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可以观、可以读、可以品。看过王凯先生的水墨画就觉得他的这些作品很适合“品”,如同喝茶,要细品才能尝出其中的味道。
王凯先生的画乍看有一种清净和雅之气。细品,具有日本的“侘、寂”与“幽玄”美学成分。再品,深层有中国禅宗美学的营养。
王凯先生
王凯,旅日华人艺术家。早年考入日本和光大学、日本武蔵野美术大学学习美术专业,又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艺术学美术史博士后课程毕业,获文学博士。先后在日本武蔵野美术大学、国学院大学、日本大学任教。现为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国际大型美术展览的策展運营、执笔评论、艺术创作、美术教育等活动。作为一位学者画家,王凯先生多年研究日本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有多种著作行世。由于他广博的知识所致,在他的水墨画作品中透露出中国的文人画气息以及丰富的知识含量。
王凯先生的著作在日本正式发行有些在日本美术院校作为教材
通常我们看水墨画只是一种直观感受,至于什么是文人画、禅意画少有人去区分,再上升到美学观念那更是专业人士的事了。
中国的文人画与禅意画、日本美学、禅宗美学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并且有着相互连带关系。要想解读王凯先生的作品,首先让我们了解几个美学概念:
一、日本美学
日本美学主要有三个审美观:
1、侘:
“侘”指的是在贫寒、简陋与匮乏中寻求内心充实的意识,也用于表达寂寥之感。后来“侘”逐渐用于表达淡泊、超凡脱俗的心境。受禅宗的影响,人们更加欣赏云层中若隐若现的月色,人们认识到了残缺之美,在不完美之中找到美感,从而得到慰籍的一面。“侘”也成为日本中世审美意识的一部分。
2.、寂
“寂”是表达在闲寂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深奥或丰富之美。孤寂与宁静的景象背后,隐约可见深邃的清新和博大的世界。这种静谧有着更真实更本质的美。
日本侘寂美学建筑设计
3、幽玄
幽玄指的是“深奥且不易理解的佛教思想”,有幽深玄妙之意,有内在深邃的意境。后来在日本逐渐被赋予高雅、优美、艳丽的情趣”。
尽管“侘”“寂”与“幽玄”在含义上有具有不同的特点,可是也能从中看出这三者都是受中国禅宗美学影响而形成的。
日本侘寂美学建筑设计
二、什么是禅
在佛教里有一个修行法门叫“禅宗”,约于五世纪末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这个法门提倡参禅,是通过打坐、劳动、喝茶、对话、等多种形式启发修行人开悟。禅不限定于静坐敛心之中,日常活动行、住、坐、卧皆是修行。永嘉玄觉大师在“证道歌”中有一段话:“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说,心中感到清安自在,不论你在做什么事,处于什么环境,都可以修禅。禅并非用语言说教才能得到,禅是一种真实的自我体悟。唐朝慧能祖师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的深广妙义不是几句话可以概括的,在这里只能简单的解说。
中国禅宗道场赵州柏林禅寺
三、什么是禅意画
“禅意画”是体现禅宗思想的绘画。中国早期的禅意画自五代开始流行,在绘画上,不仅有思想性,在画法上,改变唐以来谨严缜密的风格,形成疏简清朗的水墨画法。其内容多数以山水花鸟作为所表现的对象。禅画不是说教,不同于佛像、菩萨、罗汉等有主题的佛教画。而是作画者把这种绘画作为一种有启示性的参禅,从形式上是一种墨戏。作画者在作画时不受任何拘束、不经主观刻意的去画,凭感觉率意草草、轻松活泼一挥而就。禅宗绘画一般不题长款,也不多用印章,仅落名款甚至一字不题。禅画是沉思入悟的一种状态,不在言辞。笔法愈简练,意蕴愈深远,境界具有宁静冷寂之美。作画者把理性意识转唤到画面视觉直观,使观众亦能净化心灵,使思绪平静下来,从中受益。
南宋牧溪《六柿图》
四、禅意画与文人画的异同
中国文人画在主张“笔意”、“神韵”以外,还把“诗书”的文化含量融入作品。文人画虽有儒、释、道的成分,但内心的修养还属于人世间法的范畴。文人画的思想意识深层是“心境”。而禅意画的核心则是“心性”,即“真如本性”,那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作者经过禅定修行反观自性,从而身心得到净化回归到清净本性,然后再把禅的精神通过笔墨释放出来。所以说,禅意画的境界高于文人画。文人画推崇温文尔雅的“书卷气”。而禅意画透出不食人间烟火的“山林气”。二者都属于清净高雅的格调、端正美好的审美观念。
文人画与禅意画有一个共同点是重“意”不重“形”。不同点是文人画遵循的是“世间法”,属于入世。而禅意画行的是“解脱道”,属于出世。
王凯作品
五、如何理解画中禅意
“禅”不是刻意追求可以得到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禅宗绘画主张“应机“,作画者在创作时完全是“随意性”,落笔随机应变。这种率真,意趣天然,不雕琢、不造作,便能在画中引发出超然物外的禅意。禅画的艺术审美,隐含哲理,它能够启发欣赏者的悟性。
王凯作品
古代的禅意绘画讲究极简和空灵,在画面上除淡雅的笔墨之外,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表现出无尽的意境。透露出超凡脱俗的冷峻高寒之气。
但是禅宗美学里不仅有空寂冷清一路,还有中道圆融的取向。随着时代发展,佛教实行本土化、世俗化、生活化。禅宗有提倡生活禅,修行以生活化的方式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审美也与生活现实相融合,禅意画也可以表现生动活泼的世间景物。
王先生水墨小品受禅宗美学影响,以新观念去作画,他那每一幅生机勃勃的富有禅意的画作,都反映出清净无染的精神世界,传递人世间的平和与美善。
王凯作品
禅宗青原行思大师所说的”看山水”三种境界“是修行人的必经之路,可以这样解读:
第一种境界:人们对于眼前的山水在没有看到它的本质的时侯,认为这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境界:经过修行认识到眼前的物质是在某种条件下产生的,又会在一定条件下而消亡。“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以说这些物质都是虚妄的,因而以空观角度“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境界:虽然说从本质上看这些山水都是空的,但是这因缘汇聚假合而成的山水确实存在。以假观的角度还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参透了这一点,就会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尘世间“凡圣同居”、“和光同尘”、“借假修真”,借助虚幻的假相修行回归自己的真如本性。这就是所说的“大隐隐于市井、小隐隐于山林。”
王凯先生悟到这个理念,再以超凡脱俗的心境去表现世间景物,自然与普通的画作有本质的不同。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佛教修行是积极的、向上的,佛教典籍上描述:天界佛国的境界是光明、净洁、美好的,充满香气。阴间地府鬼魅居住的境界是黑暗、脏乱、丑陋的,臭气熏天。所以,天界是唯美的审美观,鬼道是脏乱的审丑观。禅意画的意境自然是清净的、美好的、高尚的、远离恶趣的审美观。所以,我们要观赏美好的,不看丑恶的。佛教里讲佛身有香气,念佛、亲近佛我们也会染香,也就是佛经里所说的“香光庄严”。
王凯先生对禅的深入理解,在画中营造出如此温馨美好的境界,仿佛是一首首天界的轻音乐。观之、品之可以养心,美育。我们都是染香人。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王凯先生的小品颇有和美温馨的情趣。画中的小猫仿佛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玩耍累了在那里酣睡,使人看了不禁唤起了呵护怜爱之心。此类作品能培养人性中的善念、菩萨心肠。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禅宗画家在作画时,把参禅之情赋于山川、花鸟、虫鱼,缘物寄情。所以笔下景物皆有灵性,所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画家在画画的过程中,画出了心中所想。
王凯作品
在王凯先生笔下的山花、鱼鸟、兔猫都有生命、有灵性,不断启发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你看他笔下的那两只小鸟显然是一对小情侣,它们在花好月圆的夜晚站在枝头,卿卿我我、轻声细语,像两个可爱的孩子,天真无邪,纯洁美好。
多年来,禅宗思想已经融入东方人性格之中。禅宗绘画的艺术的创造力和精神感召力是其他任何一种绘画都不能取代的,这也是大家看重禅意画的原因。
王凯作品
王凯先生的小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他的笔下:水中的鹅鸭相亲相近,远行的仙鹤排列成行。这些都显示出生命的个体需要在群体中相互照顾、相互依存。
还有在暴风雨中抗争的仙鹤,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还有池中的游鱼悠然自得,在这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享受生活、珍惜当下。
还有那山川原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天气、阴晴变化,气象万千。每一幅都有其深刻的寓意。这些都反映画家对自然界入细入微的洞察力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王凯作品
六,王凯先生的水墨画
王凯先生的绘画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笔墨,而是结合西画立体、光影、晕染、以及点撒等新方法,充分发挥现代表现功能,使画面更富于感染力。通过对王凯先生作品的解读、品味,透过他那娴熟的笔墨技巧,可以了解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王凯先生在美学理论领域成绩卓著、著作颇丰,是国际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他对于画中所体现的日本美学和禅宗美学,有深刻的理解和新的认识,更侧重现代人的审美。无论在侘寂、幽玄方面还是禅意绘画上,取其清净、美好、纯真、高雅的成分陶冶心性使自己得到净化和提升。再以真情实感展现于画作之中,与大家以心灵上的呼应,使大众对作品的欣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每一幅画作都仿佛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承载着真诚、善良与美好,带领观者进入一个宁静、和谐的世界,感受禅境的深奥与美妙。
他的笔下所描绘的场景栩栩如生,仿佛可以穿越时空,置身其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与人生的交融。每一幅画都是画家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欣赏的乐趣,更让我在艺术的海洋中得到了启迪和感悟。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与启示。
(文/庞琦,2024-07)
(来源:清净居杂谈)
艺术家简介
王凯,文学博士、策展人、美术教育家、美术评论家、画家。日本早稻田大学艺术学美学美术史博士后课程毕业。曾先后在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国学院大学、日本大学任教,并担任硕愽生导师。不仅培养出数千名日本学生,而且培养出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世界各国许多外国留学生,传播和弘扬了中国美术及文化历史。现为: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院长。在国内外举办和参加了无数次群展、联展,举办个展32次,多数作品被各国美术馆、博物馆、美术团体以及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