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是一位多才多艺、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在综合材料绘画和油画创作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近年来,宋克致力于完成一系列主题性美术创作。他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人文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当代社会主题的敏感度,也呈现了他对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独特见解。宋克以他的作品为媒介,启发观者思考和反思。综合绘画与油画的双重背景使得宋克的艺术作品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深度,他通过纷繁复杂而富有内涵的艺术语言,为观者带来新的视觉和思维体验,同时激发出对艺术与生活中无限可能性的思考。走进宋克工作室,请他分享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经验。
——阴澍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
阴澍雨:宋老师,您好!以前看到您的许多作品都是以综合材料绘画为方向创作的,近年来,您又创作了不少主题性美术作品,今天想请您分享一下创作经验。请先谈谈您的绘画经历,技法来源是怎样的?
宋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1994年我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师从袁运甫先生、杜大恺先生和刘巨德先生,所学专业是装饰绘画和壁画。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装饰艺术系更名为绘画系。此前我一直在装饰绘画和壁画领域进行创作实践和研究,有部分壁画作品参加国家级展览,获得同行和业界的关注与好评。在此期间,我对综合材料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宋克创作大型油画作品《焦裕禄》工作照
李乐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您早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学习,在创作方面,是不是接触的材料语汇比较丰富?
宋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传统历史悠久,张光宇、庞薰琹、张仃等老一辈艺术家不仅对绘画语言规律有着广泛深入的研究,同时对绘画材料的语汇也进行了深入的探求。我在学习期间对丙烯壁画和工艺制作的壁画材料都有一些接触和了解,如丙烯壁画《唐宫佳丽》、中华世纪坛的浮雕壁画、地铁陶瓷壁画等,都全程参与并做了很多工作。另外,我还为北京东城区人民法院、中国水利报社、空军后勤学院、厦门会展中心等多家单位设计制作了大型壁画和公共艺术项目。在此过程中,也使我对材料语言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我在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法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宋克创作油画作品《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工作照
李乐然:您正式开始油画创作是在什么样的机遇下开启的?
宋克:2004年我受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访问学习,我选择在列宾美术学院萨格洛夫工作室研修学习,在此期间对欧洲传统油画和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油画在构图、造型、色彩、空间等本体语言规律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学习和实践,由此开启了我正式的油画创作之路。
阴澍雨:您在创作时,对于工具媒材是如何选择的?有没有特别的经验?
宋克:我在实践过程中对绘画工具和材料的选择上没有特殊的要求。综合材料绘画这一学科的繁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和媒材给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可能,新型绘画材料的不断呈现,为单一画种在材料技法上的演进和多画种、多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宋克(合作)娄山关大捷(草稿一)布面油彩300×800厘米2016
阴澍雨:您现在做主题性创作,这个类型的美术创作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脉络?
宋克:油画艺术传入中国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可以追溯到来自意大利的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他将西方绘画的观念和技法传入中国。同时,广东的一些民间画师也对西方油画艺术的学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西方油画较为系统和规模地传入中国不过百年左右的时间,20世纪初,以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樑、常书鸿、吕斯百等为代表的第一批留法艺术家,较早地把西方油画艺术带到中国并大力推行学院教育。中国的学院派教学发展成熟也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发展壮大的。另外是20世纪50年代一批留苏的艺术家,如钱绍武、邵大箴、奚静之、肖峰、全山石,曹春生等,他们把俄罗斯苏联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带到了中国,对新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1955年至195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对新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靳尚谊、詹建俊、何孔德、侯一民、冯法祀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是“马训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毕业创作作品如《青年地下工作者》《祖国来信》《刘胡兰就义》等经典之作已载入中国美术史,并被后人广泛学习。国内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也是沿着这条线索一直发展而来的。
宋克(合作)娄山关大捷布面油彩300×800厘米2016
李乐然:中国油画在马克西莫夫到来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中国的教学影响了一代人的创作方向和观念,当时“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学员的结课创作也成为那个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经典。
宋克:马克西莫夫对新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中年教师,他到中国承担教学工作的时候年龄还不到50岁,但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和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素描教学延续了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在色彩方面,他强调外光写生、强调冷暖,注重形体的塑造和空间的表现。詹建俊先生的作品《起家》,是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的毕业创作,这幅作品在构图、造型、色彩、冷暖、虚实、空间的表现方面均属经典之作,其相比中国早期颇具年画味道的“土油画”更加注重冷暖和空间关系的变化。冯法祀的《刘胡兰就义》、何孔德的《祖国来信》、侯一民的《青年地下工作者》,都是这一时期中国油画的经典之作,其对今后的新中国主题性油画创作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克西藏和平解放布面油彩240×350厘米2021
阴澍雨:“马训班”当时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当时马训班的学员,也都是当时最好的画家,这些作品也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最经典的主题性创作,他们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也主要是主题创作,而不是画肖像或画风景。您刚讲了学习的经历,您的绘画语言早期是比较综合的,壁画专业涉及大场景、大场面,对您以后到现在做主题创作肯定有影响。您的艺术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做综合材料,另一方面是沿着您的学习脉络下来,包括后来去列宾美院到现在进行主题性创作,我们就切换到您现在创作的状态,今天我们特别想让您来谈对于主题性创作的思路与方法,是怎么落实到画面上的?
宋克:2021年我参加了由中宣部、中国文联主办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承担完成了大型油画作品《焦裕禄》的创作任务,该作品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并被收藏。2019年我在接到该选题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搜集素材,我两次赴河南兰考进行实地考察和素材采集。当年兰考县是河南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多年来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严重。源于当时兰考的恶劣自然环境,百姓纷纷离开家园到外地谋生。时任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同志时刻把兰考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带领兰考人民积极投入抗击自然灾害、脱贫攻坚的行动中,筑堤修坝、种泡桐树抗风沙,努力改善兰考的自然生态环境。
我在兰考现场采访了几位当年参与抗灾活动的老人,听他们讲述了一些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并赴当年抗灾实地采风写生,油画《焦裕禄》的远景就是兰考县黄河岸边采集的真实场景。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风写生,慢慢我的脑海中有了基本的构图,最后我选择的是焦裕禄同志带领村民抗击风沙种泡桐树的场景去表现。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组,焦裕禄同志置于画面视觉中心位置,强调突出主体人物形象。远景的黄河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整个画面以暖黄色为主要基调,符合兰考当时风沙较大的气候环境。我在焦裕禄纪念馆搜集了当年参加抗灾施工时人物、道具和场景的真实资料。后来我又根据画面需要专门赴河北组织当地的农民写生、拍照收集参考素材,使用服装道具均为当年历史的真实再现。
宋克大型油画作品《焦裕禄》(布面油彩300×600厘米2021)创作步骤图
阴澍雨:这么说来,前期阶段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
宋克:是的,因为从构图需要的角度出发,一定要照顾到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图就是经营画面形象和空间位置,是将画面中各种无序的元素通过构图变得有秩序,所以说,作为油画艺术,画面结构至关重要。油画作品《焦裕禄》中一共有二十多个人物,我在勾勒草图初期,反复推敲构图和人物组合关系,待构图确定后,才开始在画布上放大素描稿,之后按步骤开始铺设大的颜色和调整黑白灰关系,后再逐步深入刻画每个人物形象和细节,这中间也经过了多次修改和调整,直至最终完成。
李乐然:这些年,您完成了数十幅主题性创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能很好地完成主题性美术创作,需要具备扎实的美术基础和坚韧的毅力。完成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每一幅主题性创作,您得益于哪些方面?
宋克:我认为我在主题创作方面取得的经验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期间的基础训练,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一直都有主题性绘画创作的传统,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伊凡雷帝杀子》,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作品都是多人物的主题性绘画创作,其精湛的技艺和表现手法对我国主题性绘画创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主题性绘画创作相比其他艺术形式,其表现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求较高,画面构图和人物安排要有主次和视觉中心。另外,西方传统绘画的要求跟中国画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实际上是两维或者是多维散点式构图,但是西方传统绘画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强调焦点透视,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些作品中的建筑都是非常严格的焦点透视,但是我们中国绘画是多维散点透视,不同时空可以组合到一个画面,而且一个形象可以在画面里多次出现,如《韩熙载夜宴图》、敦煌壁画中九色鹿的故事和舍身饲虎图等,但是西方传统绘画不同,其画面中的主体人物形象只出现一次,所以东西方绘画语言不同,主要是造型的语言不一样。从绘画形式来讲,西方绘画的语言和表现技法在主题性创作中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主题创作过程中,我还是比较得益于在列宾美院学习期间的训练,其课程设置和教学研究也是和主题性创作紧密结合的。
宋克腊月(草图一)布面油彩60×100厘米2012
另外我还得益于在中央美术学院上过一期由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钟涵四位老先生主持的创作高研班,那是2010年9月到2012年12月,这个创作班一共就办过两期,第一期是20年以前,大概是在2000年到2001年,当时很多国内的著名的画家都是从那期班里培养出来的,比如像王宏剑、忻东旺、范勃、雷波、王克举、白羽平等这批画家都是出自这个班。
詹建俊先生和靳尚谊先生都是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的杰出代表,全山石全先生是留苏的高材生。我们的课程有一年的时间是写生,之后,钟涵先生就带我们去欧洲考察,历时40多天,参观了70多个博物馆。那次欧洲游学收获很大,也比较系统,看了很多常人旅游不曾涉足的博物馆,且无法看到的经典之作。回国后,我们便开始进入毕业创作阶段。
宋克腊月(草图二)布面油彩80×100厘米2012
阴澍雨:在央美这个班毕业的时候,您画的也是多人物组合,这两段学习经历,奠定了您主题创作的基础。
宋克:我在央美高研班的毕业创作是《腊月》,是一幅340×225厘米的油画,表现的是陕北农民在过年前赶集售卖羊肉的场景,画面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该作品在创作之前,我专程赴黄河岸边的陕北佳县采风写生,搜集素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几位先生的全程指导,先生们的指导意见我至今难以忘怀,受益终生!
宋克腊月布面油彩225×340厘米2012
李乐然:您后来也参与了“最美中国人”的项目,那个项目您画的是什么?
宋克:2017年,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参加了“最美中国人——中国美术作品展主题创作工程”,我和郑艺老师合作画的是一幅《大国工匠》,画面描绘的是一名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国工匠徐立平,他的工作既平凡又伟大,并且面临随时爆炸的危险和牺牲的可能。
李乐然:请您具体谈谈《大国工匠》的构思和创作过程。
宋克:画面表现的内容是航天四院的一名技术人员徐立平。当时我和郑艺老师接到这个任务以后去西安航天四院采访徐立平,因为他这个工作性质和环境是保密的,最核心的车间工作的地方我们是不能够参观的,所以只能是在外围现场环境进行了采访和搜集素材。回京后我们就立刻开始进行草图的构思,因为有一些现场工作环境是保密的,不能拍照,所以我们商议画面采用打散重构的构图方式,即把不同的时间空间组合到一个画面上,而不是传统的油画焦点透视。画面中除了表现徐立平个人以外,还有他的班组团队,这个班组的成员都是真实的人物,他们是模范班组。我们就把他和班组成员在不同时间的工作状态,包括火箭成功发射时的场景都统一组合规划到一个画面当中,这样就形成了现在这个画面的构图形式。绘制过程中经过反复地推敲修改,我们商定为了突出主体人物徐立平的形象,把他的头像放大,这就形成了现在的画面,方案确定之后我们就开始放大稿,到9月份大画就基本绘制完成。
宋克、郑艺大国工匠布面油彩300×800厘米2017
阴澍雨:在画完《大国工匠》之后,您又画过一张表现马克思的创作,参加了“真理的力量”展览吧?请您谈谈这张画的创作经历。
宋克:这幅《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是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主题性创作项目。当时中宣部非常重视,时间紧任务重。2018年的春节前在中国美协召开工作会,会后马上就要开始画方案草图,4月底前就要完成,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主题确定之后就开始搜集素材,构思画草图,大概正月十五左右开始画大稿,这张画也是在清华美院工作室画的,4月中旬基本完成并请中宣部领导审核提出调整建议,到4月底就进国家博物馆准备展览了。
宋克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布面油彩250×300厘米2018
阴澍雨:请您具体谈谈这幅画的创作过程,特别是具体的细节处理。
宋克:我在接到《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创作的选题后,就开始勾画草图,就是素描稿和色彩稿。我选择在画面右侧设置了一扇窗,光线照射进了室内,这样可以增加画面的气氛和空间感。光影的运用在画面里非常重要。画面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主体人物形象是需要重点塑造的,我在创作过程中尽可能表现出伟人的气质和坚定的信念。方案和草图定下来以后就开始放大稿,我按照油画传统创作过程的步骤放大稿,铺设大色块颜色,然后深入塑造,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相关领导以及党史专家几次审稿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最终经过不断的推敲、调整,顺利完成了创作任务,并于2018年5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顺利展出并收藏。(本文由录音整理,经宋克审阅)
(来源:《美术观察》2024年第3期)
画家简介
宋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美协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协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央工艺术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国家公派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共北京市委,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