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16 08:26:28
听新闻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

活动合影

7月10日下午,由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广州市青苗画院、新南方艺术协办,典胜文化推广执行的【青苗四期·专家授课】国画工作室系列活动·王牧羽:“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活动在广州画院顺利举办。美术学博士、中国工笔画学会执行秘书长王牧羽作为本次活动的授课主讲专家,广州画院创作部主任陈川担任主持人。广州画院专职画家涂国喜、罗寒蕾、陈辉荣、吴洁聪、赵健、冯苗、张西、罗玉鑫、李夏夏,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谭逸,以及三十余名青苗画家参与了本次专家授课活动。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

王牧羽老师授课现场

讲座伊始,王老师回顾了自己自2015年起受南宋画家马远《水图》启发,专注于画水创作的历程,并分享了“牧羽水法”语言体系的建构过程及其技术挑战。王老师详细阐述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如何通过控制墨色和水痕,在生宣纸上实现复杂水波纹效果的技巧,通过不断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包括最开始使用的矿物颜料、以及后续使用不同种类的墨和纸张。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验,才开始比较熟练、准确地驾驭这种“水法”语言,这种方式后来被理论家杭春晓提炼为四个字:“以水为水”,而这一评价也揭示了其作品在材料语言和图像肌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蕴含的当代美学价值。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

授课现场

在“牧羽水法”语言相较成熟后,王老师开始转向关注“文本”,对文本的关照和表现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命题,文本的转化和再造,成为他掌握“水法”语言之后创作的新方向。王老师通过《水岸图》《水图·桥》《对话元四家系列》等作品展示了如何将“牧羽水法”新语言的理解、把控与传统经典文本的解读相结合,重释古代山水画元素,创造出具有新意的图像。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

王牧羽《水岸图》

180cm×97cm×5纸本水墨2019年

同时,他还尝试了纸本、水墨与影像结合的轻装置作品,例如《江帆楼阁图》《千里江山十六桥》等水墨影像装置作品,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古代画作的图像与自己的创作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探索了艺术表现的新可能。王老师指出,文本转化和再造其实是当代艺术创作很常见的一种方式,过去讲传统更多是笔墨、语言等视觉审美元素的传承,而“传统”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文本本身,这是传统里面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对文本本身及其背后文化意义的重新解读与重构,也成为许多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中重新关注、反思的重点。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

授课现场

基于“语言”和“文本”的思考,王老师还深入探讨了“符号与象征”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意义。他通过分析古画中符号的象征意义,以及结合分享自己《水生万物》《水图·拟早春图》《山海经》等一系列作品的创作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艺术语言构建具有深层含义的图像。王老师强调,作品中的符号与象征不仅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更是对文化、政治、哲学等多元内涵的深刻表达。为此,王老师鼓励大家在创作中勇于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并强调语言创新与主题表达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

王牧羽《水生万物》

220cm×179cm纸本设色2021年

讲座最后,王老师以开放式结尾结束本次讲座。王老师专注于“画水”的十年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牧羽水法”,有感于从尝试、探索到形成这一过程的同时,王老师也慢慢陷入一种创作“危机”。他强调,艺术创作真正的价值在于表达自我、传递情感,而不仅仅是“语言”和“文本”的探索。为此,在创作中对“自我”的追寻是王老师正在积极尝试和思考的,期待在未来能够在王老师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艺术全面的情感和体验。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

授课现场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王牧羽老师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为现场嘉宾及青苗画家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青苗画家们对“语言”、“文本”、“符号”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理解,更为当代中国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互动现场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青苗画家蔡帆提问

提问一:如何看待对传统的临摹,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对待传统,王老师引用李可染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为回应——“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王老师认为,对传统的看法不只局限于技术层面或是视觉层面,而是要与文化背景和心境视角等深层思考相关联。把临摹当做是一个进入传统的契机,尝试以古人的状态画其所画、观其所观、想其所想,这才是临摹的意义所在。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青苗画家夏铠熙提问

提问二:如何把西方绘画与中国画进行较为深度的融合?

王老师表示,在创作中他最迷恋图像带给他视觉上的冲击和精神心灵上的震撼。这种直接的冲击和感动,他认为是作品与“自我”发生直接联系的体现,这也是西方绘画所带给他的创作体验。王老师反思其当下的作品大多已被理性、思考、美学、观念等语言过滤,而缺失了直击灵魂的直观冲动,这种直接性也是他下阶段创作所要追寻和思考的方向。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陈川老师交流提问

提问三:如何看待AI与艺术的关系,以及谈谈工笔画在当下的趋势。

AI的出现,让我们重新思考艺术是什么,其价值是什么。王老师强调,在当前的数字时代,我们需要回归艺术的本质,重新看到艺术的物质特性。“艺术是人性的光辉”,AI时代的到来,带给艺术家的不光是危机,还有对艺术的思考以及艺术价值凸显的一个新的时代。

关于工笔画当下的趋势,王老师认为是“写意精神”的回归。理解“写意”不能只局限于视觉、技法层面,而是要寻找与人文精神关系更密切的写意精神,要有足够的主观性来打破视觉三维真实性的束缚。当前工笔画的语言外延在不断扩充,对于工笔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与其试图将工笔画进行界定,倒不如把其看做是一种精神,所谓致广大尽精微,在精神和思考上进行足够深入的表达。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涂国喜老师交流提问

提问四:对于岭南地区工笔画的发展有何建议?

在现代语境中,风格之间的杂糅使得以地域为特征的限制已逐渐弱化,我们不必过于强调区域性,相反,注重自身的语言体系和个体身份的建构更有价值。因为,自身的语言体系必然受到地域、身份等语境影响,而这些因素也会在各自的创作中自然显露。有时,广阔开放的视野才能打破我们思维的局限。

(来源:青苗画家培育计划


画家简介

王牧羽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师生授课:从语言建构到文本回溯——我的“水图”十年

王牧羽,本名王强,1975年生于山东。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执行秘书长、青年艺委会主任。自2015年开始“水图”系列创作,以其“牧羽水法”构建全新的语言体系与作品面貌,受邀及入选第五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第十、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济南双年展、新疆双年展、金鸡湖双年展等重要展览,曾获“百年华彩——百家金陵画展”典藏作品奖。先后举办“以水为水——王牧羽水墨个展”(2018,杭春晓策展,北京美博艺术空间)、“水——王牧羽作品展”(2019,李小山总监,陈瑞策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湖海江河——王牧羽作品展”(2020,湖海江河——王牧羽作品展)等个展。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等重要展馆收藏。主持和参与“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等多个国家艺术基金大型展览和人才培养项目。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