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尘埃出发,如实写照,是侯伟创作尘埃系列的初衷与归处。他尝试过许多的绘画材料、实验,不计时间成本的反复实验、实践,目的是寻求表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他常将坦培拉与水彩相结合,水彩的轻盈、灵动,坦培拉的苍凉、沧桑,在他的画面中形成了一种互补,再经过反复打磨,画面的质感更为丰富。
侯伟对绘画语言、材料的探索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中,他从油画专业毕业,又接触了坦培拉和水彩。于他而言,题材和形式都是为表达服务,不给自己设限,才能更好的回归到创作本身。
在他看来,材料的特性与表达的主题契合度是十分重要的,某种材料更适合某种主题的表达,那么就可以将之匹配,只有做好这部分的协调,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如若二者不够匹配对创作来说是一种阻碍。
选择合适的材料去表达合适的主题,源于他的长期实验和对材料特性的了解。他常跟自己的学生说,一个画家如果对点、线、面等画面的基本构成以及水彩、油画等多种材料的特性都不了解的话,谈何成为画家?
只有熟悉自己的“工具箱”,才能灵活运用“工具”,某种特定材料也好,材料之间的互相转换也好,侯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形成了当下的创作面貌。
“尘埃”看似微小又无处不在,于尘埃中见岁月痕迹、于尘埃中看沧海桑田...,烟火人间,我们都是星辰里的一粒尘埃。谈及创作尘埃系列的契机,侯伟觉得一方面是受少年时代热衷于研究佛教文化的老师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审美趣味。
佛在《楞伽经》中曾对大慧菩萨说:大慧,看到任何的相,都把它碎为微尘。佛教对于万事万物的存在有自己的一套阐释,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侯伟的创作,无论我们身处的世界多么绚烂夺目,最终都会归结为尘埃,万物皆空。
在侯伟的作品中,通过混沌或模糊的空间表现,使观者引起想象与思考,尘埃可以是每个个体,又可以是囊括万物的宇宙。
找寻创作语言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而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创作者与自我的对话、跟自己较劲的过程,个中体会因人而异。面对作品,这也是许多观者想要窥探的。
不计成本地去创作,是侯伟在艺术道路上坚持不变的态度,无论是年轻时积极摸索自己的创作语言,还是中年后在混沌中不断寻找新的方式,绘画于他而言,已是融入骨血、伴随一生的亲密伙伴。
他画静物、画人物、画风景,用油画、用水彩、用坦培拉等等,不局限于题材、材料,都有他清晰的创作主线、表现形式,让人一眼看到,就是他的作品。看画如看人,正如他所说“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好你自己”。
他将自己置身于模糊的状态中,为原本简单的静物、人物等都铺上了一层不一样的质感,而这份质感的源点,正是立足于时代下的个人思考。
在他看来,一切描绘的对象都是时代的产物,作为创作者在其中发现一些能够表达的契机,借由这个契机抒发个人的情怀,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
(来源:中国水彩)
画家简介
侯伟,1963年7月生于辽宁,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教育系;200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8月至今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其坦培拉、水彩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国外等重要展览并屡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