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参军后的苏新平被安排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军区电影队做放映员,他扛着放映机奔波在中蒙边境。在黄昏抵达哨所,以放映机为伴,为草原哨所带去夜的光亮。在无数个草原的日升月落浸润中,光影和色彩成为了他日后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在石版画中用黑白灰勾勒出故乡的阳光;在油画布上红蓝点缀人和马,以灰黄渲染的荒原和山水……除此之外,苏新平还将变幻的光影运用至雕塑作品的呈现上——
白天,展厅内“人”影交织,映射都市喧嚣
夕阳西下,天色的映衬下“人群”回归自然与宁静
夜晚,画作在灯光下更显空寂与神秘
透过作品似乎看得到
世间的人们穷尽时间的行走奔波
这是现实与幻想的交织
是对回归自然宁静的向往
亦是某种乌托邦式的想象
在一楼展厅,观众视线上移,可见白马重叠高耸、人物穿墙跃出、蒙古包与沙漠之塔矗立其间,大型装置与巨大展陈空间潜藏着强烈的视觉张力。
步入一楼
巨人俯首前探,与其目光对峙,可感受强大的压迫感
在二楼平台处打望
可见一座好似玻璃球罩起来的精致现代部落
从三楼平台处俯瞰
巨人穿墙,观众如蚁,而你已凌驾其上,俯瞰全景
在三楼展厅,气势渐稳,苏新平以画笔追溯故乡,勾勒精神家园,展厅的空旷与静谧匹配其故乡的广阔深远,驻足观看,你仿佛从二维画面进入苏新平梦中的乌托邦。
落差极大的展陈空间与体量不同的作品,一同构成了奇妙、多元的观展体验——时而穿梭于空旷的草原之上,时而与现代人群接踵……这也是艺术家所意图达成的展览叙述,即他打磨已久的作品与展览能够与空间、观众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此次展览既集中展现了苏新平如草原般广阔无限的想象,亦呈现了其作为画家将创作融于日常的点滴日常。
十余载间,繁重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让苏新平难觅完整的创作时间。有意无意间,苏新平总在会议的间隙,即兴挥毫于小纸片。最初,这些内容极为随意且无章法,没有主题意图,因此也保留了艺术家最本真和生动的情感。直到,苏新平有意识的用小纸片拼凑和组织画面,数百张“日记”式纸片获新生,它们或组成荒原风景、或构成古典山水,进而开创了艺术家新的创作语法。
细赏局部,如窥得艺术家日记
可在一笔一划间品读凝于细节中的日常思绪
远观整体,可见那些缥缈无序的所想所感
在不经意间化为一幅幅宏大精神图景
前行2020
280×532cm(28×28cm×100)纸上铅笔 2020
红之十一
54×224cm(28×28cm×18)铜版画 2022
前行 2020
280×532cm(28×28cm×100)
纸上铅笔 2020
荒原3号
300×200cm 铜版画 2017
(来源:成都市美术馆 罗匀言)
艺术家简介
苏新平,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4年至202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