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14 13:35:53
听新闻

2月16日,视频生成模型“Sora”一经面世,便引发社会各领域热议,人们再次被AI(人工智能)的潜力所惊讶。科技的介入,材料、手段的创新,为艺术创作带来无限可能性,艺术创作者也面对着新的挑战。在AI面前,人类艺术将何去何从?是艺术史的终结,还是新艺术样态的开启?《美术》杂志社融媒体中心本期特邀江西省美协主席,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昌就“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这一主题展开阐述与应答。

——编者按

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雕塑的概念和范畴越来越宽泛,它早已突破传统的展台、博物馆等架上雕塑这一既有形式,开始向空间发展。雕塑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元,材料运用突破了传统观念,当代多媒体技术、AI技术的影响已经深刻延展到了雕塑领域,雕塑的边界愈发模糊。AI尤其是 ChatGPT的出现为艺术表现带来新的可能,我们如何面对这一趋势?我们的大学教育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吕品昌《太空计划》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李占阳《地铁站》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景育民《高山流水》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陈雷 陈大钢 米文博 戴岱 康迎 劳晓晴 莫均鸿 靖亮《止戈》

情感和创新是关键

我认为机器不可能替代人的情感和人的思维,技术是依靠人类指挥的,你要具有提出关键词的创新意识才可以指挥和运用技术。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张盛《圣母子的皮囊》

因此,今后的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置须随之改变。教育应注重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机器不可能替代的。机器或者AI是一个普遍性的技术和观念,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个性化表达,如何下指令,生成属于你个人独特的创造。所以个人思想、个人风格、个人面貌将是今后人才培养的核心。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吕品昌《捆绑的形体no.6》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付作栋《祈福》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刘金亭 杨婉《春风化雨》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陈钢《倪瓒之—在太湖》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刘政《仲夏夜之梦》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刘炳南《博士》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吕品昌《复制no.1骥》

沉下心去触摸世界

目前教育教学、艺术创作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网络资讯获取十分便捷;另一方面,年轻人不愿意深入生活。例如,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去敦煌考察,有些学生说:“我从网上就能感受到(敦煌),为什么还要到现场?”实际上,艺术创作不能仅仅依靠图片进行,如果你经常下基层,到矿山体验矿工生活、到部队体验军人生活……你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你的题材、表达形式和内容等永远不会与人雷同。深入生活,是一个永远不可替代的艺术创作方式。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邓柯《守望——布里亚特人》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柳青《13号线·新时代》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吕学晶《亮丽的风景线》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马文夹 沈添洋《岗》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王比《好消息》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李树《索玛花开》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赵强《阖家》

我有一件作品叫《触摸世界》,盲人通过触摸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身体健全的人却存在于虚拟世界当中,拒绝感受世界,那就不行了。所以,我创作《触摸世界》的初衷是想告诫青年人或者艺术家,要像盲人一样去触摸世界,沉下去,深入到生活当中。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感受真实的世界,才能发现新的题材和内容。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吕品昌《触摸世界》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吕品昌《触摸世界》(局部)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焦兴涛《烈焰青春》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李万秋《天路·风来》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杨恒清《传承》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彭汉钦《踏歌行》

(文/吕品昌)

(来源: 美术杂志社

艺术家简介

吕品昌丨AI时代,一个艺术家的养成

吕品昌,1962年出生于江西上饶,1982年毕业于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1982—1983年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深造;1988年获硕士学位。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文促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特聘雕塑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国际陶瓷协会(IAC)会员。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