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2-27 08:26:05
听新闻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峄山灵韵》 144cm×355cm

范正红的诗心

范正红是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我俩是同乡,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将我们的故乡连缀在一起。认识许多年,我并不知道他画画、还写旧体诗,他的国画山水,高古雄浑、墨气淋漓,自成一家。他的诗词严谨、神采飞扬而且充盈着古雅的诗境。中国的文人讲究诗、书、画、印的传统技艺,但放眼数十年艺坛,真正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家实属凤毛麟角,能够二绝、三绝的亦少之又少。传统艺术家能够写古奥诗词的难得一见。正红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正红有这样的综合修养跟他的家庭文化传承有着深刻的关系。他的奶奶是才女,民国初期就读于天津女中,不仅懂得识文断字,也会作诗,写得一手好的书法,他的父亲、母亲也都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教授、读书之人,正红从小耳濡目染,诗词对他来讲,儿时即是很熟识的东西了。同时他自己数十年潜心于艺,苦读苦悟、孜孜以求,所以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寿如金石》

正红诗词我看后感觉有四个特点:

第一是重情。《尚书·尧典》所言:“诗言志,歌咏言。”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摩,赋体物而浏亮。”诗是中国古代数千年读书人言情、言志的载体。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管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和感受,诗中有没有真情实感,是诗之优劣的根本所在。正红的诗词感情浓厚而真挚。他的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童年深情的回忆和描绘。无论是“池塘邻舍绿,系线引蜻蜓”,还是“稚耳闻雏鸟,上树捣鸦窝。”、“儿时和土嬉,驭畜耕农田。”都充满了对儿时童稚之趣的绵绵不绝的情思。

对于家乡、大运河的热爱和眷恋。在《运河即景》五言绝句中他这样写道:“河湾踅寺过,靠岸白帆归。春暖搬罾网,螺蛳此唤肥。”没有运河边上长期的生活与浓重的情感是写不出的。《太白楼》:“冬日和阳照,皆归晒暖翁。”20世纪80年代之前,每到冬天晴日,济宁太白楼正面宽阔的石阶由下而上,层层坐满了晒暖的老翁,成为当时济宁的一景,读来如画;“白浪声循闸,奔腾鲫鲤欢。”则描绘了济宁运河当年闸口众多,时常开闸放水时的生动场景。他咏家乡南池的盛荷:“碧叶怡烟水,鸣蟾伴藕花,晴天连翠色,白鹭映红霞。”把色彩、烟霏、动静、寂鸣横竖搭配美轮美奂。如着没有对家乡眷态的殷殷之情,何以能表达的如此炽烈?那首《忆秦蛾·古任运河》:“高楼倚岸举眸旷,林烟翠染东南望。东南望,鼓声传隐,雁行天傍。”更置家乡的景致于浓浓的感念之中,深切表现出热爱家乡而淡绪惆怅的情愫。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西周恭王九年鼎铭》69cm×69cm

对朋友的感情浓烈而深沉。正红的诗中亦有不少的篇幅表述其对朋友的赤诚,饱含着激情。对于友情的表述,唐、宋诗词中有大量的名句,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正红诗句中如“挥手自兹去,遥顾汪伦影。今别三千岁,相忆清泉涌。”“如若冰壶真尚解,传其好月遣心田。”情思与古人相接。他思念好友:“鲁门南飞衡阳雁,偶解我思量。”他与友人畅叙,抱怨时光过得太快,就言“六龙仍常期,扶桑不人情”。读正红的诗可以感到他把这种强烈的情感传达给了读者,让读者似乎看到了长亭烟树、心心相印、依依难别的知音之境。

还有对相国大好河山的深爱。他登黄山写莲花峰“遥看前方奇异景,云峰互倚是莲花”:写雄伟的山势“雄峰拔地竟天齐,峻岭松云碧麓西”;写江畔秀色“海隅孤帆归渚畔,茅庐数友忆征年”;写江上即景“健帆凭榭望,轻燕对舟闲”;写幽潭“岁剪春秋成异趣,瀑帘可叹逸常喧”;写雨后春山“雨后初虹多异丽,东南唯见米家山”;写草原“盍等草原,遥望处,丘呈波浪。风乍起,软茅飘曳,茂丰似漾”;写长江“古秀中均含了;陶令五斗刚毅,仲谋万般风流”;写梅则有“我欲问寻仓逸事,尽传消息在枝巅”。我认为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与他画山水是有关系的,他走的地方多、看的山水多,胸中自有丘壑,而这感情又不是孤零零的表达,实际上他一边用画笔画山水,一边用山水抒发诗情。正如他在诗中所言“山呈朱耷意,水是我之情。”他用诗文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正红的诗词正复如此。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博古四条屏》136cm×34cm×4

第二是清逸。自古以来,著名诗人的诗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比如李白的诗、苏轼的词、李清照的词、欧阳修的词,有的洒脱,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清逸。

逸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为俗务所役,旷达潇洒、率意自为,追求自然、归于大道、臻于大美。正红为人重情、率真、深沉,而骨子里有文人士大夫的逸气。人品和格调决定了正红的诗走的是“清逸”的路子,尤其是山水诗,可谓承续了“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文脉。他追求传统士大夫入世的感觉,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我们看正红年轻时的诗句:“把握山海志,暂化水墨诗”,“唯有摘星示壮志,项王归东何颜”,可谓壮志弥高,充满了入世作为的气概。而他又能够从入世中跳出来,一首拟古风“我来知往事,昔者渺如烟。果有前身在,高怀坐净山。”说明了他不同凡俗出世的态度和独立精神。另一首古风《品高士抚琴》:“平沙落雁起,旷达指上听。飞鸿苍江意,列阵杳杳声。”也有如此辽远的心境。正红是一位文化大家,我觉得他的创作思想、个人性格、作品风格形成中,“清逸”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他的一首《苍林隐居》道:“此地渔舟伴静山,我祈置庐树林边。闲情垂钓门旁坐,冬去秋来不问年。”他追求自然、融入自然,期望人与自然的一体,但是在处理事情时他却不随波逐流,有自己鲜明的态度,这也是一种人格“清逸”的表达吧。

第三是雅正。自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降,白话诗兴起成为诗词的主流,中国传统诗词不再有昔日的辉煌,但文脉未断,传承在继续。当前,我们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旧体诗的氛围又开始逐渐活跃起来。但是在继承和创新上,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有的人强调继承,有的人又强调创新。也有的一味追求口语表达,我认为口语作诗要有度,若是过分口语的话,就难以免俗。诗是文学的形式,只有写出相应的文学高度,才能体现相应的艺术价值。旧体诗,自然要写出“情”、写出“意”、写出“境”。只有重视炼词炼句,千锤百炼,才能体现“雅”。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自作甲骨文诗《雨霁春山》138cm×68cm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墨梅图》140cm×70cm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瀑松相映图》244cm×122cm

正红在这一点上强调继承,他继承了旧体诗严格的格律、表现手法,还有词句的推敲。正红对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六朝歌赋》,唐宋诗词、至元代散曲,都有深透的研读吟诵,谙熟于胸。所以他的诗词读起来虽多有新意,却格调幽远、彰显意境、颇有古韵,给人一种“雅”的感觉。比如他的《永遇乐·山印草堂》开篇:“平野长烟,丛林静看,经雁声啭。醉染晴岚,雕栏映翠,此刻春风谴。微氛漫送,细雨轻点,这次第逢彦。”在错落的韵致节奏间,展现出悠远、春意葱郁、平林高致般的意境;他写《满江红·呼伦贝尔》“襟怀旷,贝尔荡。呼伦谧,圆蟾亮。问胡琴消息,弯刀何向?”词句蕴境幽远,洒脱;《减字木兰花·山居》言道“荆扉且看,撇几许丛岚慨叹,桂沁秋香,枝上石榴伴翠篁。”闲适而高逸之境跃然纸上。题秋山则有“山表华滋浑厚意,竹松养韵觅清奇。”;临秋水却有“一泓碧水诗无尽,半壁苍崖倚钓舟。”游翠岭即得“奇峰凭眺望,清湍任悬猜。”题寒鸟则叹“树老霜抚地,遥观净气残”;入茂峦随感“幽壑藏真意,莺声汗漫循”;叙泉城概览“泺水环浮廓,灵气濛冽泉。”随手举例,不一而足,皆体现出诗之淳雅端正之意。

我主张在继承和创新上,继承是第一位的,没有继承,便无所谓创新。要“声依永,律和声”讲究格律、讲究音韵、讲究炼词炼句。要达到“雅”和“正”,需要下苦功夫,需要大量的积累、深厚的文化积淀,方能实现。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一默如雷》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万物尽然》

第四是笃实。正红印刻得好、字写得好、画画的好!他的诗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浮躁的态度。他不是为作诗而作诗,其诗皆缘情致而发。他在诗外是踏踏实实做学问。诗文里有他对书法家、画家的评论,很公正、很全面、很深刻。如果没有坚实的底子,没有老老实实做学问的态度,这是写不出来的。他评价颜真卿:“雄苍凝阔厚,文稿韵悠长。史岂书名著,高节义烈彰。”赞扬其书法之外盛赞其更可贵的是忠烈与风骨;评价米芾:“有宋称癫放,谁识卓见言;书痴风阵马,八面笔锋痕。”既为人们对他在《海岳名言》中论书的真知灼见误会为癫狂而遗憾,又对其书法“八面出锋”“风樯阵马”而赞叹,很公允;评价金农则为“才异开生面,工诗未盛名。漆书惊骇世,不意以书荣。”正红著有《中国书法家全集·金农卷》,其对金农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金农原本立志是想成为一名诗人的,无意为书法家,然最终却以他的“漆书”名世,而诗则退避其舍,显见这首诗来源于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书法家评判,源于正红的专业,但是用诗词评价历史上的书画名家,是件很难得的事情,正红却能驾轻就熟,颇见功力。

正红还有相当一部分诗是用甲骨文写的。大家都知道,依律作诗,实如带镣铐跳舞,而以甲骨文作律诗,由于甲骨字数少,则更是镣铐之上再加镣铐,难上加难,正红却能把甲骨文诗作的神完气足。但有个别地方的确因甲骨文所能识辨文字的局限,让人感到影响了他的发挥。

文/蒿峰,山东省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秘书长。山东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言曲而中》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旁薄万物以为一》

范正红:艺融七迹 思接文华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篆刻艺术,可谓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先生曾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狂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益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范正红先生深谙此精髓,他是以篆刻名世的,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篆刻的一系列重大活动,是当代书法、篆刻发展的见证者,堪称当今书法篆刻创作的中坚力量。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东汉章和二年刻石》题跋(局部)197cm×40cm

范正红先生是一位自幼即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其艺术之路始终是在诗书画印齐头并进的状态下发展的,所以他掌握的诸艺术门类是融通着的,这种类型在当下并不多见。先生成名甚早,在20岁的时候即获山东省中青年篆刻大赛一等奖、全国书法篆刻比赛一等奖,23岁入展“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并被吸纳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后的二十年几乎入展了当时全部中国最高规格的书法篆刻展览并获全国奖。其早年曾出版《范正红篆刻集》,里面有为赵朴初、启功、冯其庸、沈鹏、王学仲等众多国内名家所刊刻之常用印,可见先生的交往及诸家对其篆刻艺术之认可。

探讨其从艺、治印由何路径,概其习艺出于禀性,先生曾言及幼时用左手写字,还经常写反字,招致学伴嘲笑。至小学三年级后在师长要求之下硬是改了过来,字才正着写了。今天看来,这点或许正可见他之于篆刻的天赋,这使他在印石篆刻书写反的文字舒畅而自然,从一开始就丝毫没有障碍。范正红先生少小便拜济宁的田家珣先生学画,临摹大量古代名作,对马远、夏圭、黄公望、吴镇、倪瓒、董其昌、龚贤、八大、石涛、王翚、王原祁等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为其从事绘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功力。谈及后来田师淡然离世,所藏及所作皆多散佚,先生极为唏嘘。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青山谁人惹》122cm×244cm

范先生三十岁时曾出版过一部《水浒印话》,有意思的是先生会根据意象来决定其印的整体风貌,而且此部印话中都有其对每一个人物角色的分析,从中可见先生的文学功底与情怀。先生成名甚早,此既得益于其艺术之天分,也见其努力。弱冠之年就曾用仅能够辨识的一千五六百字甲骨文依律作绝句百首。前些时在山东财经大学海岱美术馆举办“范正红艺术展”有展示他撰写的年轻时候的甲骨文自作诗十二条屏,每条通高7米,悬挂于海岱美术馆高11米的展厅之中,蔚为壮观。他创作的作品中亦有很多金石题跋类作品,常常是对金石拓片的文字识读结合品评,每一幅作品都似乎又是一篇评论的文章。

长期以来其发表在各种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会议文章一百余篇,从这个角度来讲,先生又是一位古文字学家、文艺评论家。当然其对古文字的研究,始于篆刻,其早年还追随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做访问学者,对甲骨文、战国文字进行了深入研究,裘先生赠“勤斋”颜其居。2023年,先生将精心创作之艺术作品百件捐赠予山东财经大学,学校于图书馆特设“范正红艺术陈列馆”专门展陈,便以“勤斋”名之,意为踔厉勤奋,这也是对莘莘学子的勉励寄语。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井中簋全形拓本》170cm×69cm 

真正的大家,其日常诗文、画画、写字、刻章信手拈来,创作表现也许就在一念之间,也许这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而深入到骨子里的艺术。先生也注重写生,每年都会带学生去各地写生,画济南南部山区、画沂蒙、画太行……在海岱美术馆所展作品《峄山灵韵》上有自撰诗文:“邹鲁文华地,东山古秀中。奇石天人摆,篆字颂秦风。”除了赞颂秦代李斯所存《峄山刻石》之外,所绘山石也惟妙惟肖,以至于观者好几位都说,这就是峄山的石头呀!先生创作,捉刀挥毫,如呼吸般自然顺畅,一呼一吸之间便心手相融。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是对大先生的阐释,也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勉励。范正红先生的执教生涯已有三十余载,关照他的教行轨迹,可以发现,他的践行之路是不断进取的,也是以此为本。他是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的创始院长,从学院建立、发展,他都付出了十分的心力。先生为大学生们讲授篆刻课时,会亲手给每一位学生的印谱题签,也许这就是所谓启智润心的润物无声。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峻山显苍厚》244cm×122cm 

对于范正红先生的艺术,若要加以品评,可如清代刘熙载《书概》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先生以文化为宗、以创作为线,将其艺术涉猎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绘瓷、紫砂、题跋,同道所谓“诗书画印泥瓷跋”,串成了一条艺术之路,在这条路上播芳六合,至于桃李满天下。

文/袁慧敏,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海岱美术馆馆长、副教授、博士)

范正红作品欣赏

▼ 请横屏观看 ▼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范正红词稿》34cm×15cm×12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岱之北济之南》120cm×577cm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艺术家简介

艺融七迹,思接文华——体悟著名艺术家范正红的诗心

范正红,1964年5月生于山东济宁市,现为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秘书长、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山东印社社长,山东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等。任山东省政协第十一、十二届委员,2003年至2023年担任山东省书法家协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被评为“齐鲁文化名家”。

在艺术创作方面,范正红崇尚诗、书、画、印于一体的高妙境界。书法自弱冠之年始近百次入展海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全国奖”及多次全国性、国际性展、赛一等奖。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览、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篆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全国书法篆刻精品展”等重大评展的评委。

范正红诗词以旷达高逸韵致为基调抒发辽远心境。书法则追求苍逸超迈的意韵。国画以山水为主,探索笔墨表现力,参化其奥妙。篆刻则立足古玺,以刀为笔而写自家金石气质。作品被中南海、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党史馆、西冷印社等权威机构收藏。数十年来范正红还不断进行理论与学术的研究,先后在《中国书法》《美术观察》《西泠艺丛》《光明日报》及重要学术论坛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