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如一叶绿舟漂浮在祖国西北广袤瀚海之上。
这里曾经是佛国圣地,今天我们可以满怀骄傲地遥想当年的法乐钟鸣。一千六百多年来,一铺铺幽暗绚烂的佛教艺术洞窟,像文明的火炬照亮着传统文化的过往与将来。
入冬以后,唐承华教授与他的创作团队来到敦煌郊外鸣沙山山脚下,进行为期十余天的驻地创作,实施了装置作品《异境链接》。装置作品《异境链接》的完成,不仅拓展了唐承华教授艺术场域的宽度,也丰富了当代艺术实践积极投身新时代文化创新创造的可能。
细数起来,在唐承华教授的艺术履程中,此番造访敦煌已经是第六次了。与此前以参观考察为主不同,这次造访敦煌为的是驻地创作。经过十余天紧张繁忙的艺术劳动,完成了大型实境装置作品《异境链接》以及三十余件架上绘画。
从文化来源、材料介质、语言结构、呈现形态等因素的比较来看,刚刚完成的装置作品《异境链接》与唐承华教授以往艺术实践存在诸多不同,成为其作品系统中一个具有明显差异性的个案,形成一系列异质对应关系,值得细作释读。
首先,生成于敦煌鸣沙山的装置作品《异境链接》,表相与敦煌传统文化资源无关与内在精神高度契合构成作品的第一对异质关系。装置作品《异境链接》真的与传统无关吗,事实并非真的如此,而这恰是唐承华教授艺术实践创造性的体现。当我们对读作品,可以观察到亚克力板上飞扬的色彩基本是粉绿、桃红、湛蓝、杏黄……
这些高明度的色彩并非唐承华教授无中生有的臆造,而是来自于艺术家多次观摩敦煌壁画之后在心底积累形成的视觉经验。记忆深处的视觉经验经过多年的酝酿,自然地形成当下的创作冲动。当艺术家站在亚克力板材前挥动画笔开始创作时,既有经验得以充分释放,且以前所未见的组合形态呈现出来。这个过程,艺术家的意识居于主导作用。
对艺术家创作意识起到主导作用的是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换言之,正是在唐承华教授不断求新求变的艺术思想支配下,才产生今天这件与敦煌传统文化资源貌似无关实则精神关联密切的装置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唐承华教授在装置作品《异境链接》的创作实践,生动展示了当代艺术创作与新时代文化“两创”指导思想在学理层面高度契合。通过唐承华教授的艺术实践,我们看到艺术的自由创作与主题性社会需求之间是密切一致的。
第二,在装置作品《异境链接》完成过程中,唐承华教授使用了大量荧光类的媒介材质,同时还引入亚克力板材、激光镭射、高反光锡箔纸等明显具有工业属性的材料,所有这些在材料介质方面与艺术家既有创作经验构成又一对异质关系。
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唐承华教授以使用材料的综合广泛而为业界熟知,但是他对材料介质的选择使用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可以说,唐承华教授艺术经验系统中的“综合材料”是一个始终处于变化状态的概念,而促使艺术家不断变化创作材料的根本原因是每一次都不同的创作情境。因创作情境不同而采取用不同材料介质,这对艺术家的创造力是一个巨大考验,也是一场挑战。
显然,唐承华教授十分享受材料变换带来的挑战。在本次创作实践中,艺术家用亚克力板材取代传统画布,用荧光色取代亚光色;在后期布置阶段用彩色激光镭射补充固态材料绘画,与高反光锡箔纸揉成的山石并置一处,充满Y3K的未来感;艺术家巧妙利用了亚克力板的透光性,引入现场的天光、色彩——这种手法在传统园林艺术中被称为“借景”。“大地艺术”早已存在,但如装置作品《异境链接》这样富于东方智慧的个性化实践,唐承华教授做了大胆且有效的尝试。
其三,从语言结构层面来看,在装置作品《异境链接》画面上,出现具有明显后现代理性主义风格的硬边闭合图形,这与唐承华教授习惯采用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自由书写形成第三对的异质关系。
以往,唐承华教授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画面上起支撑作用的总是那深色的结构线条。无论画面色彩多么丰富,结构多么复杂,观众在阅读过程中总能感受到这个深色结构线的强烈存在。因此,这也就构成了唐承华教授作品最显著的辨识特征。然而,这次装置作品《异境链接》与以往不同,采用高纯度弱对比色彩配置,形成高亮度的灰色调子。原来作品中的深色结构线被抽离,代之以鲜亮的硬边闭合图形。
闭合图形代表了艺术家的理性思考,也因此产生一种有违日常视觉经验的画面形象,暗示着人们基于当下科技进步而对未来世界产生的憧憬与向往,展现了人们凭借先进技术手段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所有这些,都是唐承华教授想要表达的创作初衷。
从这个意义上说,装置作品《异境链接》可以视为用艺术语言写就的一篇探索未知世界的美丽童话。而那些时隐时现的硬边闭合图形,就是一则则寓言童话柔美语言表象之下的清冽主题。正是因为有了清冽的主题,“童话”变得冷峻而清醒。
最后,装置作品《异境链接》值得展开来谈的是其呈现形态的开放性、多义性和流动性,这与一般架上绘画作品展陈条件的限定性再次形成一对异质关系。
就实施现场效果来看,装置作品《异境链接》一改美术史上所见“大地艺术”的沉重与晦涩,呈现出一派满是中国风的亮丽与潇洒。此次作品首展是在鸣沙山山谷中实施完成的,经历了一天中晨午昏夜不同时段,作为作品主体的亚克力板材绘画与沙丘、枯柳、晨雾、暮霭、日光、月色、镭射灯光、锡箔纸高亮交相辉映。置身其间,鸣沙山柔软的黄沙使人感触到历史的苍茫,工业风的材质媒介又暗示着了强烈的未来感。
装置作品《异境链接》充分诠释了当代艺术视觉创造的全新可能,激发起观众对未来可能的多向理解。从作品实施方案中,我们了解到这件作品首展放在敦煌鸣沙山,之后还将在更加多样的空间条件下展出,包括宁波美术馆、张家口崇礼高山雪场等。推广开来,还可以展示在森林、海岸、草原、田野、广场……
总之,装置作品《异境链接》展示方式可以根据展场情境自由变换,从而充分实现作品的“在地”属性。唐承华教授在装置作品《异境链接》展示空间方面的创造性实验,意在探讨当代艺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可能性以及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存在的非必要性等关键问题。
时下的敦煌,作为一个举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随着冬天来临进入她难得的休整期,整个城市变得沉静内敛。此时,沙洲古柳尚绿,晨起偶有微雨,空中风寒未烈,正是艺术家驻留创作的好时光。
这里是外乡人的异域,但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又使这里成为无限可能自由生发的原乡。距市区不远的鸣沙山,敞开她宽广浑厚的胸襟,迎来唐承华教授和他的创作团队一行十数人。
如同当年凿窟参修者,唐承华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用现代的材质媒介和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实现着艺术语言构建的精神梦想。这个梦想的主题是:未来。
(文/王伯勋,博士,中国美术馆)
(来源:TangArts)
艺术家简介
唐承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1992年,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油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日本佐藤国际文化育英财团奖学金、获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奖学金。
1995年,毕业于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油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
1994-2002年,被聘为日本NHK文化中心讲师。
1999-2000年,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艺术研修。
2006年,应英国剑桥圣·巴纳巴斯国际版画中心邀请进行驻地创作。
2007年,应德国洪布罗伊希岛基金会邀请在诺依斯工作室驻地创作。
2010年,应瑞典阿特利艺术中心邀请进行驻地创作。
2015年“首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评选委员会评委。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览评选委员会委员。
2021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评选委员会委员。
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展览评选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