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朱长元:看展≠打卡,要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1-10 09:48:19
听新闻

日前马凌写了一篇文章《展览是别人的,感受是自己的》,看展有感受,才能有收获。

不过,现在许多人的“打卡式看展”,追求的不是对艺术的感受,而是“到此一游”的点个卯,其目的就是给自己贴上个喜欢看展、喜欢艺术的标签。这样的“看展”方式,无论是对策展方,还是对看展人来说,都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如果要归纳近些年来看画展的风格,不外乎有这样几种:简朴的是九宫格式看展,为微信朋友圈度身定造,凑出九张照片就是成功;稍微复杂一点的是资讯式看展,为小红书量体裁衣,除了一组图还需加一段攻略式文字;最扰人的是主播式看展,纯粹是不懂装懂的自恋,而且是以画展为背景的那种自恋。

朱长元:看展≠打卡,要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朱长元:看展≠打卡,要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应该说,现在的许多画展普遍都是现场拍照的人远比仔细欣赏作品的人数多得多,这些徒有虚名的所谓“观众”,不但把一个个的画展,当作一次次的打卡点,而且极大的影响和妨碍了其他观众对画展观赏的需求。

其实艺术品本来就是与普通大众相距甚远的,对艺术的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美学基础的,是需要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因此,它也是一直以来,普通人较难理解和产生不了兴趣的。所以,看展的本身,是属于一种欣赏和感受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它必须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体验的氛围。这样才能让人可以从画展的作品中,看懂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语言的表达。

在此之前,我曾不止一次的同艺术家严智龙探讨过绘画的艺术语言问题。我说,现在真正懂得绘画的艺术语言的人很少,如果一个人看一幅画仅花十来分钟,要么他不是凡人,要么他只是美盲。问题是,现在的画展上,如果有人根本就不想看画,而光顾着自己拍照打卡,这还能算是在看展吗?

朱长元:看展≠打卡,要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朱长元:看展≠打卡,要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许多时候,你要看懂一幅画,就要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反复去看其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有可能琢磨出、领悟到它的艺术语言。

所谓绘画语言,是艺术家以记录状态、反映认识、传达信息或表现思想为目的,运用笔、 刀、 墨、纸、 颜料等材料工具为物质载体,以色彩、线条、明暗、肌理等视觉信号为媒介,通过造型艺术手段,创作描绘艺术形象造成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影响艺术语言的因素很多,如媒介材料、文化传统、个人性格、时代背景等。媒介材料是艺术语言的物质基础。使用的材料工具、绘画的技法、描绘的内容、表现的形象等客观行为和状态反映了艺术家的性格、认识和思想等主观意识。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构成其绘画语言的个性特征。

朱长元:看展≠打卡,要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朱长元:看展≠打卡,要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由点、线、形、光、色彩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种视觉效果,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根据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了检验艺术家艺术水准高低的一种评判标准。

欣赏艺术既然有那么多需要琢磨的东西,要想真正做到认真看展,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认为,看展,先要懂得对作品的艺术欣赏,而不能只是拍拍照,打打卡。

光拍照打卡,哪不叫看展。展览是别人的,感受却是自己的,能够从看展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那才是我们看展的实际收获,也是办展所产生出来的实际效果。

(文/朱长元

(来源:朱长元公众号)


作者简介

朱长元:看展≠打卡,要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朱长元,资深媒体人,收藏家,独立艺术评论家,国际艺术经纪人朱长元,以独特的风格谈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用可操作的角度讲述艺术知识和艺术趋势。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