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徐渭艺术馆的二层添了两口井。一口是北宋的八面井,四周刻着徐渭的诗句“还看青山插高处”,顶上放一凸面镜,可以像真的观井一样从中看到自己的倒影;另一口则是由石膏翻制的白色八面井。
饮水思源,艺术家王天德用这两口井作为个人艺术展的序章。不久前,“以后——王天德艺术展”在徐渭艺术馆开幕,这是王天德多年来首次在家乡绍兴办展。
“绍兴水系丰富,水井遍地,只放一口古井,绍兴人不会感兴趣。”王天德因此又做了一个翻模井圈,相映成趣,用复制的方式将古与今对接了起来。
这下,若是徐渭在世,也要和其他观众一样凑上前瞧一瞧,以前的井和以后的井都是什么名堂。
对话
在与传统的对话中创新,是王天德艺术生涯的主旋律。古今对话的思路贯穿在王天德的创作之中,集中展现在此次展览上。
明代的黄花梨座椅和书法作品,配合王天德极具个人风格的香烫山水,像是古典气息浓郁的书房一隅。展览以生活化的场景陈设将观众代入到对话之中,古人与今人的创作可以浑然一体。
展览的策展人、美国宝尔博物馆首席研究员兼副馆长焦天龙评价王天德:“他是当代水墨艺术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传统艺术的守护者和收藏者,王天德创造性地将传统艺术的元素甚至是原件融入到了创作之中。”展览中,艺术家的收藏与创作共同展出,相得益彰。
《樊山诗意图》中,王天德将《清樊增祥诗帖》从原画轴中裁出,拼接在自己的《云门问雪图》香烫山水之后。而被裁空的原轴与新画一同展出,空框亦是作品。轴前还摆放了一个盆栽,盆栽新鲜的枝叶仿佛要伸入那个空洞之中,不知伸向“以前”还是“以后”。
近十年间,王天德将自己的山水创作与自己收藏的古代碑拓相结合,在打破时空界限的碰撞之中,向40年前、400年前,甚至数千年前不断回望,完成个人精神与传统经典的对话。
而王天德独创的艺术语言——水墨山水叠加烟烫或香烫绘画的技法,则要追溯到20多年前的一个七月。
彼时王天德去法国一工作室交流,独在异乡的艺术家常常通过散步和吸烟来排解孤独、消磨时光。傍晚时分,他穿过还没被烧掉的巴黎圣母院去买《世界日报》,巴黎夏日的余晖落在艺术家身上,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不久之后,香烟的余灰落下,将要点燃他此后几十年的创作。
“啪嗒。”烟灰掉在地上将宣纸烧出了一个洞,又慢慢向外燃起来,王天德踩了一脚,轻喃了一声“My god”——我知道我能够做什么作品了。
在水与火、古与今、毁灭与创造、永恒不变与稍纵即逝之间,王天德寻找到某种联结。
从烟烫继而到香烫,灰烬落在纸上后来又烧在丝质衣物上。纺织业是绍兴的特色产业之一,二十多年前,“水墨服装”一度成为王天德的创作主题,用浓墨、焦墨、枯墨,少许的清水冲积出山水印痕,形成中式旗袍的轮廓。如今丝质旗袍本身就可以成为立轴,用香烫配合水墨在上面作书法。
展览中最新的作品是开幕前一周内完成的,王天德刚刚拍得一件明黄色的帝王常服,团龙纹样十分细腻精致。他为之定制了一件白色外套,在上面烫书徐渭的书法评论诗,披在帝王常服外。与展览中最早的作品,1995年《中国服装》水墨作品遥相呼应。
翻模
香烫叠加水墨的山水作品因为纸张的层叠与燃烧的皱褶而有了立体感,被评价为“类浮雕”。王天德本人在做当代水墨的探索,同时也对雕塑与空间设计格外感兴趣。
所以此次展览中融合了许多石膏翻模作品不足为奇。翻模,是艺术家首次引入的新尝试,从一张明式黄花梨画桌开始。
“我一直认为在中国的文化领域,除了诗和书法,家具是最经典的。”王天德的床头常年放着一本香港伍嘉恩的《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家中也有诸多古董家具收藏。他明白,最经典的东西并不能常常为人所得,但他同时相信,在当代一定有另一种方式能够让人拥有。
王天德正巧看到西方的一个石膏翻模雕塑,当即决定联系石膏翻模工厂,把家中这张画桌翻出来。明式家具的造型,注入石膏的血肉,纯白的画桌被赋予新的生命。“我真的是太喜欢了!我第一时间感觉,它就是一件雕塑!”
从画桌开始,王天德立刻翻制了代表水系的井圈,井圈翻好后又想到了翻酒瓶——绍兴,黄酒之乡。
第一个酒瓶翻制出来,王天德十分兴奋地捧起来展示:“可惜了,徐渭今天要是在的话,肯定在上面写——还看青山插高处,啪,一瓶酒!”
一瓶瓶酒摆放在了被水墨包裹的饭桌上,组成了新的《水墨菜单》。
三十年前,王天德因作品《水墨菜单》而声名大振,引发了一场“观念水墨”的争论。他将涂有铜粉、水墨的宣纸包裹在中国古典家具及餐具上,完成了传统水墨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转换。宣纸上并没有保留完整的画面,只留下水墨山水的痕迹。
当时王天德第一次从欧洲交流回国,和老同学在柳浪闻莺附近餐厅聚餐,脑子里想着创作新的作品,突然发觉“饭局”是中国典型的文化体,便以此出发做出了水墨装置《水墨菜单》。
三十年过去,王天德表示,自己并不想做一个回顾展,即便是展示以往的作品,也想向前再走一步。于是被包裹的餐具换成了翻模酒瓶,不只是黄酒瓶,还有红酒、威士忌等高矮胖瘦不一的酒瓶,饭桌的场域具备更多的可讨论性。
酒瓶上也多了活泼鲜亮的色彩。“我看到酒瓶的一刹那,我想到要用颜色,而且要用荧光色。”王天德为了突破画面上的颜色,做了近十年的努力,做过无数次实验。此前,《水墨菜单》的展示都是黑白的,如果介入颜色会怎么样?
王天德首先选用了中国传统色,朱砂、三绿、石青;后来又想到丙烯颜料,上色了灰蓝、灰红;当然也少不了荧光黄,还运用了克莱因蓝等经典色:共同组合成一种莫兰迪般的画面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新“菜单”上交流了起来。
对于王天德来说,翻模是一种脱胎的过程。不是六耳猕猴,也不是克隆羊,是从以前的经典中,翻出属于“以后”的新物来。
展厅外的走廊上,也摆放了一组翻模酒瓶,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对面就是徐渭的青藤书屋。古城绍兴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兰亭已矣,王天德希望为故乡也增添一份现代化的色彩。高低错落的酒瓶仿佛构成了一个城市模型,缤纷的色彩雀跃出都市感的音符,在青藤老人的青瓦故居旁奏响。
面面观
以香烫山水为标志、着迷于营造空间的王天德并不是山水画出身,他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人物画专业。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王天德租住在玉皇山脚下,喝的是山泉水,听得到鸟鸣声,道路两旁都是高大的树木,可以联想到弘一法师离开师范学院,从这条路走到虎跑回头一看的画面。他就是在这里翻开了郭熙的《林泉高致集》,读到“山可以步步看,面面观”,由此决定毕业后转向山水主题的创作。
“当时想得简单,想画圆的山水,四边都能看。”“圆系列”从此起步,随后逐渐创作出“扇面”“中国服装”,又由香烫艺术语言而陆续诞生了“孤山”“数码系列”“后山图”等系列创作,“步步看,面面观”的观念一直延伸下来。
此次展览当中,王天德还用石膏翻制了两排陶俑分置于两个展厅中,每排翻模陶俑脚下放一条钛纤维镜面,灯光又将它们的影子打在墙上,颇有“对影成三人”的效果。
这两处空间的运用一度成为策展的一道难题。展览筹备正是梅雨季,上海接连两天大暴雨,去不了画室的王天德只好蹲在家门口的屋檐下,看雨从早下到晚。突然间,他注意到地面的积水:水积处雨水很大,雨又打到积水的点上,让雨水“站”了起来——就像灯光打在石膏翻模的陶俑上。一刹那间完成了作品。
当一排翻模陶俑摆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容易观察到,即便翻自同一陶俑,每一只翻模的成果都各不相同。再通过镜面来观看,会发现艺术家还在其中一些俑的脚下刷上了不同的颜色。
“我们人生中最不关注的就是我们脚底下。脚底下怎么看?从来不去看。但是如果我们去看古玩,看器物或是家具,关注点就全在‘脚底下’,要依靠它的包浆等信息来断代。”王天德要特意带观众看看“脚底下”。
痕迹
无论是烟与香的灼烧痕迹,或是非具象山水的水墨痕迹,或是古董脚下的包浆痕迹,王天德似乎格外关注“痕迹”。
“所有人的儿童时代应该都有一种共同的生活体验。如果走路的时候影子在前面,你就会去追它。特别是我们搞艺术的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对自己非常喜欢的艺术家作品会反反复复去看、去临摹、去感悟,但有些像徐渭的作品等等很难超越,而且不可能再超越。”王天德说,“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是在追寻他们的痕迹,这种痕迹恰恰能够印入到我们的作品中,形成当下的一种新的创作思维和观念形态。”
这不是刻意、完全地模仿,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可能就是通过当下的创作手段,以当下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与呈现。
“我们以前的以前留下太多他们的痕迹,所以我们以后想做一些新的可能性。”
这也是展览主题“以后”的意义所在。“是‘以后’,不是‘未来’。”王天德讲,“未来”这个目标太远,当代水墨何去何从,在一步一步“以后”的思量与探索之中。
那么“以后”之后呢?
王天德计划有时间去绍兴的山里走走,不仅仅看山的外面的轮廓,也要走到山里面去体验一下,思考着画一些山里面的东西。同时他也准备梳理一下浙江从明代早期戴进以来的作品,重新学习。桌子上正放着《三不朽图赞:张岱全集》,王天德表示,自己也要朝里边走一走。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刘玉涵)
艺术家简介
王天德,1960年出生于上海,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后于该院书法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教授。
曾在今日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广东美术馆等重要美术馆以及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纽约、旧金山等城市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人艺术展。曾被邀请参加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等国的重要联展,包括:“上海美术双年展”(上海美术馆)、“蜕变·突破——华人新艺术”(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等)、“开放的时代”(中国美术馆)、“上海摩登”(德国Museum Villa Stuck)、“水墨:中国的书写艺术”(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新水墨艺术”(香港艺术馆)、“红旗——中国当代艺术展”(蒙特利尔博物馆)、“现代中国画展”(大英博物馆)、“水墨艺术在当代中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墨境:中国现当代艺术”(斯坦福大学博物馆)、“水墨之梦”(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术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蒙特利尔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香港艺术馆、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