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丁再献撰联致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骨刻文与儒学的共鸣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15 09:39:50
听新闻

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诗人、国家一级书法家、骨刻文系统破译者、骨刻文书法艺术创始人丁再献,得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儒学对话会”在孔子故里曲阜圆满召开,有感而发,欣然撰写创作了一幅骨刻文书法楹联作品:

上联:世界文明学者相聚尼山,八方联合追求天下美好;

  下联:东夷古国兵民同行齐鲁,四海共兴守望万家和平。

丁再献撰联致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骨刻文与儒学的共鸣

这幅楹上下联各20字,共计40字,巧妙融合了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与和谐,表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远大的理想追求。

上联,“世界文明学者相聚尼山,八方联合追求天下美好”,点明了尼山作为孔子出生地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世界文明的意义。这里,尼山成为了一个缩影,象征着全球学者对于知识、智慧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同时,“八方联合”寓意着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寻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展现了人类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下联,“东夷古国兵民同行齐鲁,四海共兴守望万家和平”,则通过提及东夷文化和骨刻文字,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性。其中,“兵民同行”暗指无论是在战乱还是在和平时期,人民与士兵都共同致力于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齐鲁”代指山东亦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尾句的“四海共兴守望万家和平”,则表达了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景,意味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努力,守扩着每一个家庭的安宁,体现了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整副楹联既体现了对多元文明的尊重与追求,又展示了对于和平与繁荣的期盼,同时亦表达了对于骨刻文字等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传承。在平仄对仗方面,也做到了相互呼应,韵律和谐,实为一副佳作。

丁再献撰联致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骨刻文与儒学的共鸣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山,名为尼山,它既是孔子的故乡,也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尼山之下,儒学之风盛行数千年,如今再次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智者,共商儒学在当代世界的转化与发展之道。恰如那副引人深思的楹联所描绘:“世界文明学者相聚尼山,八方联合追求天下美好;东夷古国兵民同行产鲁,四海共兴守望万家和平。”这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和平的守望,骨刻文字的智慧在此回响,儒家的教诲在这里传承。

尼山,这个名字,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成为了世界文明对话的精神象征。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们,跨越山川与海洋,齐聚于此,只为了一场关于儒学与现代世界的思想盛宴。他们谈论“天下归仁”,谈论“平天下”的理念,就如同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李润和所言,这些古老的智慧对于当下全球性的挑战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们探讨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现代生活,使之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正如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原校长祝家华所言,通过汲取新的科学发展成果,打造适应现代社会的精神家园。

在这次对话会上,专家学者们以儒家“和而不同”的理念为指导,寻求化解全球化挑战的方法,提倡建立互信、互助、共享、责任的国际合作新秩序。他们深知,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儒学资源,才能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有力支撑。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首先理解、认同并践行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礼制”、“中庸”等核心价值。

骨刻文字,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一脉,它的每一次刻画,都是对历史的记忆,对未来的期许。在尼山的研讨声中,我们仿佛听见了千年的回音,看见了历史的流转。这些学者们的智慧与努力,正如同那些骨刻文字一般,试图唤醒人们对传统精髓的认知,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

丁再献撰联致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骨刻文与儒学的共鸣

尼山儒学对话会的召开,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告诉我们,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和谐世界的追求永不过时。让我们共同期待,儒学能在当代焕发新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东方智慧,同时也让东夷文化和骨刻文字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文/天琮,2024年7月13日

(来源:济南头条)

艺术家简介

丁再献撰联致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骨刻文与儒学的共鸣

丁再献,字章甫,号北海,1952年2月出生,山东沂南人。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书法,后受教于孙轶青、欧阳中石、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2010年开始接触“骨刻文”,很快沉迷其中,并与其擅长的东夷文化、书法创作相结合,开始了艰辛的学习与破译工作,终成大观。

现为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著有诗词、摄影、书法作品集《山水平仄》等,与女儿丁蕾合著有《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