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30 08:03:39
听新闻

郅敏是近年来国内十分活跃的艺术家,以他近期获得的两个奖项为例:2019年,他的《鸿蒙》获得“明天雕塑奖”年度大奖;2022年,他的《二十四节气——立秋》获得第39届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雕塑类金奖,这是有该奖以来,第一个华人艺术家获此殊荣。

郅敏的创作为什么能取得好成绩呢?

原因也许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对方法论的重视。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否具有方法论的自觉意识,是否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是衡量他的创作是否成熟的重要的标志。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鸿蒙》

715cm×715cm×150cm  陶瓷、金属、LED、雾机

2019年

所谓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办法、方式、手段、 途径。实际上,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方法,只是有的人凭直觉做创作,没有意识而已;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也能做出好作品;只是,艺术家具备了方法论意识,也就具有了理论上的自觉,会更加清醒地看待自己创作,有意识进行方法论的选择,用更合适的方式实现目标。

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所谓观念其实就是想法;方法呢,是与之相适应的办法。有时候,人们有想法,没办法;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有时候是反过来的,有办法,没想法;比如基本功很好的人,塑造一流,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

为什么要讨论郅敏的创作方法论呢?应该说郅敏在方法论方面做了一个示范,他的创作既有想法,也有办法;既有思想认识的高度,也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做到了想法和办法的统一。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流动的宇宙》

2000cm×150cm×300cm  陶瓷、金属

2023年

方法是分层的。从思想层面上看,有思维方法、分析方法;有观察方法,有处理信息的方法;在创作构思的层面上看,有捕捉、记录内心图像,形成、完善创作意图的方法;从作品的呈现、制作层面看,有采用不同材料媒介的方法、有使用不同技术工具和手段的方法……总之,方法无处不在,贯穿在创作始终,那什么是郅敏的方法呢?

郅敏的创作方法当然也不是单一的,他在材料运用上、空间形态上、技术手段上、展陈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方法论上看,郅敏最独到,最值得注意的方法是什么呢?这就是“把时间作为方法”,这是郅敏创作方法论最突出的特点。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郅敏一旦把时间作为艺术创作的方法,就意味着他在创作中始终站在时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把时间看做是自己切入当代创作的路径。具体地说,就是将时间转化为观念呈现的线索,让时间成为内容组织的经纬,让时间成为结构编织的链条,让时间成为媒材选择的依据,让时间成为技术运用的理由……总之,把时间作为方法,意味着将时间具体化、形象化、个人化;同时也是将时间空间化;作品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划分也将依据时间的逻辑来展开。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温度》

1500cm×245cm×24cm 四组 有机物、无机物

2021年

郅敏把时间作为方法体现了他的敏感和独特。在以往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大家一直比较多地将关注重点放在空间上,而对时间,这一观察当代艺术的重要维度却常常被忽略了。郅敏把时间作为方法的独特处在于,他敏锐地从时间来把握艺术的当代性,从时间出发,去建构自己的艺术系统,探寻艺术背后所蕴含的传统、历史、文化意义。正如罗莎琳•克劳斯所说的那样,“任何空间组织中都隐含着时间经验的本质”。而这种时间经验正好是郅敏所想要的东西。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温度》

1500cm×245cm×24cm 四组 有机物、无机物

2021年

从时间出发,牵引出自己在作品中想要揭示的问题,这是郅敏创作方法论的鲜明特点。

郅敏的《河图洛书》系列、《天象四神》系列、《二十四节气》系列,是他时间方法论的代表,在这些作品中,他有意识地呈现出了与时间有关的问题指向,它们是文化根性的问题,文化传承问题,民族身份的问题等等。他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和挖掘,让过去和现在建立起时间的联系。

郅敏关注农历,关注节气,关心天象,对这种传统的、农耕的时间进行回溯其意义何在?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河图洛书》系列

尺寸可变 陶瓷、金属 

2013-2015年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天象四神-朱雀》

 670x160x240cm 陶瓷、金属

2019年

它的背后隐含的是重大的文化选择问题。以历法为例,1912年1月2日,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通电各省改用国际通行的公历纪年,替换过去的黄帝历,这个举动体现了中国融入世界,进行现代转型的愿望。而所谓公元纪年是基督教纪年,它来自公元525年,一位名叫迪奥尼西的修士对耶稣诞生日的推测,他主张以耶稣的出生年份为纪年的起点,直到1582年,教皇发出敕令,才正式颁行。所以,是黄帝纪年还是基督纪年?问题不可谓不重大!

孙中山和一批革新人士的选择阻力重重,当孙中山知道各省代表就改用公历的问题有反复的时候,坚决表示,中华民国政府如不改用公历,决不到南京任职。然而,另一种声音从未断绝。1914年1月,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提请确立阴历元旦为春节,获得袁世凯批准,从此奠定了沿用至今的元旦、春节并存的格局。

仔细咀嚼这个案例的背后意味,恐怕就不会对历法、时间问题等闲视之了。任何一种记录、表达时间的方式,背后都承载着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文化秩序和民风民俗。而现代化的要义之一,就是时间的标准化和统一化;不可阻挡的现代化潮流,势必遮蔽和取代无数的个别时间、另类时间、地方的时间。

在这个背景下,再看郅敏的《河图洛书》系列、《天象四神》系列、《二十四节气》系列,似乎就会对它们产生新的理解。郅敏作品的时间,都是建立在传统时间基础上的,它们华夏时间,它们是从华夏大地的农时、土壤、气候、条件中生发出来的。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天象四神-青龙》

840x120x260cm 陶瓷、金属

2017年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天象四神-白虎》

320x120x300cm 陶瓷、金属

2017年

这是一种文化寻源式的视觉追寻和表达,也是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这些作品除了陶瓷材料之外,从外表形式上,实际很难直接看到它们和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关联,毋宁说,它们是一种当代转译,充满了不可言说的神奇。尽管如此,它们本身所携带的中国文化的气息又是不可置疑的。这是一种时间绵延的张力,郅敏用一种类似动、植物羽片和农作物颗粒的一个个单体,将它们镶嵌、编织成一个具有整体感和运动感的形体之中。它们既有单个的呼吸,又有整体的律动,仿佛像我们发出来出遥远的中华上古文明的呼唤。那些河图洛书、八卦、四神,虽已逝去,郅敏换了一种方式,以艺术的方式让它们重新复活;这是遥远时间的复活。

近百年来,任何一个中国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客观上都会面临时间的问题,面临着黄帝纪年还是公元纪年的选择问题?拟或将两者结合?这是文化的冲突和选择。当然,许多艺术家以“关注当下”、“表达自我”为理由,回避了这种严峻的选择和思考。郅敏不是,从2011年开始,郅敏决定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就像他在《跳崖》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我需要回望历史与文化。”由此,郅敏开始了向传统时间的致敬之旅。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石色成山》(局部)

尺寸可变  矿粉

2023年

通过对传统时间的回溯,以当代人的想象和创作,对传统进行当代转化,让遥远的历史变得有温度,变得可感、可触,是郅敏创作方法论的另一个特点。

历史,是人们对时间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的事件和活动的记忆和想象。郅敏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深厚的历史感。无论是一个烧制过的点、一个片、一抔土、一堆泥,它们都被郅敏巧妙地镶嵌在了一个古老而又深厚的历史传统中。在这些作品面前,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物料,而是历史信息的承载者。

郅敏作品中的这种历史感是怎么获得的?显然,还是时间。他的工作就是有效地唤起观众的时间感、历史感。郅敏通过作品在心理上拉近人们和历史的联系,让人们和它亲近、共情;同时,他的作品又在营造人与历史的疏离感,延长当下和历史的距离,让人们有充分的空间对悠久的传统进行遥望、想象。在这个意义上,郅敏如同一个把控情绪节奏的调律师,让观众和历史之间这种忽近忽远的关系中,获得感受和体认,建立和填补自己的历史想象,重新认识被现代化所遮蔽的传统文化中那些充满魅力的趣味。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岩石循环》(局部)

尺寸可变  火山岩、玻璃

2021年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岩石循环》(局部)

尺寸可变  玛瑙

2021年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岩石循环》(局部)

尺寸可变  金矿石

2021年

郅敏的作品中,时间的影子无处不在:《立表测影》,以古老的计时方法,解释了历史和时间之间的关联;《观象授时》从古人从对四时天象的观察中,把握时间变化和大自然的联系;《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的农耕宝典;《岩石循环》是时间的过程;《温度》是时间的变化;最能体现郅敏的野心和气魄的是《鸿蒙》。鸿蒙是天地之前,时间之前,自然之前,当然也是历史之前。这是从时间上对开端的追溯。正是因为这件作品,郅敏获得了2019年“明天雕塑奖”的大奖。

2022年1月,郅敏在北京壹美美术馆举办的“点——郅敏作品展”是他对时间的一次尽情的演绎。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燃”、“蒙”、“时”、“节”、“方”。“燃”是探寻生命的本源和时间起点;“蒙”是追溯、展现远古时天地初开的模样;“节”是时间节点,是人与自然发生交汇的那一刻;“时”是时间的河流,象征时间的变化;“方”是时间长河中,空间的形态,它是对时间的空间定格。

2023年6月1日,郅敏在湖北美术馆推出的《时间的温度》更是把时间的方法推向了高潮。这个展览和北京个展一样,都是从时间的演进过程来划分展览单元的。《时间的温度》展共分为四个部分:“自然的温度”,将具有不同温度值的事物,远至冥王星、月球,近至人体等各种形形色色事物的温度呈现出来;“人文的火焰”则从陶瓷的烧制入手,让燃烧的行为和自然泥土、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生关系,让它产生无尽的变化;“历史的颜色”,则是大块面地用陶瓷的色块,来描述从商代到清代的陶瓷演进史,让陶瓷历史的时间变得五彩缤纷,“未来的光芒”,是对未来的展望;这样,时间和色彩、温度一起,完成了一个完整地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叙事。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五色土》(局部)

750cm×250cm×285cm  钢架、陶土、瓷土

2023年

从时间出发选择媒材,是郅敏创作中实现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化,让手艺与科技高度结合的重要方式。

郅敏的创作历程正好应了“四十不惑”的说法,他在进入40岁的时候,用《跳崖》一文表达了内心的转变,在这个时候,他真正确立了以母体文化作为切入口,重返传统时间,回溯民族历史,在过去和当下的对话中,生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的工作目标。

郅敏的本科学陶艺,研究生期间也在材料工作室,他个人的文化选择和他所擅长的陶瓷材料正好获得了一致。而陶瓷这种最古老的艺术材料,正好成为他连接古今的媒介。另一方面,陶瓷材料尽管古老,但一部陶瓷的历史,又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历史,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层不变的传统,传统如果不能为今天所用,不能走向未来,那也只能是僵死的,被淘汰的传统。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历史的颜色-镜子》

880cm×56cm×5cm  瓷板

2023年

应该说,郅敏比较好的解决了传统材料和当代表达之间的矛盾,他用陶瓷作为主要材料的一系列的作品,在骨子里是民族的,传统的;在形态上,在呈现方式上又是新颖的、当代的。他较好地克服了过去陶艺在创作大体量作品时遇到的障碍,创造性地将陶瓷片段化、零散化,他用装配的方式,将一个个的点,一个个的片连缀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实际应该是陶瓷材料或者综合材料的装置作品。

还有一些人,理解回到传统,就是“复古”亦步亦趋地追随古法,或者接近古法,不敢越雷池一步。郅敏不然,在以陶瓷为主要创作材料的艺术家中,他在综合材料的运用上,在将陶瓷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上,可能是走得最远的一个。他的《鸿蒙》,运用了声、光、电等多种手段,营造了一个宏大的、激动人心的现场,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这件作品也可以看作是运用了陶瓷材料的新媒体作品。

郅敏在媒材选择、技术的运用上的这种自由、自如来自哪里呢?应该也是来自对于时间的理解。把时间作为方法,就是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发现艺术演化的规律,只有不断创新,只有生生不息,传统才能获得新生,历史才能焕发生机,文化才能得到复兴,未来才能变得可待可期。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历史的颜色》

6000cm×56cm×5cm  瓷板、铝框

2023年

让时间贴近个人,不断从个人成长过程中进行总结,获得经验,得到提升;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让历史的浩瀚无际与个人的细微感受得到有效对接;这也是郅敏创作方法的重要一环。       

无论宇宙之大还是个人之小,它们都是时间的;无论多么悠久的历史,多么恢弘的传统,在创作中,最后都将落脚在个人的经验上。就像郅敏在《烧造的原理》中所说的那样:“人,在抓握泥土的那一刻,开始将自我——将那个独一无二的,伟大的自我融入宏伟的自然——并不管这个个体如何伟大或如何渺小。”相对于时间长河,个人或许微如尘埃,无论差别多么巨大,二者毕竟有共同处——都属于时间。

郅敏对时间切身的体验,不光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他说:“时间,是一个‘要命’的东西,时间仿佛可以‘要’所有东西的命,也可以‘给予’所有东西“命”,时间决定了一切,它是陶瓷的根本,也是一切的根本。”

正是基于对时间重要性的这种认识,他不仅在创作中,把时间作为方法,在个人生活和艺术修养上,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思考,来提升自己的创作境界。对郅敏而言,他时间方法论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时期的探索和思考。2006—2007年,郅敏在中央美院读研究生期间,曾赴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学习;2011年至2012年,郅敏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得到了前往法国研究雕塑艺术的机会。可能正是这种海外学习的经历,这种时空的距离,更让他深切体会到个人文化身份的问题,体会到无论传统、当代;无论具象、抽象;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脚下的文化。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未来的光芒》

尺寸可变 光敏树脂、成像灯

2023年

郅敏虽然以从事艺术实践为主,但他非常注重理论的学习和表达。郅敏的文字非常精彩,他的《下不了的山》、《跳崖》是当代艺术家中少有的可圈可点的精彩文字。在他文采飞扬而又诚挚的自述中,通过文字可以拼接出一个一心上进,追求光荣的青年艺术家的内心图像。他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鞭策自己,不断产生光阴易逝的浩叹,转而更努力地追求内中的理想和目标。

郅敏在创作之余,理论成果也很丰硕,他出版了多部专著;还主持了多个核心期刊的学术专栏;发表了大量的艺术理论、评论和创作体会的文章。这些,可能恰好是在为他自己为什么会有相对明确、自觉的创作方法论做了很好的备注。

把时间作为方法,构成了郅敏艺术和人生的基本底色,随着郅敏创作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郅敏未来将会在和时间的进一步互动中,为他的作品和人生注入更加丰富的内容。

(文/孙振华,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2023年5月)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

艺术家简介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1975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会委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研究与创作、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公共艺术研究与创作。2022年,作品《二十四节气——立秋》荣获意大利第39届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雕塑类金奖。2020年,作品《鸿蒙》荣获第8届“明天雕塑奖”金奖及年度大奖。作品《舟》荣获北京冬奥组委主办的“2022北京冬奥会国际公共艺术大赛优秀奖”并成为七件落地作品之一。作品《天象四神-青龙》荣获“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高岭奖铜奖,作品《河图洛书——出水的龙马》获文化部“丝绸之路”特别荣誉奖。主持多项全国性大型展览,参加各类学术展览七十余次。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法国巴黎文化中心、北京壹美美术馆等重要学术机构举办过10次个人展览。已出版《发光体——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无穷尽的创作方法论》等7部专著,主持多项核心期刊的学术专栏,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主持专栏共计100余篇。

[ 责任编辑:徐智勇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