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设计经历了从最初模仿西方范式,到独立探索本土设计体系的过程。因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生产手段、生活方式的变迁,一方面中国设计发展内置于相关环境条件中,设计基本概念的理解与阐述、设计风格与观念的嬗变、工业企业与设计产业的多元发展等历史事实异常丰富;另一方面,也在近代设计教育体系及模式的演进中逐步深化,与学科设置、专业建构、课程相关的尝试及探讨,体现了学界对中国传统工艺近代转型的应对,对图案、设计等外来概念的理解与重构。中国传统工艺与技术的传承以师徒、父兄间的口传心授为主,对血缘、业缘关系的依附明显。正如《国语·齐语》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强调的就是工匠世袭家传的特点。这一局面直到近代才开始出现转变,如果从《癸卯学制》算起,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经过百余年发展,在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科专业目录不断调整变化,与设计相关的内容变化尤为明显,名称的变化其本质在于“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在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上的独特性,决定着中国设计在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实践中的不断变化和演进;另一方面,也在于设计学界理论研究的推进。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中,中国设计学界立足建立中国特色设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学关联的学科概念,如柳冠中立足“人”“事”“物”三种关联提出“事理学”理论、潘鲁生提出“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邹其昌团队提出“中华考工学”概念、吴海燕团队提出“东方设计学”等,都为中国设计学体系的变化、专业目录的调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设计学科专业目录的变化,体现了不同阶段设计概念、设计内涵的演变与发展,厘清这些概念的演变与逻辑关系,以及“大设计”的内涵与外延,是百年中国设计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截至2021年,我国设计类专业在校总人数已逾百万,培养规模居世界之首。学界一般把百年中国设计教育的探索进程分为五个时期。
一、第一阶段是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分科与发展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①(《癸卯学制》),此为中国近代史首次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包含《艺徒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等大量与工艺教育相关的内容,并借鉴日本学制将图画、音乐等设置为“随意科目”(即选修课)。随着这一新学制的颁布及实施,新式学堂开始在国内兴起,这些新式学堂中普遍包含的工艺科、图画科、图画手工科等,可以认为是中国设计学科的萌发。如1906年,中国第一所开设艺术教育专业的院校两江师范学堂于南京正式成立。学堂创设了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图画手工科,此外还添设了音乐副科。图画手工科主科为图画科和手工科,图画科设置用器画、图案等课程,手工科主要设置刺绣、木工等各种工艺美术课程。1912年,在新式学堂的图案手工科教学实践基础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增加“图画、手工和唱歌”等科目。同年,公布《专门学校令》和《大学令》。其中《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分“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外国语”②等科类。《大学令》规定大学分“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和工科”③七大科类。1913年公布的《大学规程》,将《大学令》进行再分类,在原来七大类的基础上细化为38个学科门类。此后,在实业救国、美育救国和文教兴国等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的中华民国逐渐建立起一批专门美术学校,手工科、图画手工科等逐渐统一为图案科。国内对图案学科的认识不断加深,图案设计的教育实践不断推进,图案科教学逐渐成为我国设计学科的雏形,以图案、实用美术教育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成为当代大学设计教育的前身。
二、第二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工艺美术为主体的设计教育一元格局
新中国高等工艺美术院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在民国时期图案、实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949至1953年,出于满足国家计划经济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从国家层面对工艺美术教育进行统一调配,在相关院校调整成立实用美术系。如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置实用美术系,开设陶瓷、染织、装潢三个专业。1954年,《高等学校专业分类设置(草案)》颁布,在“教育部门”之“师范院校专业类”下设“图画及制图”,在“音乐艺术部门”之“美术艺术类”下设“实用美术”④。这一学科目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工艺美术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在这一学科目录引导下,工艺美术教育开始了独立于美术教育的分科建制进程。195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基础上,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置染织美术、陶瓷美术、装潢设计、室内装饰四个系。西安美术学院(1957年)、广州美术学院(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1958年)、四川美术学院(1959年)、南京艺术学院(1959年)等相继成立“工艺美术系”⑤。这一阶段工艺美术教育,对接手工艺产品出口、新中国形象设计、日用产品改良与提升等迫切现实需求,教学内容倾向于工艺技术、装饰手法的训练与强化,带有明确的应用性。工艺美术人才在国家形象设计、国庆十大工程装饰设计、日用产品设计、出口创汇产品设计等设计任务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3年,《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颁布,其“艺术部分”包括音乐、美术、工艺美术、戏剧、戏曲、电影等。其中“工艺美术”包括染织美术、陶瓷美术、装潢美术、建筑装饰美术、漆器美术、工业品美术、印刷工艺,“戏曲”中还包含“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电影”中还包含“电影美术设计”,仍旧延续了工艺美术对接出口创汇、日用品生产等现实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思路。
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1998年:工艺美术为主向多元化设计教育发展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借鉴西方以包豪斯为代表的教学体系与观念,成为设计教育多元化的重要路径。1929年陈之佛先生曾于原《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一文,系统介绍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但并未在中国设计教育中付诸实施。改革开放后,随着德国包豪斯教育模式、课程与内容的系统传入,以及国内学科专业目录的多次调整,中国设计教育开始多元化发展。广州美术学院的设计教学实验具有时代典型性。彼时广州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广州美术学院的设计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广州美术学院在1978年恢复建制后,将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体系引入内地,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实验教学,并在全国美术院校巡回教学,开创了中国设计教育的新局面。随后,无锡轻工业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纷纷开展以“三大构成”为突破的基础课教学改革。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现代设计教育转变⑥。
1982年4月16至28日,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育座谈(“西山会议”),以轻纺工业、日用品工艺化、工艺品日用化为中心,展开对工艺美术教育的讨论,进一步加速了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设计教育的转化。会后各地院校更多地开始了工艺美术专业设置、教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如1983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开设“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并于1984年邀请日本艺术设计家朝仓直巳(あさくらなおみ,1929-2003)⑦举办两期“三大构成”课专题培训。至1995年,据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工业设计教育会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余所高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
基于设计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及对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内涵及外延的认知,这一阶段我国先后进行了4次学科目录的对应性调整。1984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第二部分“试办专业目录”的“试06”为“工业造型设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⑧、湖南大学⑨、江南大学⑩、山东工艺美术学院⑪等院校,以此为依据开设“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其“艺术类”包括50个专业,与工艺美术及设计相关的专业有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漆艺、装潢艺术、装饰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舞台设计、灯光和音响设计、服装和化妆设计、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动画和电影电视美术设计等15个⑫。199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在“文学”门类(05)下设置“艺术类”(0504),其中与设计及工艺美术关联的专业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演出音响设计、服装和化妆设计、动画和电影电视美术设计等14个。“工学(08)”中“林业工程类”(0815)设置“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081505),“工业设计(080316)”取代原来“工业造型设计”列入“工学”“机械类”(0803),并可以授“工学或文学学士学位”,这也是时下设计学列入“交叉学科门类”⑬的基础。
四、第四阶段1998年至2011年:中国特色设计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
1998年,新中国成立后第六次调整专业目录,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中,文学(05)门类下艺术类(0504)“艺术设计”(050408)取代了原来不同时期与工艺美术及设计关联的众多专业;设计类关联的仅有艺术设计学(050407)、艺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050415)和动画(050418)专业,但在工学门类中机械类下的“工业设计”(080304)保留,并在轻工纺织食品类(0814)中增加“服装设计与工程”(081406),可以授“工学或文学学士学位”。其突出变化是以“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学科,原有的装潢、环艺、装帧、广告、动画、金工、陶艺、服装、漆艺、纤维都纳入“艺术设计”范畴。这一时期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发展。除了艺术院校外,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也纷纷开设设计类专业、建立设计学院。截至1999年,中国大陆开设设计类专业的高校达到400余所,设计教育在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设计教育异军突起,与专业艺术院校一起形成了设计教育的多元格局。
2011年,艺术学由一级学科上升到门类,艺术设计(设计艺术)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学,学科交叉发展,逐渐形成中国特色设计学科专业教育体系。
五、第五阶段2012年以后:设计学从交叉探索到独立一级交叉学科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商业模式的变化以及消费心理的需求变化等,逐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设计学科体系,引领设计教育深度发展。
2011年颁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2012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在工学门类下设置交叉类一级学科(专业类),“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其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专业类)⑭。设计学分为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等专业方向,工艺美术重新出现在专业目录中,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设计需求的多样扩展,学科目录外的专业方向不断扩展。截至2020年,设计学类专业已包括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公共艺术、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艺术、包装设计、陶瓷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等⑮,另外,在工学门类的纺织类(0816)设置服装设计与工程(081602),建筑类(0828)设置景观设计(082803)、交叉类(0832)设置工业设计(083201)、数字媒体(083202)专业,可授工学与艺术学学位。同时还在工学机械类(0802)设置智能交互设计(080218T)、自动化类(0808)设置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080808T)专业,授工学学位。2022年颁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学位[2022]15号),交叉学科成为第十四个学科门类。设计学关联内容一分为三:设计史论纳入艺术学门类下一级学科的艺术学(含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设计(1357)作为一级学科授予艺术学专业学位,设计学(1403)作为一级学科纳入交叉学科门类,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
设计教育由单一的艺术院校、工艺美术教育主导,向综合性大学、理工类等院校多元方向发展,形成“多位一体”的设计教育体系。1982年,14所高校设置设计类专业(工艺美术),艺术类高校有11所,占79%;2001年,全国1166所高校,400多所开设设计类专业;2004年,全国600多所综合类高校、30所艺术院校开设设计类专业;2012年,全国高校1917所中1412所开设设计类专业;2021年,全国高校3012所中1959所开设了设计类专业。2020年,全国艺术类学生在校生人数375.76万,占在校高校学生数的10%,其中独立建制艺术院校在校生21万左右,占整个艺术类学生的5.6%左右。设计类相关专业开始不断与文、理、工学科交互融通,衍生出一系列如动画艺术、新媒体、设计管理、交互设计等新方向。2011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大设计、设计的交叉学科属性得以体现,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则成为艺术学与工学交叉专业,属于大设计范畴。工艺美术从艺术设计专业分离,成为设计学科的一部分。截至2022年,设置工艺美术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共62所,其中综合类大学11所,独立建制艺术院校11所,规模上已经不是设计教育的主体。
2022年颁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学位[2022]15号)中,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置,设计学科的设计史论、设计、设计学一分为三,使设计学科进入发展新阶段。立足文化自信,服务国家战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代设计,设计服务民生,为人民而设计,成为设计学科的服务导向⑯。
结语
百年中国设计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设计学(“事理学”“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等)的演变。或者说,中国设计学科属性也从工艺美术为主的设计教育体系,转向多学科交叉的教育体系⑰。相应的,中国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经历了手工业设计、机械设计、数字设计、人工智能设计,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设计教育的百年发展,是国人在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变化中,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近代转型的应对与阐释,对图案、工业设计等现代设计观念输入与发展的接受与重构,本质上也是百年设计发展的进程。因此,研究百年设计教育,是深入了解和研究百年中国设计史变迁的重要内容,对百年中国设计的沧桑巨变,中国设计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或者说,经典的史学研究视角下的百年中国设计史,是构成中国史学和学科专业史的重要部分,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设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董占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ZD08。
注释:
(来源:艺术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