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界网报道 12月19日,山东美术馆迎来了2023年度的压轴大展——“托比恩·卡瓦斯博&袁海龙陶瓷艺术双人展”隆重开幕。展览由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美术馆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学会、挪威工艺美术协会、山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景德镇陶瓷大学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提供学术支持,在山东美术馆一楼A1展厅现场展出挪威艺术家托比恩·卡瓦斯博陶瓷艺术作品21件、济南本土艺术家袁海龙陶瓷艺术作品约51件。跨越文化的艺术在这里对话,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在这个暴雪后极寒的隆冬点燃了泉城人民对艺术的热情。
应邀出席开幕式的有山东省政府原副省长谢玉堂,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建军,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何思清,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王力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济南市文联主席张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省美协副主席孙大刚,济南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利,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平面艺委会秘书长苗登宇,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主任、省漫协主席黎青,山东省美协顾问、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梁文博,山东省美协顾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学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卢洪刚,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宋丰光,山东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顾问王经春,国铁集团济南局郑济指挥部党委书记李翔鹏,济南市文联党组书记文东河,山东美术馆馆长、省美协副主席杨晓刚,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秘书长远宏,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池灏,山东省美协主席团委员、文艺两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刘仲原,本次展览策展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李超等国内领导嘉宾;新西兰弗莱彻国际陶艺大奖赛组委会主席,道斯美术馆馆长MoyraElliott莫伊拉·艾略特,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SergioSoave塞吉欧·苏瓦维,意大利布雷拉美术学院院长GianpieroMoioli吉安皮耶罗·莫伊欧利,比利时PXL-MD美术学院教授MariekePauwels玛瑞克·鲍薇尔斯,韩国釜山大学教授、光州双年展策展人MisunRheem林民宪等国外艺术家、理论家,本次展览的两位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主席托比恩·克瓦斯博和省美协理事、济南市美协副主席袁海龙,还有来自美术界、学术界、收藏界、新闻界等社会各界嘉宾、观众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山东省美协副主席魏百勇主持,杨晓刚、张望、远宏、李超、托比恩·克瓦斯博、袁海龙先后致辞。
杨晓刚在欢迎致辞中表示,“托比恩·卡瓦斯博、袁海龙陶瓷艺术双人展”是山东美术馆2023年的最后一个展览,是山东美术馆和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紧密配合、精心安排、审慎推出的“跨年展”。在托比恩·卡瓦斯博和袁海龙先生的联袂演绎中,陶艺不是作为一门国家艺术语言,而是作为一门世界艺术语言,在东西方文化互视、互动中,展示着文明交流的多彩、互鉴的丰富性,举办本次展览的原因和目的就是推动交流、开张眼界、冲击思维、吐故纳新,促进山东美术生态多样化,服务观众审美需求多元化。
张望用“跨越”和“对话”两个关键词解读了本次展览的主题,他表示,跨越文化是中国新时代所需要的、所继续推进的一个国际交流和对外开放的姿态,本次展览已经跨越了边界。而跨文化的融合交流并不是互相抵消和排斥,是一个互相尊重的对话方式,两位艺术家在对话当中体现着自身文化的特色,并没有迷失自己、放弃本民族的东西。这样一个展览对于国际交流中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提供了参考和有意义的启示。
远宏代表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和白明主任,向展览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托比恩·卡瓦斯博和袁海龙的作品在山东美术馆联展,是齐鲁大地当代陶瓷文明构建的重要实践。托比恩·卡瓦斯博先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主席,对推动国际陶瓷艺术界的学习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致力于陶瓷艺术创作理念的变革与思考,是对陶瓷材料物质属性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袁海龙先生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多年来以陶瓷材料作为载体,呈现了中国水墨绘画语言与写意性的东方意境,体现了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艺术是超越国际与文化差异的语言。架起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这个展览的意义就在于此。
李超介绍了两位艺术家的艺术履历和创作风格,并回顾了展览策划筹办的初衷,他引用著名理论家贡布里奇的名言“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托比恩·卡瓦斯博先生早年一直在国际陶艺界奔走,在现代陶艺运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次前往中国陶瓷的主要的发源地景德镇参加活动,而袁海龙先生多年来一直勤耕于景德镇,活跃于当代艺术和陶瓷艺术的创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位艺术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对话拉开了序幕,于是诞生了这样一场联展。他们在创作中没有沟通,完全出自本身对艺术的感知和表达,因此这种对话显得更加可贵。
托比恩·卡瓦斯博描述了他故乡——挪威维纳比格德,一个只有250人的小村庄。他的创作讲述了他如何在自己的村庄、自己的文化中生活。此次展览是他于2023年春在景德镇国际陶溪川工作室作为客座艺术家逗留期间的日记。他表示,中国是所有陶瓷的祖国,自己一直想尝试景德镇的特殊瓷土——超白瓷,以及经典的青瓷和红铜牛血釉。他称这段时间为“僧侣般的专注”“流放式的宝贵生活”,接触到在家里无法接触到的人和事,接触到新材料,尝试其他的工具,打破自己固有的习俗和惯例。这些快速、狂野、漫不经心的尝试迫使自己从头开始重新调整、塑造自己,为作品注入更多力量。
袁海龙在最后的答谢致辞中深情地说,60年代,随父母移居山东济南,这块肥沃的土地养成自己;80年代中后期认识了夫人刘百丽,对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做到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90年代中后期认识了恩师黄永玉先生。“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艺术的创作和创新,托比恩先生来到济南,我们搞这个展览,体现了我们山东是个礼仪之邦,济南是个有情怀的城市,吸引很多艺术家经常来济南来搞文化的创作和艺术的探索。”
开幕式后题为“跨越文化边界的陶瓷艺术”的展览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美术馆举办。
抛开对陶瓷所有传统概念里的想象,作为一种纯粹艺术表达的媒介,陶瓷从上个世纪以来已从丰塔纳、高更、毕加索、米罗之手落到当代艺术家的手中,在格里森·佩里、杰夫·昆斯、朱迪·芝加哥等的创作中不断获得技术上的解脱。和所有传统主流艺术媒介不同的是,这一长期处于手工艺领域的陶瓷恰恰因其全世界共生性文化遗产的特质而具备不同文化对其自然而生的认同。
挪威著名艺术家托比恩·卡瓦斯博(Tobjørn Kvasbø)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主席和国际上最重要的陶艺家之一,曾经与现代陶艺运动的鼻祖皮特·沃克斯(Peter Voulkos)等大师们一起广泛的参与了在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韩国/中国等全球最重要的陶艺交流与展览。他所创立的挪威陶艺中心(Center For Ceramic Art of Norway)引领了北欧陶艺面貌,影响深远。此次与袁海龙的作品联展是他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力之丛’和‘附体’等系列个人作品展以来,作品首次登陆中国山东。托比恩的作品源自西方现代主义美术运动,跨度较大。早期作品受早期风靡全球的抽象表现风格影响,多为关注陶瓷本体和烧成工艺的抽象陶瓷雕塑和装置,后期则侧重于对陶瓷雕塑本体语言的研究。其雕塑作品采用泥条挤压成型,卷曲的堆积暗合了维京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时的倔强,团结与顽强;同时不断探索传统与当代、工艺美术与纯艺术、人与地域文化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多维度呈现。最近创作的利用不同产瓷区的工业现成品组装的系列装置作品从某种意义上应该被归纳于观念艺术的范畴。
袁海龙师承艺术大师黄永玉,曾经旅居德国10余载,早年作品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画面中常常充满不可遏制的情感和狂放的笔触却少有德国表现主义的阴郁与紧张。近年来长期扎根瓷都景德镇,力图在绘画与陶瓷材料的碰撞中寻得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艺术生命的表达,取得丰硕成果。袁海龙将黏土和釉料变为他笔下立体的画布,既结合当代艺术特质呈现耳目一新的陶瓷色彩肌理表达,又不拘一格地突破工艺局限保有写意的挥洒自如,画面时而有山河壮丽、黄河入海之势,时而似曼妙舞者轻盈优美,既有着夸张的表现又不乏诗意情怀。从艺术家今年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和成都蓝顶美术馆成功举办的个展上,我们惊喜的看到袁海龙不仅在陶瓷媒介上完成了从“技艺”“工艺”到“艺术”的范式转换,也将绘画语言变成了一种具有空间意义上的表达,从而建构了一个艺术家的独特案例。
两位艺术家联袂为齐鲁大地的观众呈现了一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间的关于瓷的跨年视觉盛宴。本次展览将持续之2024年1月7日。
作者/陈雅雯
摄像/陈旋
摄影/陈雅雯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