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视频生成模型“Sora”一经面世,便引发社会各领域热议,人们再次被AI(人工智能)的潜力所惊讶。科技的介入,材料、手段的创新,为艺术创作带来无限可能性,艺术创作者则面对新挑战。新技术在各领域日益互融的当下,在AI面前,人类艺术将何去何从?是艺术史的终结?还是新艺术样态的开启?一起来看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就“AI时代之人类艺术”这一主题的阐述与应答。
——编者按
AI,究竟是对人类艺术的终结,还是新艺术的肇始?
在张晓凌看来,这个问题是个未来性的问题,很难回答。每一次新技术革命的来临,都是对传统绘画一次生命攸关的大考。比如当照相机刚产生出来的时候,图像时代正式开始,几乎所有人都以为绘画要终结了。但喊了半天,绘画并没有死亡。
《摄影术发明人——达盖尔》 银版摄影法
1835年至1839年间,路易·达盖尔开发了带有
抽屉的银版照相室,称为“暗室”
《“幻想”:哥特式城堡的摩尔式拱门和庭院》 路易·达盖尔
它为什么没死亡?因为照相机发明以后,艺术家确实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就能呈现一个作品。这时大家看到机器生成图像所带来的威胁,写实性绘画也可以说走到了它的末端。但人类很聪明,我们就及时地创造出了一套抽象性、表现性的艺术形式,这套现代主义话语体系是照相机无法替代的。同样无法替代的是“反图像”,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大家开始思考我为什么不能利用“图像”?人们开始从“反图像”到“用图像”,在绘画、雕塑创作中利用这些图像,便解除了图像对人类绘画的威胁。
张晓凌认为,AI更厉害,它解决了所有的技术性问题。在他看来,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人类是有灵魂的,灵魂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尽管AI是高智能的,它所拥有的知识体系比我们人类个体要强大得多,但它没有灵魂和思想,也没有精神,更不可能有情感,没有“形而上”的超越性精神体系。因为它是人造的,人造不出“形而上”的东西,人造不出灵魂,也造不出精神。
《歌剧院空间》 艾伦(Jason Allen) AI油画
《贝拉米伯爵》奥博维斯团队 AI油画
张晓凌说:“绘画是安顿灵魂的艺术。什么叫灵魂的艺术?因为灵魂要往外弥散,它要通过画笔来证明它的存在,人一生下来能抓住笔时就会涂鸦,所以说,涂鸦是人的天性。为什么毕加索、克里姆特、米罗他们到了晚年都特别想回到孩童时代?因为那是我们离灵魂最近的一个地方。”
《Still life with melon 》毕加索
《The Virgin》克里姆特
《无题》 胡安·米罗
“即便AI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威胁,它的知识储存能力和技术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我仍然认为它是在‘形而下’的部分。人类的绘画、雕塑这些传统艺术依然会存在,因为绘画的灵韵部分、精神部分、情感部分仍然需要依靠人类。所以AI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绘画,可能它会取代一些不重要的技术性绘画,但它取代不了具有精神品质的绘画,我不相信它能画出像列宾、毕加索那样的绘画。只要人类存在,绘画就会存在,除非AI把人类消灭了,主体没有了,绘画自然也就没有了。”张晓凌如是说。
张晓凌表示:“人类绘画和AI绘画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就在于我们是有灵魂的,它是没有灵魂的。据说这个灵魂是零点零几毫克的东西,但我们无从解释它是怎么来,又是怎么走的,但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精神、有情感。我觉得这可能是人类坚守的最后一个阵地,那便是我们是有灵魂的人。所以,人类要有勇气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
(来源:美术杂志社)
艺术家简介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欧洲科学、艺术和人文学院外籍院士。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专著、论文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科基金一等奖、中国美术奖、文化部优秀科研成果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