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是人类艺术创造及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各个时代的见证。中国是具有辉煌历史的壁画大国,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出浑厚的东方文化精髓。新时代以来,广大壁画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使壁画创作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发挥了作为公共艺术的学术意义、审美意义和文化意义,为中国壁画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今天,唐小禾、王颖生、孙韬、齐喆、徐永明、唐晖聚焦“新时代中国壁画的传承与发展”,发表各自的见解。
为壁画艺术持续繁荣寻找新立足点
中国历史悠久的壁画,特别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壁画及庙堂壁画,曾经创造了世界文化艺术的高峰,成为全人类宝贵的艺术遗产。中国壁画也曾经历过沉寂,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的蓬勃兴起,我国出现壁画艺术的复兴,大批优秀作品的出现,其创新精神影响到整个中国的画坛,这些作品形成了社会大众对壁画艺术全新的认识和认同。
这个壁画复兴的浪潮席卷全国,我们也开始研究和创作壁画,第一件陶板壁画《楚乐》获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在此激励下,一发不可收,40多年来,我与程犁合作,将作品从楚地故园做到了遥远的非洲埃及。为五个国家级和省级博物馆、纪念馆创作过壁画作品。题材涉及上下几千年,继承历史文化传统,进行现实的创造,以艺术表达人的生存理念与诉求;在壁画创作上,研究如何将主题构思、材质形式与建筑空间实现完美统一;在壁画材质的应用方面,为适应不同风格与功能的建筑环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先后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天籁》《火中的凤凰》《绿色家园》《信息时代》《生命的归宿与起点之舞》《淞沪抗战》《华夏戎诗》《埃及七千年文明史》《地久天长》等。由于壁画这种大型艺术所具有的公众性、创作思想与方法的多元性、各种绘制方法兼容的综合性、美术与建筑两个学科的边缘性,常常会创造一种氛围,使人耳目一新。这些作品的题材涉及古今几千年,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反映。
唐小禾、程犁 信息时代 花岗石板、不锈钢材锻造壁饰 633cm×950cm 1999年
在壁画创作过程中,我们始终追求主题构思、材质形式与建筑空间的统一。为了适应不同风格与功能的建筑环境,我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尝试。回望这些创作的经历,除了壁画专业层面上的用心与努力,我以为,文化的思考则是高屋建瓴,更为重要。得到一个好的题材不等于把握了作品的主题,主题是要深入挖掘的。我们在接受每一幅重要的壁画创作委托时,进入创作前都会做很多资料研究或实地考察,进行生活的体验,做文化的思考。丰富史学、文学、哲学、美学的知识素养,对东、西方文化与艺术做对比研究,都是我们艺术创造与发展的知识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壁画艺术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艺术机构和院校纷纷建起壁画创作教学单位,形成一支雄厚的壁画艺术队伍。从1984年开始,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壁画艺术委员会,全国美展设立壁画展区,大江南北优秀的壁画作品大量涌现。
当前,如何促进我国的壁画艺术创作健康、可持续地繁荣发展,我认为,当代壁画家们仍要重视和研究以下问题:
首先,壁画作为美术学与建筑学的交叉学科,壁画家需要研究建筑学新的发展。随着新型公共建筑风格、样式的多元化,壁画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这一变化。当前,缺乏创新思维的、陈旧格式的壁画正面临着被建筑边缘化的窘境。这需要我们壁画家不断提高自己,并与建筑师、建筑甲方之间进行更多的对话与沟通,共同创造出建筑与壁画完美结合的新的范例。
第二,公共建筑的壁画多数属于主题性的大型艺术。如何深入地把握和揭示重要的主题思想,并从当代的现实生活和内心的感受出发,塑造符合主题思想的鲜活形象,是大型作品产生震撼力、感染力的关键。当前,不少作品流于表面形式,或大而空,或图像堆砌、拼凑,不知所云。
第三,现代壁画上墙,或艺术家直接手绘,或采用材料制作,而且采用材料制作的越来越多。我发现,有的创作者较少或基本不参与制作,十分影响作品质量。作品的制作应该属于创作的一个过程,创作者应以工匠精神参与制作的全过程,重视细节,才能精益求精地完成作品。
第四,重视壁画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后继创作队伍的培养。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在人文思想教育方面还有待加强,美术学院学生需要更加重视文史哲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应加强创作思想与创作基本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作构图能力与图式语言的训练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壁画创作人才,为壁画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我感到一些非创作问题也应引起重视。随着壁画的兴起,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为开始出现,并腐蚀着壁画创作队伍。一些粗制滥造的壁画“产品”充斥于公共建筑和场所。这些程式化、流水线式的制作使得壁画的艺术品质大打折扣。这种环境下,许多有经验、有成就的壁画家因不适应市场、缺乏商业操作能力而面临无壁画可做的困境。
我国拥有悠久而又辉煌的壁画艺术历史,当代壁画艺术的复兴方兴未艾,无疑有更加灿烂的前景。当前,壁画创作需要寻找新的立足点和机会,以真诚的创作态度、开阔的艺术思路、精到的绘画与制作功夫,创作出更多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对壁画产生新的视觉感受,推动中国壁画创作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
(文/唐小禾,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
新时代中国壁画呈现全新面貌
壁画,这一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自先秦滥觞,至宋代集大成,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艺术的演进。在岁月的长河中,它构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体系,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壁画创作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创作者们的创新精神和对艺术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与人文化。传统壁画艺术在历经千年的发展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然而,在新时代,这种传统模式逐渐有了新的变化。现代壁画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技法,而是向着多元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新时代的创作者们更加注重个人化的艺术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壁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多元化和人文化的艺术风格,使得现代壁画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代感。它们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文化特征,也展示了创作者们个性化的审美选择和创新精神。这种艺术风格的变化,不仅丰富了壁画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中国壁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材料运用的创新与多样性。在传统壁画中,材料的运用相对单一,主要以矿物颜料和天然植物颜料为主。在现代壁画创作中,材料运用的创新和多样性成为重要的特点之一。丙烯颜料、高温瓷化玻璃镶嵌、大型陶板高温花釉刻绘等新型材料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壁画创作中。例如,丙烯颜料具有色彩鲜艳、干燥迅速、耐水耐晒等特点,适用于室内外壁画的绘制;高温瓷化玻璃镶嵌技术则使壁画作品在保持长久色泽的同时,增加了立体感和层次感。这些新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壁画在视觉效果和质感上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思路。它们可以模拟出各种自然和人工的纹理和色彩,使壁画作品更加逼真和生动。同时,这些新材料和技术也拓展了壁画艺术的创作领域和应用范围,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第三,创作理念与环境的融合。在传统壁画中,壁画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载体,如宫殿、寺庙等建筑墙面。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建筑墙面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载体。现代壁画更加注重与环境和建筑的融合,强调壁画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互动性。创作者们需要充分考虑建筑风格、环境色彩、墙体结构等因素,将壁画作品与建筑、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创作理念可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例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壁画作品可以成为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四,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道路。传统壁画蕴含着独特的美学精神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壁画创作在传承与创新上并重发展,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们不仅需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壁画的精髓,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他们通过借鉴和吸收传统壁画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观念,结合现代技法创新和审美观念,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时代感的壁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
王颖生 帝释梵天(局部) 布面重彩 2012年
长期投身于中国传统壁画教学与研究中,我深知壁画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在研究过程中,我始终致力于探寻壁画的本源,继承并发扬这一绝学。我主持了多项古代壁画重大项目的调查、修复和创作工作,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考证、原作分析等多种方式,努力还原壁画的本来面貌。我坚信,只有回到壁画的原位,深入研究其制作原理与程式规范,才能从源头上把握其精髓。同时,我也注重将传统壁画艺术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通过创新和发展,使传统壁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壁画的研究中,色彩系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国壁画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色彩谱系,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珍贵的色彩技艺被湮没。因此,我深感有责任去重新梳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从中国古代民间画师的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从他们的术语口诀中研究其造型、构图、章法、布局以及画面的气韵和整体色彩。我始终相信,只有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真真正正地沉浸在中华传统文脉之中,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宋代壁画“灰色加一抹天青”的高妙所在。
无疑,新时代的中国壁画艺术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壁画艺术有机会向全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壁画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不断探索和创新壁画艺术的发展道路,是每一位壁画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课题。
总之,新时代中国壁画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壁画的精髓,同时注重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中国壁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王颖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迎接壁画复兴要突破三重困境
新时代以来,我国壁画重获复兴生机,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我们在专业圈内也会时常听到“无墙面可创作壁画”的抱怨。这种矛盾的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是壁画本身陷入了发展瓶颈,还是壁画创作队伍面临了某种困境?笔者尝试稍作分析。
打破陈旧的观念,拓展壁画的外延
在壁画艺术的讨论中,许多资深壁画家强调“壁画姓壁,壁画要画”的传统观念,这一点无疑对保持壁画的纯粹性和品质要求至关重要。我同样认为,壁画的内涵和核心,是其崇高的艺术价值,这是不可动摇的。
然而,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视角,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壁画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壁画观念,即将壁画严格限定在固定的墙面上,并追求其永恒性,这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已经显得过于狭隘。
实际上,壁画的载体已经远远超出了墙面的范畴。从天顶到地面、从步道到廊柱、从园林花坛到水下光影,甚至包括建筑灯光秀、全息成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只要它们存在于公共环境中,是平面或准平面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被视为壁画的一部分。这种拓展不仅丰富了壁画的内涵,也为壁画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壁画是否一定要牢固安装在墙体上,是否一定要追求永恒。许多现代壁画作品都是短期展示或活动性的,它们虽然存在的时间短暂,但同样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壁画并不一定要与建筑共存亡,它们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在壁画与公共艺术的交叉领域,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公共艺术涵盖了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平面与准平面艺术,与壁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摒弃传统的偏见,接纳公共艺术家作为壁画创作领域的生力军,那么壁画的创作和发展将会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因此,我认为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壁画的未来。我们既要坚守壁画的传统价值和艺术精神,也要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壁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孙韬 郑和下西洋 精切马赛克镶嵌 100cm×370cm 2014-2020年
积极直面市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壁画艺术的世界里,过去的辉煌常常与委托制紧密相连,老一辈的壁画艺术家们坚守着这一传统,他们的作品往往因艺术家主导而展现出卓越的艺术价值。
尽管我们怀念20世纪80年代首都机场壁画那种由委托制孕育出的艺术精品,但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壁画家们必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学会在招标的过程中找到创作的空间和机会。
笔者深知壁画项目投标的艰辛,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招标制度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确实为壁画艺术的普及和市场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下,壁画家们应该学会适应壁画招标规则。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制作电脑效果图、商务标书、技术标书等,同时还需要学习商务运作和工程管理,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深入了解材料制作和工程施工的要求。
只有这样,壁画家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创作的空间、产出优秀的作品,逐渐筑起壁画艺术的高原。而那些不能适应市场新规则的艺术家,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退回到传统的架上绘画领域。
正如侯一民先生所言,壁画是强者的艺术。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里,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壁画艺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高峰。
尊重公众诉求,提升审美品位
宋代以后,中国文人艺术逐渐与大众审美需求脱节,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开始走向分化。文人艺术虽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但因其过度专注于孤芳自赏的文化表达,忽略了广大民众的需求。
当今,我们强调艺术应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反映人民的真实诉求,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这一理念不仅是对中国近代文人文化过度个性化表达的批判,也是与西方自由主义文化本质差异的体现。它构成了今天中国强调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根基。
壁画艺术,作为与公众和社会结合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之一,一直受到社会的监督与审视。因此,壁画艺术中鲜有乱象,也较少出现伪艺术的粉饰。然而,壁画界同样面临挑战:部分作品品位平庸、低俗,缺乏高标准和创新尝试,过于模式化和形式化。这些问题阻碍了壁画艺术进一步达到艺术高峰。
壁画为人民服务,并不意味着壁画家需要一味迎合公众的审美水准。相反,壁画家有责任引导并提升群众的审美品格,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内,不断加强其审美素养,拓宽审美视野。艺术的力量在于其潜移默化之中,能够触及千家万户的心灵,提升整个民族的审美品位。
以上观点虽属笔者个人之见,但确实触及了壁画艺术面临的一些核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壁画艺术的创新与进步,也影响了其作为文化载体在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我相信,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壁画艺术家,尤其是那些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壁画艺术家,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壁画艺术的创作与实践中。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壁画必将走出当前的瓶颈,展现出更加辉煌的艺术成就,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文/孙韬,中国壁画学会会长)
入古出新继绝开拓——新时代壁画家的新课题
中国是一个壁画大国,有着深厚的壁画创作传统和丰厚的壁画遗存,让国人引以为傲。新时期的壁画创作,自1979年首都机场壁画群的异峰突起,依托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机遇,40多年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近期,一批新的壁画陆续完成,各种壁画作品展览相继举办,壁画创作、教学的研讨会与论坛不断开展,壁画界又一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壁画才有了今天的格局。如何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进一步发挥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是摆在壁画家面前的崭新课题。
传统新生融古今
中国壁画历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壁画存量巨大、分布广泛,中国壁画艺术借助这样的优势不断发展。壁画家立足于现代人的眼光开展对传统壁画的研究,进一步梳理中国壁画自成体系的理法,努力做到经典性与时代性并重,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壁画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理解壁画艺术之美,体悟中华文明的深沉意蕴,感受来自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让历史积淀的经典生发出更为广阔的未来。而对当代壁画创作来说,必须把对传统精神深层的理解作为发展的前提,用作品表达传统文脉与当今社会文化内在的交集,才能从传统艺术中取得某种形式依据,以新时代壁画家的技艺重新建构出一个充满时代感的画面,展现时代的崭新面貌。
当下,中国传统壁画与现代壁画的保护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两者之间既存在共同点也有不同,所以相关研究存在一些理论上的争论,随着争论的深入,问题越发清晰,对壁画的讨论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讨论的一个新的热点。借助于传统拓新和中西融合的观点,将这两股力量有机融合,形成了我们壁画创作研究的重要着力点,壁画研究正逐步成为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
齐喆 世纪潮涌 玻璃马赛克镶嵌 370cm×1600cm 2020年
城乡并进展新貌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乡建设的全面推进,大量空间中装点了许多壁画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重大历史主题,表现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崭新面貌,产生了无可替代的社会影响力,展示了壁画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城市更新的独特价值。
虽然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壁画仍然存在巨大的拓展可能。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壁画作品如何进入这些新型空间,壁画家们正在努力让壁画创作更好地接轨于当下城乡的发展,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成为文化发展重要的支柱力量。新一代壁画家的创作力求适应当代建筑环境的发展,主动与建筑师和使用者对话和沟通,在创作中探讨当代壁画与公共空间环境的相互关联性,突出了壁画在社会生活之中凝聚精神力量的根本价值,展现了材料和形式语言探索创新的趋势,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相融合、传统技法与创新工艺相呼应的丰富形态,以期创造出建筑与壁画完美结合的、具有说服力的范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为壁画家的创作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早期简单的墙绘,发展到保留属于本区域文化的典型特征和精神内核,挖掘本地区的生活本质,对其空间、材料适合性进行认识,凸显本地区的审美情趣,使我们的壁画艺术创作保持在地性与差异性,使每个地区的乡村文化面貌更加鲜明生动。这些探索,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地域“景观”,为中国当代壁画创作展示出了一种新的路径和可能。
与时俱进筑高峰
壁画作品体量庞大、制作工艺复杂、创作周期长,加之许多非创作因素的影响,所以,创作的难度非常大。新一轮的城乡建设对更具文化内涵、时代美感的壁画创作有迫切的需求。当前的状况是,壁画作品的整体数量庞大,但真正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扛鼎之作依然缺乏。如何回应时代的要求与召唤,打造出新的经典?这需要新一代壁画家们借鉴优秀传统,延续历史文脉,与时俱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动了解当下公众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寻求壁画语言的突破,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民族艺术特色的作品。要强调壁画创作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记录时事,铭刻历史,强化民族文化自信,以崭新的艺术面貌、出色的艺术水准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使我国历史悠久的壁画艺术重放异彩,在文化高原上筑就新的高峰,才能以艺术之美生动抒写时代气象。
在这个科学技术迭代的时代,壁画界理应继承前辈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在壁画艺术语言和人才队伍建设上更加开放包容,让壁画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行,满足新时代大众新的审美需求,并在丰厚的历史积淀中生发出更为广阔的未来。“2022中国壁画作品展览”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以及城市中多处核心商业区中心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展览作品视频,以当代传播媒介来扩大壁画的社会影响力,让壁画展览和作品走向大众,回归城市生活,为拓宽公众的审美视野、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和精神境界、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作出了积极尝试。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区也首次接收多媒体壁画。这些,都体现出新一代壁画人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壁画的边界的勇气和决心。
近年来,中国壁画界坚持优良的学术传统,秉持对艺术的敬畏心,倡导学术的公信力,坚持创作与研究并重、传统与创新并举,从组织展览到举办论坛、研讨会,从推动创作到研究教学,从文献出版到学术交流,从践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到参与公共壁画景观构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持续维护壁画界良好的发展生态,推动了中国壁画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应当说,新时代壁画创作的成绩整体是突出的。但冷静审视自身,就会发现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只有依托新一代壁画人的不懈努力,坚守事业,不随波逐流,远离浮躁功利,尊重传统,崇尚学术,深入生活,砥砺技艺,把握好时代赋予的机遇,并以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自信与世界对话,才能让中国壁画事业不断前行。
(文/齐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赓续历史文脉——让传统在新时代壁画创作中升华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印记,在美术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壁画是世界上遗存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文化遗产,分布广泛、规模宏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中国古代壁画依附于建筑空间,具有叙事性与装饰性两大属性,两者相辅相成,从类型上主要分为寺观建筑壁画、石窟壁画彩塑、墓葬壁画,以及宫廷壁画等,但就壁画遗存数量和历史文化内涵而言,以石窟壁画为最。
根据国家文物局2021年公布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8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85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3361处,另有新发现635处。
2021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序言中指出:石窟壁画是我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深入挖掘石窟壁画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和各民族交流交融历史内涵,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
徐永明 一佛二菩萨 临摹库木吐喇新1窟 118cm×117cm
一、石窟壁画保存现状与保护手段
(一)保存现状
由于年代久远,石窟壁画所依附的建筑崖体受地震、水害、风蚀、洪水,以及人为等内外因素长期影响,导致石窟建筑崖体形成劣化失稳、崖体变形、裂隙、垮塌等病害;进而造成壁画出现空鼓、起甲、粉化、酥碱、龟裂、脱落和相关生物病害。另外,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受极端天气影响(暴雨、雨雪侵蚀、冻融等),突发性气候频发,以及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参观人数激增,古代壁画保护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给石窟壁画保护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二)保护手段
1.物理形态保护
按照文物保护原则循环进行物理形态的保护加固与修复,首先对石窟壁画所依附的建筑进行加固保护,在此基础上对壁画本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害治理与保护修复,包括对传统壁画材料与工艺的研究、壁画病害形成与病害机理分析研究、应对措施及保护修复材料与工艺实验研究,对壁画本体实施修复。
2.预防性保护
主要是进行环境监测(大气环境与微环境监测),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环境控制与干预。
3.图像与历史信息保护
文博单位实施壁画图像数字化采集、石窟考古与历史方面的资料梳理研究、数据库建设。
4.传承保护
主要开展考古、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和展示展览,以及衍生品开发。
二、对石窟壁画传承保护与当代壁画创作、壁画教学方面的思考与展望
(一)石窟壁画保护存在的问题
1.物理形态保护
根据目前石窟壁画保存现状和保护修复手段实际,对于传统壁画循环往复的修复,只能延续其生命,而无法改变其最终走向消亡的命运。
2.历史信息与图像保护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普及,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地用于石窟壁画保护之中。然而,由于行业壁垒,目前石窟壁画资源共享问题几乎成为文博行业的发展瓶颈。
3.传承保护
目前石窟壁画传承保护,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各方面客观原因仅限于文博领域内循环,对于系统性跨界整理研究、资源共享、活化利用还有许多壁垒需要打破。将传统壁画技艺和精神融入当代壁画创作实践与艺术院校基础教学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当代壁画发展与时代特征
当代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类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性和思想性,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壁画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一是1979年首都机场壁画群落成,开启了中国当代壁画复兴和多元化艺术发展的序幕,意义非凡。首都机场壁画群以其题材内容广泛、创作手法多样、表现形式和材料丰富,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壁画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当代壁画经典作品。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为当代壁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使我国当代壁画艺术创作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代。
(三)新时代中国壁画创作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新时代中国广大壁画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守正创新,开拓进取,顺应时代发展,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新时代的中国壁画正在复兴中蓬勃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赓续历史文脉,特别是把中国传统壁画的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时代之新、创历史之新、创民族之新,是我们广大壁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四)思考与展望
中国传统壁画植根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沃土,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材料工艺和表现方法,构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体系。特别是石窟壁画作为古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结晶,其所蕴含独特的美学精神、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优秀传统壁画经典中的经典。在当代壁画创作和教学中传承保护这些历史经典,不仅能够促进当代壁画创作、涵养大众审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且能够更好地赓续中华历史文脉,让传统在新时代壁画创作与教学中升华。
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高度,加强和完善中国壁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壁画复兴发展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然而,由于包括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在内的基础文博机构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和经费支持,造成基础研究薄弱,从文物安全和监护角度,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而相关艺术高校和艺术创作机构,由于缺乏系统的壁画资源,在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困难重重。因此,加强艺术高校或创作单位同文博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互补、联合共建,是加强和完善壁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的最有效途径。
(文/徐永明,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研究馆员)
与时代同行——从新时代中央美术学院壁画学科建设展开说
壁画是人类艺术史的重要见证,其历史脉络源远流长。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古代壁画曾在全球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演进,壁画创作逐渐从宗教、政治等单一功能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表达个人情感、记录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
在新时代背景下,壁画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与新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壁画创作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还需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源于传承,而传承又是创新的基石。“守正创新”正是其精华所在,我们既不能脱离历史的文脉,也不能脱离时代的更新,既要在传承中汲取养分,又需要在创新中寻求改变与突破,使壁画创作既要继承和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满足当代生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又要具有国际视野,以包容性为前提,进行中西结合,更好地展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唐晖、赵天舜等 香山星座(局部)马赛克
当代壁画面对的两个新课题
·传统的壁画材料在当代被赋予了新意义
新时代壁画创作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发展为壁画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空间,壁画与建筑环境的有机结合营造出充满地域感和人文色彩的空间形式,新时代壁画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包括新材料的运用,技法、风格多样化等方面。湿壁画、马赛克镶嵌等传统技法在当代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马赛克的元素逐渐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和当代艺术中。同时,数字化技术等新媒介也被广泛运用于壁画创作中。色彩运用上,既借鉴了传统色彩文化中追求和谐美、意象美的理念,又体现出当代审美追求下的简洁明快、纯净鲜亮的色彩风格,如敦煌壁画色彩体系运用在了当代插图、动画等方面。
·当代建筑没有为壁画预留空间,壁画艺术家的创作正在从建筑内部走向外部
壁画艺术随着建筑和环境设计的发展,呈现出与环境高度融合的特点。因此壁画作品不仅要在造型、色彩等方面实现艺术性,更需要与建筑空间和环境氛围相协调。这就要求壁画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对建筑、环境艺术、公共空间有深入的认识,掌握建筑美学特点,并从传统语言工艺中提取当代要素,还需要加强建筑师、环境设计师和艺术家之间的团队合作,使壁画、建筑、环境设计三者相互交融已成为当代壁画创作的重要趋势。但是,当代建筑为壁画所预留的空间越来越少了,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壁画创作逐渐从建筑物内部走向外部,如结合新型材料的建筑物外部壁画、街头涂鸦、墙绘等。
新时代壁画发展趋势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科技与审美理念的思考。“守正创新”驱使多元化发展的壁画美学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艺术光芒。需要今天的壁画艺术家将自己的创作与时代同频,真正进入这个我们休戚与共的时代,观察与思考。
壁画学科的系统性建构
·专业教学方面
壁画在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其中包括壁画临摹、创作理论、材料技法、创作实践等课程。壁画作为艺术门类的重要分支,其学科定位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更体现在文化价值的表达与提炼。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教学,一直秉持“教学与实践”“研究与创作”的互动与融合。一方面,致力于继承传统,钻研壁画材料与技法;另一方面,我们密切关注科技发展,拓展创新思维与创作语言。传统与现代技法并存、题材多元化、与建筑空间紧密结合,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壁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壁画艺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壁画学科体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技和新兴艺术养分,以达到实践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使新时代壁画创作走向更加繁荣和成熟的发展阶段。
在学科特色方面,壁画创作具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新媒体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其独特的学科性质不仅局限于绘画技巧的训练,更加强调历史、宗教、文化、社会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例如,在创作一幅反映历史事件的壁画时,艺术家需要对其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作品既能具有艺术性又能准确传达历史信息。同时,一幅壁画作品还需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材料的选择,以实现作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中央美术学院壁画教学致力于构建一套系统性、多学科性的教学体系。
·社会需求方面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壁画艺术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壁画的历史演变、艺术风格、创作技法、保护修复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壁画这门学科研究的多元性。例如,为古代壁画保护与修复进行三维扫描的数字化虚拟复原方法,为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作出了有益探索。数字化壁画影像资料不仅对保护修复风格技法等相关领域研究有帮助,同时衍生出以数字化形式的展览呈现方式,增强壁画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可以预见,未来壁画话语体系在保护与传承实践中将为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壁画创作的学科特色还体现在其社会功能上。壁画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它不仅能够美化人文环境、提升空间形象、增加城市活力,还能够提高大众审美水平,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壁画创作在学科定位上应更加注重其社会价值和意义,通过作品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为城市空间增光添彩。所以,我们也鼓励学生“走出去”,投身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在自然和现实中,感受生活的“复杂”和“细节”,积累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思考。
在构建基础理论框架的同时,我们非常关注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形成具有独特性质的壁画学科体系。
新时代的壁画创作需要基于综合学科体系,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融合当代元素,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以展现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风貌。若要建立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壁画学科体系,关键在于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视野上考虑问题,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上来构筑当下的艺术创作体系与学科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想要培养的,并不仅是壁画从业者,而是熟悉壁画创作的、具有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综合型艺术人才,也是关注时代脉搏的艺术家。
(文/唐晖,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