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5-11 10:56:32
听新闻

2011年10月底,我应邀参与到中国壁画学会组织为北京地铁创作的壁画团队。当来到这个团队时才发现,有周令钊、陈若菊等老前辈,还集结了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北京各高校的壁画同仁,更让我兴奋地是将由侯一民、李化吉、常沙娜、戴士和、李林琢、任世民等先生和老师,亲自通盘指导和协调这次壁画创作投标项目的实施。按照侯一民先生所提出的要求:“设计要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北京特色,并依不同线路、不同站点,生动地展现其各自的历史、文化的特色。在艺术形式上把握地铁艺术特点,点面结合,有轻有重,有张有弛。既避免过于繁缛,以适应旅客的快速流动,又不落入”快餐“式的廉低装饰”。整个壁画团队分设成多组,根据规划委和北京地铁的要求进行投标设计方案,争取竞得多条站线壁画创作的资格,几轮回合,最终中国壁画学会团队拿下北京地铁6号线14个站的壁画项目。参与北京地铁6号线的壁画创作者们,按照规定、环境、功能和安全等要求,自觉地选择不同的材料、运用各种材质进行创作,各自为应对的站点去投标、实施、直至壁画落成,整个过程中涉及大量设计艺术方面的思考,更多地融入跨领域、跨学科、跨文化的结合。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侯一民、李化吉、常沙娜等先生指导北京地铁6号线各站壁画方案

地铁6号线是横贯北京市区的一条东西向线路,在整条线路站点装修方案中,分成西段~历史记忆;中段~老北京文化;东段~活力创新,三段式装修设计。确定我为车公庄西站站厅创作壁画,由于站点邻近北京1950年代建设的苏联式建筑群,隶属“历史记忆”版块,车站内部设计将采用大量拱顶和红墙等元素,类似莫斯科式地铁站车站风格,同时,规划委列出与之规定性的“北京的50年代建筑”壁画主题。北京的公共场所可谓寸土寸金,将地铁站厅墙面让位于壁画是可遇不可求,但是,我又不甘心仅仅表现于这个规定的主题。那段日子,我围绕着以车公庄西站地段为中心进行周边考察,不曾想到早年去过的“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竟然距离地铁站如此之近。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马可·波罗是把中国介绍到世界,而利玛窦(Matteo Ricci)则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他带来了三棱镜、日晷、自鸣钟、望远镜、地球仪、西洋琴、西式住宅和建造北京第一座教堂南堂等;传播了科学、数学、天文、地理和欧洲艺术,翻译了《几何原本》《浑盖通宪图说》《畸人十篇》等著作,撰写了《天主实义》《日晷图说》《乾坤体义》《圜容较义》等科学书籍;并且亲自绘制了《坤與万国全图》,第一次向中国人描绘出球形的地球全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世界地图。利玛窦在中国有28年的经历,他身着儒服用汉语传播基督教,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向中国介绍世界诸多的第一次都源自于他。“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的利玛窦,是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在他的意大利文札记《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中,又向西方展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北京地铁6号线车公庄西站的地理位置,是明朝平则门外二里沟藤公栅栏的地域范围,万历皇帝赐地准许将利玛窦安葬于此,成为第一个埋葬于中国土地上的外国人,随之这一地名也逐渐闻名世界,至今,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利玛窦,1602年绘制的《坤與万国全图》

在构思创作那段时间,脑海里时时闪现出车公庄西站站厅拱形结构装修方案,我不愿视作是苏联式元素,心愿让它成为意大利式的拱券式的意念愈发强烈,我要为利玛窦这位意大利的传教使者做件壁画!这个站点有其特殊意义。凡是能借到和买到与利玛窦有关的书籍,都要通览研读,伴随着笔记勾划,并且通过网络与意大利马切拉塔利玛窦研究中心建立起联系。逐渐地框定出以几何原本、所贡方物、坤舆万国、时空测量和泰西儒士,5部分为主题,11块版面的构架。我将利玛窦绘制的“坤與万国全图”切开重组,加上中间白色光照部分以及左右2组,要渐次顺延到站厅的拱形结构。打开、光射、地图、利玛窦的书籍、舶来物品、海洋和意大利建筑中的窗拱、柱廊和拱券,构成整个壁画的关键视觉元素,5部分主题的所有内容。抽象比直接再现现实,更加丰富了精神内涵的理解,将这些具象内容归顺到抽象元素里,統现于11块版面中与“坤與万国全图”契合,再由5个主题物,点明各部分之内容。白色的光射中、壁画的具体内容、画面的抽象元素与红色水纹的海洋、地图板块与辐射交织在一起,地图——窗拱——廊拱——拱券间贯穿着大面积的红色水纹,视觉上营造空间延伸的引导,是让观众去面向海洋,面向海洋彼岸的世界。壁画中光照的辐射呈放射状的抽象形态,5部分的主题内容、图像和文字叠合,蚀刻于放射渐变的地图版块、陆地和岛屿外形中:一页书籍的只言片语,一件贡品的精彩局部,一个公式的中西标注,片段、截取、整合,重新解构与创造,它要为公众营造一个空间,传达一个信息,递进一个线索,并启发引导某种联想,让公众去取舍聚合这些,去追寻北京的历史和记忆。壁画以稍许打开的“坤舆万国全图”和半掩的罗马式窗拱和廊拱为框架,表现400多年前利玛窦这位意大利传教使者在中国的出现,推开了中国了解世界的一扇扇窗口,面向海洋,光从空隙中透射进来,是利玛窦通过知识的沟通和传播,改变了一个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对西方科学及文化的观念。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唐鸣岳在山东省威迪制作壁画现场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唐鸣岳在北京地铁6号线车公庄西站站厅安装现场

壁画“面向世界——利玛窦之窗”,在长28米,高3.25米的幅面上,材料使用黄铜板、合金铝板、钢板,采用氯化铁蚀刻、电解盐蚀刻、激光透雕、锻造、焊接和喷漆等手法制作。为了表现打开和光射感,11块的画面聚合,中间1块板呈平面状为中心,左右各5块合金铝板,板面上的铜板裁切成垂直的梯形,左边5块的各左边折弯5公分厚扣边,呈左高右低;右边5块的各右边折弯5公分厚扣边,呈右高左低,依向心方向板边小,离心方向板边大状渐次排列,逐渐扩大。激光透雕的5个圆形黄铜主题物及内衬钢板,经由人工锻造成高点为20公分的圆弧形,进行抛光后喷亮光漆,悬浮在壁画中,透叠着黄铜板上地图、岛屿、窗拱和廊拱间的图像和文字,它们全部采用手工蚀刻,并且在表层施以亚光喷漆,使同一材质中锻造的立体造型与镌刻的平面的造型,两者再形成不同的光亮度。整幅壁画除焊接外,均采用激光切割组合,背向螺拴技术。合金铝板面则采用电解盐蚀刻海洋水纹肌理,原本考虑施以烤漆工艺,基于成本表层只能覆以红色亚光喷漆处理。黄铜板、合金铝板、钢板诸类材质,板面中经氯化铁的蚀刻黄铜板略氧化的效果,与400多年前利玛窦所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历史感吻合。画面中窗拱、廊拱的拱券结构,在视觉上与站厅中横纵的拱形结构,具有一体化的相似性,同地铁站厅内红墙、廊柱、拱形的建筑空间形成有机的结合,其中地铁站厅空间环境中的壁画材质的选择及运用,则必须要服从防火安全的要求。

(下图请横屏观赏)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

唐鸣岳《面向世界——利玛窦之窗》壁画,北京地铁6号线车公庄西站站厅

壁画中更多的材料制造技术,来自于我上大学前5年工厂的经历,对车、钳、刨、铣、锻等技术的喜爱,驱使我通过技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指导着厂方的师傅协同制作,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样貌,而非传输给工厂被动地来样加工。在制造技术过程中“技术控”的我,面对材料加工转化中的可能性,其实比设计中的预想更加客观直接,它能使得作者的艺术性回归到更为核心的位置,打破桎梏激发全新的原创力,“技术控”——是进一步表达艺术思想和为公众呈现艺术愿景的重要节点。在90多平方面积的黄铜板和合金铝板板材上,进行氯化铁蚀刻和电解盐蚀刻,刻贴、覆贴和剔贴是最为慎密的一个工序,它需要将各种制造工艺转换成路径再转换刻制到即是贴,贴覆于切割好的各种大小不一的黄铜板和合金铝板上。贴覆是防止蚀液侵入保护原板材的表层,剔除是让蚀液侵腐削减板材的厚度。面对路径中即将剔刻的凹或凸之贴,诸多地图版块,岛屿上的图像和文字等细节,必须逐一进行剔除或保留,倘若剔刻贴在其过程中粘度受损蚀液会渗漏,倘若剔刻操作失误则会导致阴或阳错位显现。各种编制号码异形的板材上的覆贴和剔贴,必须在工厂现场操作,剔贴是耗时费力的精细活儿,需要培训不同于制作厂方的队伍,由于工期的限制,还动用了我的研究生和一个班的本科生参与实践。这一切的一切,不能有闪失,则须要更换板材重新再来,蚀刻液的流向形成新的语言,过程中每一个困难的解决,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意味着更高层面的突破。诸多隐含的费用远远超出壁画的造价,为了新的技术、新的工艺和新的壁画表现形式,只有无怨无悔地自我垫付真金白银。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唐鸣岳《面向世界——利玛窦之窗》壁画局部1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唐鸣岳《面向世界——利玛窦之窗》壁画局部2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唐鸣岳《面向世界——利玛窦之窗》壁画局部3

原初“面向世界——利玛窦之窗”壁画方案“泰西儒士”部分,是选用当年协助利玛窦工作的,耶稣会修士游文辉在北京所绘的“利玛窦像”,用这幅由中国人在中国创作的第一幅油画肖像作为主体物。当时壁画方案完成后,有一个网络公示程序及特邀专家审定会环节,时任秘书长的张立松老师参会带回了反馈意见,以及规划委和北京地铁汇总的通报。对于“面向世界——利玛窦之窗”创作方案,在汇总网评意见结论中写道:“网评反馈这个方案特别优秀”;在特邀专家评审中却提出顾虑:“建议去掉壁画中的利玛窦像”。尽管中国壁画学会也将学会和作者意见上书,侯一民先生也多次向有关领导提出加上利玛窦像,至终无法改变评审的决定,对于这一主题物的去掉也成为我心中的遗憾。在壁画更改面前的选择,毕竟我还没有迭戈·里维拉处理洛克菲勒中心壁画的勇气和胆识,这一程序也是在审定公共空间中的壁画中无法绕过的一关!我力图将地铁站厅空间中的壁画,与车公庄西站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上下链接,起承转合,不止于一种拜谒,更是一个文化记忆空间,使之形成对特定地点记忆的场域感,借助特殊的公共空间施展壁画的视觉语言,去表达诸如思想层面、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价值的艺术诉求。博物馆和美术馆只是吸引了一部分观众,地铁站里的观众却是双向不断的流动运行,除了功能性和安全性之外,通过壁画的介入提升吸引公众,使地铁站厅区域充满了活力,改变人们体验我们城市的方式,提高沿线站点公众的旅程质量。场域感的文化建设是公共空间的当代实践,壁画以信息流的叙事方式,构建人与人、人与人文环境共享互动的新场能,使特定的站点和地铁线路的空间形成直观的标识功效。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游文辉,1610年油画绘制的《利玛窦像》

“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激发了我寄情于车公庄西站的环境空间,凸显这位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使者的内涵和影响,地点对于文化记忆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相遇,创造与世界联结、与公众共生的新关系。当代地铁的公共空间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快捷,公众置身于今天的文化和网络多样化的环境,单一的美化功能并无法满足公众对视知觉的需求,壁画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力量,要以今天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感受,去触动心灵,去开阔思想,去发掘北京尘封史料的自身价值。回望当时北京地铁6号线全线壁画工程,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亲自坐镇指导调整各站壁画方案;有中国壁画学会的老师们,去协调整个工程中的事宜;壁画团队的作者们则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创作中,都以艺术质量取胜为原则而不计成本。北京地铁6号线全线壁画完成,各个站点从壁画主题的挖掘、材料的独特表现、艺术语言的创新,在全国业内和艺术界引发反响强烈,期间各省市地铁轨道建设部门相继参观取经。在2014年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选中,北京地铁6号线壁画团队各自创作的各站作品,获得“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银奖”。2013年我与几位作者共同策划编辑《中国壁画学会主持创作——北京地铁壁画新作》,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该书前言中附有2007年侯一民先生,给时任北京市主管领导一封信的影印件,恰恰是这封谏言献策的亲笔信和领导的批复,为中国地铁文化建设方针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也为北京地铁文化建设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全国各个城市的壁画发展都如火如荼地“转移到地下”,壁画成为轨道交通站厅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标配和景观。

文/ 唐鸣岳 2024年5月4日写于《绚烂的地下艺术长廊——北京地铁壁画大展》前夕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唐鸣岳陪同侯一民、周令钊、于化云等先生观看《面向世界——利玛窦之窗》壁画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侯一民、周令钊、陈若菊、规划委、北京地铁、壁画学会等先生领导与壁画团队部分作者合影

画家简介

唐鸣岳丨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

唐鸣岳,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作品参加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得“中国美术创作奖·优秀奖”、“中国美术创作奖·银奖”、全国壁画大展“大展大奖”等奖项。出版《近现代室内外壁画529》等9部壁画专著、主编教育部、财政部“美术学科自主成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卷本《美术实验教学丛书》。数篇论文发表于《装饰》《美术》《美术观察》和《山东科学》等核心期刊。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