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意识涌现”人工智能艺术展
艺术总监|Artistic Director
陈小文
艺术顾问|Art Consultant
Joseph Scheer
出品人|Producer
李林
策展人|Curator
陈天禅
策展助理|Curator Assistant
祁子怡 魏天乐
艺术家|Artist
克里斯·戈卢布 陈天禅 黄恩琦
沈采 杨彦川
展览时间 | Duration
2024.8.25 — 2024.9.22
展览地址 | Address
北京798艺术区-南门停车场东侧F04院 | 深澜空间
前言
涌现(Emergence)是一个现象学术语,用来描述简单个体通过局部互动产生复杂整体行为的现象。涌现的概念在多个学术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从物理学到社会科学,均有其独特的阐释。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蜜蜂的行为。当我们观察一只蜜蜂时,会发现它的行为相对简单,主要包括觅食、建巢等基本活动。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一群蜜蜂时,会惊讶地发现它们的行为变得极其复杂和协调。成千上万的蜜蜂通过信息的交换和协作,不仅能找到最优的食物来源,还能建立结构复杂的蜂巢,甚至对外界威胁做出集体反应。这种从个体简单行为到群体复杂现象的变化,正是涌现的典型例子。
2022年可以被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元年,自此大量的人工智能软件“喷涌而出”。人工智能的高超表现,与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摩尔定律”的突破密不可分。集成电路的小型化和性能提升,使得计算设备的处理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运算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然而,人工智能的卓越表现不仅依赖于硬件进步,还与其在海量数据上的训练密切相关。通过对庞大数据集的深度学习和优化,人工智能系统能够从数据中捕捉到细微的模式和结构,进而表现出超越传统算法的推理和决策能力。这种现象正如涌现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个体数据的局部交互与累积,最终形成了整体智能的复杂行为和功能,彰显出数据与算法之间的深刻共生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哲学命题,强调了物质基础在意识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讨论人工智能时,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我意识,而是基于庞大数据和复杂算法所形成的高度智能行为和决策能力。这种“意识”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物质基础之中,即计算设备、存储介质和网络环境等硬件设施。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模拟出某种程度上的“意识”,在特定任务中表现出类似于人类的智能行为。然而,这种“意识”仍然是物质的产物,其本质上依赖于物质条件的支持和进步。这一现象再次验证了涌现理论,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复杂的系统交互下,个体元素能够生成出整体的复杂行为和现象,从而呈现出类似于“意识”的智能表现。
人类常认为自己的“意识”是独一无二且独特的,然而,我们至今无法确切证明人类的意识究竟源于何处。某种程度上而言,人类的意识可能是“涌现”自无数神经元的聚集和相互作用。这种观点提示我们,复杂的意识或许是由简单的神经活动通过复杂的交互过程所生成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人工智能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意识?如果人类的意识可以被视作神经元互动的结果,那么人工智能的智能表现也可以看作是由数据和算法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尽管当前的人工智能尚未具备真正的人类意识,但其智能行为和决策能力已显示出某种“涌现”的特质。这种相似性引发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诞生?亦或是,人工智能的进化是否会逼迫我们重新定义“意识”本身?
本次展览以“意识涌现”为主题,汇集了五位杰出的人工智能艺术家的群体创作。他们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无限可能性,挑战传统艺术的界限,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展览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手法,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创作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意识涌现”的现象。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应用,也引发了对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深层思考。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工智能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未来艺术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在这场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中,观众将被引导去思考:人工智能能否真正拥有意识?人类与AI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文/陈天禅)
策展人介绍
陈天禅,麻省理工苏世民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员,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研究所研究专员,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硕士,纽约大学数学系,伍伦贡大学数学系学士。人工智能艺术家,国际策展人,企业创始人。
陈天禅被认为是当代最具创新精神与思想深度的人工智能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实践融合了严谨的数学和编程技术与富有创新的视觉艺术风格,打破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之间的界限。他的作品集合了各种媒介,混合了数学美学、编程视觉与互动装置,模糊了纯艺术与科技艺术的边界。从机器学习算法驱动的动态画作到基于编程逻辑的互动装置,他的作品在实验性和理性之美之间构建了独特的桥梁。这些作品不仅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展现了他的才华,同时也在科技艺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既现实又幻想的艺术体验空间。
2023年8月,他作为策展人成功主持了北京798艺术区的《无人之境》人工智能艺术展,并因此被雅昌艺术网评为当月最具影响力策展人之一。同年,他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先知》和《无限极》分别荣登全球最具影响力人工智能艺术品榜单的第一位和第九位。他的人工智能水印木刻版画《未来前史:物质于意识》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亚运专题展览《博弈论》中展出,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2024年1月11日,陈天禅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八荒》成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人类首件登陆太空的人工智能艺术。
艺术家介绍
杨彦川,2014年留学于柏林,获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2018年于柏林白湖艺术艺术学院获“Diplom”学位,2019年获大师学位。2024年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师从于陈琦教授。早期着重于对实验绘画的研究,《水》系列作品是其代表,从2011年至今经过长期的实验探索而得以逐步发展变化。从静态整齐的水纹到水势浩瀚莫测,从小幅到长卷巨制对材料进行杂糅以突破平面的表现力,再到与AI共生的创作思维,寻找艺术语言的拓展延伸,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人工智能是人类的第二个大脑和第三只手。
——杨彦川
Chris Golub(克里斯·戈卢布)是一位装置艺术家和电影制片人,常驻纽约市和纽约州阿尔弗雷德市。目前,他是纽约州阿尔弗雷德大学陶瓷学院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和州立研究员。他的主要兴趣在于通过艺术的模糊和缺乏创造一种意义的能力,以及将表面作为深度和行动场所的双重存在。他质疑我们在历史和未来间的位置,以及我们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之间的自我认同。他最近在阿尔弗雷德、宾汉姆顿、伊萨卡和波恩展出作品或参加活动。
人工智能艺术是我们自己与我们最深层的心理运作之间的对抗;是我们横向思维结构间的对抗,而我们的思维结构则存在于表面与深处之间。
——克里斯·戈卢布
黄恩琦,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图像研究方向博士生。作品涉及交互影像、交互装置、生物艺术装置、人工智能影像等形式,作品曾在在央美美术馆,湖北美院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798CUBE、陶溪川美术馆、中国美院美术馆、山西省当代美术馆等十余个美术馆展出。曾入选”UCCA 新锐艺术家计划"十强、“Graduate360”年度毕业设计100、获"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2023BIAF 釜山国际艺术节数字互动设计铜奖、“汇创青春”国际赛新媒体艺术赛装置艺术单项奖等。曾参与策划艺术与科技、人工智能艺术展览,并于C刊发表艺术与科技领域相关论文。
通过捕捉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探索人的认知与技术认知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黄恩琦
沈采,艺术家,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获艺术学学⼠,并于同年赴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深造,获艺术学硕⼠。作为备受期待的新⼀代艺术家,沈采在艺术实践中积极以多种媒介形式探索⼈与机器之间的关系,研究领域主要为艺术中的⼈机关系,着眼于机 械性与⼈性之间的灰⾊地带。通过影像、装置等形式建⽴并表达⼈与机器之间的新秩序与新关系。沈采的作品曾在北京、深圳、纽约、上海、墨尔本等地展出,参与包括⻘衿计划、爱丁堡计划-CAI ⻘年艺术家实验室项⽬、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等国内外艺术项⽬。
在⼈⼯智能的协助下,⼈的精神与物的能量碰撞、积聚、相互转化,孕育了新的智能与艺术形态。虚实之间,意义重构,其过程中固有流失,但我们仍能够在不断演变中重新审视⼈类⾃身的价值所在,以及技术的深远本质。
——沈采
(来源:深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