人物的造型或静止或跃动,但都尽可能舍弃不必要的细节,运用夸张的手法,使造型简练、概括以至于抽象,以求表现出整体的气势和意境。这种看似求同实则求异的做法,最终是想体现一种观念上的差异和超越。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我也发现,残留陶片的面积越小,可供想象的空间和可供自由发挥的余地就越大,也越容易和原来的陶塑拉开距离。在一件作品上既保留有古代匠人的指纹,又有我亲手补缺的部分,这让我感觉似乎是正在和一位千年以前的古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有一种非常异样的感觉。
与我以前主要以陶瓷为媒材的陶艺作品不同,在“复原”系列中,陶质的部分出自古人之手,而我“复原”的部分则使用了金属、玻璃、树脂等新型的、富有现代感的材料。因此,有朋友曾问我这些作品是陶艺还是雕塑,我觉得很难回答,算是雕塑吧,毕竟陶的那部分并不是我做的。但同时我又觉得,材料只是表达观念的一种物质媒介,现代艺术创作更多关注的是观念的体现,并不太受材料的限制,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可能正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邱耿钰,摘自《“复原”系列作品创作随笔》)
“天地混沌如鸡子”。中国古代就曾把难于言状和无边无际的宇宙状貌,简练形象地概括成一个易于感知、易于把握的鸡蛋。动物蛋卵的和谐造型容易给人一种事物尚未分解离析而浑然一体的感觉,即事物分类以前混合交融的状态。蛋卵的椭圆形是个具有广泛意义和生命内涵的形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物、包括人在内,在形态上都同时具备一些共同因素。由此,我创作了卵形系列作品中的第一件《广义上的动物》,以求用一种抽象的造型表现动物的最本源状态。《生日》、《自视》等,都是这一系列的延续和变体。在这里,卵形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象造型,又是一个极其概括的抽象造型。抽象与具象本是一体。
不同的表现手法总是缘于不同的题材内容产生的。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和纯粹化,当创作的主题趋于纯化时,其表现手法和语言也势必趋于单纯。《会飞的罐子》系列,就是对语言纯化的尝试。所谓“罐子”,就是最简化状态的容器,而“飞”的意念则是由扁形容器两侧保留有撕裂和划痕的两个泥片传达出来的。高矮不一、宽窄不同的造型,表现出一种左右摆动、翩翩欲升的感觉。其实,努力在作品中体现一种运动、速度和力度,从我做第一件作品那时起就没有间断过。
无论什么样的构思,什么样的语言,在创作中将“感情移入”是首要的。陶是情的化身,以陶言情,融情于陶,才是陶艺创作的最高境界。
在我的陶艺创作中,无论构思素材的选取,还是艺术语言的运用,似乎并不完全固定不变,有传统,有现代;有具象,有抽象;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我称这为艺术上的远亲结婚。这使我想起了上大学时看过的吴冠中先生的那本《东寻西找集》。想来那个“东寻西找”肯定不只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东、西”和“寻找”,它应该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对不同文化、不同传统的继承、借鉴和融合吧。
(文/邱耿钰,摘自《陶艺心路行》)
参展作品
《印纹陶釜》 陶瓷 51x32x39cm 2020年
《黄白釉印纹坛》 陶瓷 51x51x51cm 2020年
《复原系列—仗剑》 古陶残片 铜 33x30x125cm 2009年
《复原系列—女马也敢尥蹶子》古陶残片 铜 50x16x69cm 2009年
展览现场
邱耿钰陶艺作品欣赏
印纹陶 系列作品
《印纹陶-小口圜底印纹坛》陶瓷 52x49cm 2020年
《印纹陶-人形双耳印纹陶罐》陶瓷 29X35cm 2021年
《印纹陶-人形双耳印纹陶罐》局部
《印纹陶--古风》 陶瓷 30x27cm 2024年
马之梦 系列作品
《马之梦系列》陶瓷 79×33×15cm 1991年
《天马》色泥陶陶 48×13×26cm 1992年
《马之梦-飞鸟与马》陶 1280℃ 56×23×18cm 1991年
《马之梦-云与马》陶瓷 48×26×13cm 1991年
《马之梦-三危山印象》陶瓷 65×21×45cm 1991年
《马之梦-草原上的悲剧》陶 40x42x35cm 1991年
《马之梦-马与鸟》陶瓷 54×42×20cm 1995年
《马之梦-马与人》陶瓷 45×22×18cm 2000年
“复原” 系列作品
《“复原”系列-不是马踏匈奴》古陶残片 铜 52×52×18cm 2017年
《“复原”系列-撅着》 古陶残片 铜 50x15x32cm 2001年
《“复原”系列-弯着脖子的马》古陶残片 金属 48×38×14cm 2001年
《“复原”系列-母子》古陶残片 金属 30×36×12cm 2001年
《“复原”系列-马鞍》古陶残片 金属 48×20×37cm 2001年
《“复原”系列 》古陶残片 铜 64×42×18cm 2001年
《“复原”系列-向前》古陶残片 金属 36×32×12cm 2001年
其它陶艺作品
《西部风景系列》陶艺 44×62cm
《西部风景—莫高窟》陶瓷 62×44×20cm 2008年
《西部风景-鸟岛》陶瓷 40×40cm
《西部风景-冰川》陶瓷 30×19×38cm 2002年
《古典遗风-伴侣》陶瓷 52×16 42×14cm 1992年
《古典遗风系列-伴侣》 陶瓷 55×38×35cm 1995年
《刘海与金蟾》 粗陶 50x37x17cm 2013年
《刘海与蟾》化妆土 陶 红绿彩 50x37x17cm 2014年
《行走的蟾》黑釉瓷 49x25x17cm 2014年
《生日系列》陶瓷 32×26×22cm 1992年
《生日系列》陶 36×27×23cm 1992年
《生日系列》 陶瓷 23×23×20cm 1992年
《跳动的珠子》(黑)陶 瓷1280℃ 28×32×41cm 1991年
《在动荡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陶 瓷 1280℃ 30×46×26cm 1990年
《风象》陶 1250℃ 36×37×15cm 1992年
(来源:宋庄陶瓷协会)
艺术家简介
邱耿钰,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并留校任教。2000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会委员、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展览:
西部风景系列3件,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09
“复原”系列1件,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4
“复原”系列3件,2015韩国世界陶艺双年展,2015
“复原”系列1件,大道成器——国际陶艺展,2018
“复原”系列1件,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9
行走的蟾-黑与白2件,韩国清州国际双年展,2019
人形双耳印纹陶罐1件,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中韩陶艺特别展,2022
“复原”系列1件,凝固的旋律——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2023
著作:
《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
《中国手工艺——陶瓷烧造》
科研:
《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民间制陶研究》(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藏族传统制陶文化研究》(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收藏:
多件作品分别被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醴陵陶瓷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石湾陶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