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黄宗贤 | 迈向高峰之旅——吴作人与中国艺术现代性建构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0-19 08:51:17
听新闻

为纪念吴作人先生诞辰115周年,由中央美术学院、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主办,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承办的《吴作人全集》出版首发式暨“吴作人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电教报告厅举行。“吴作人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由《吴作人全集》执行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主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独立研究者、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沈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曹庆晖等学者围绕吴作人艺术及《吴作人全集》的出版展开了学术研讨。

以下为黄宗贤教授在研讨会上的演讲:

黄宗贤 | 迈向高峰之旅——吴作人与中国艺术现代性建构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迈向高峰之旅——吴作人与中国艺术现代性建构》

【讲座梗概】

百年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吴作人无疑是一座高峰。

洋洋大观的《吴作人全集》在吴作人基金会的大力推动下,在吴宁女士和朱青生先生身体力行的建构和编撰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付出,终于正式发布了。无疑,这是一项可以载入学术史的艺术研究、艺术出版工程,这是对吴作人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吴作人研究和整个中国现代美术研究里程碑式的成果。

“全集”依据“三证俱全”的编撰方针,以历时性与共时性交叉的双重维度,聚合“年表、作品、文献、图像”等内容,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丰满的、全面的吴作人的历史面貌和艺术世界。“全集”的出版对于推动、深化吴作人研究和整个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艺术史从来都是艺术家本人书写的,但是,文本的艺术史需要后来的研究者去梳理、建构。吴作人的艺术人生是一部鲜活丰满的艺术史,这部艺术史属于个人,更属于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如果说吴作人自己以数十年的身体力行的方式,书写了一部鲜活生动的艺术史的话,那么,“全集”的出版,意味着研究者构建了关于吴作人的学术的艺术史,为书写全面系统的中国现代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内容的支撑。也为未来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档案。

作为一名吴作人先生的仰望者和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者,也作为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中国抗战艺术史》(多卷本)的首席专家,向全集的出版表示祝贺!向《吴作人全集》的全体编撰专家和工作人员表示由衷的敬意!

关于吴作人的研究,关于吴作人与中国现代艺术关系的研究,已经有非常丰厚的研究成果,在此,不必做吴作人学术研究史的梳理、描述与评价。借此,对吴作人推动中国艺术的现代转换,为建构中国艺术的现代性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谈几点看法:

一、互鉴之旅中延绵的文化使命

二十世纪以来,中西艺术碰撞、交流与融合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与变革起示范、刺激、传输和强化的作用。很多艺术家都有实现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和外来艺术本土化的激情。吴作人是中国第二代海外西行的代表性的艺术家。他在西方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天才般的禀赋。他对西方绘画媒介语言、表达方式的领悟与掌握,表现出了特有的敏锐性和精致性。更重要的是吴作人及其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他们到西方不仅仅是学技巧学语言,他们是怀着救亡图存的文化理想和抱负到海外学习的,学成归来全身心投入艺术教育。身体力行地践行蔡元培提出的“美育代宗教”或艺术救国,用艺术来塑造现代国民人格的这种精神观念,他们是最好的实践者。

吴作人先生无论是在中央大学,后来的北平艺专,还是中央美术学院,无论是他作为一名教授还是院长,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第一身份应该是艺术教育家。他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体系最重要的见证者。从中央大学到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文脉清晰,教学体系完善,艺为人生的精神不断连绵,人才辈出,都与吴作人的辛勤耕耘,探索性的建构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无关系。我们完全可以说,吴作人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文脉最重要的传承者之一,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体系最重要的建构者之一,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变革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

二、艺术探索中浓郁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艺术史最醇厚也是最鲜亮的底色。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现代艺术如同中国的现代艺术那样,与现实、与时代、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的如此紧密,以至于中国现代以来社会变革的风潮历史、奔涌的涛声,总是回荡在艺术的河谷里,形成了中国现代艺术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格。

吴作人一生的追求,他的艺术兴趣以及他人生的跌宕起伏,总是与国运和国脉同频共振。把他置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的整体格局和时代的大潮来看,他是民族“衣冠西渡”的亲历者。抗战全面爆发,他和中央大学的师生们率先从南京一路西行,迁徙到大后方四川、重庆。在这里延续艺术教育的香火,战争的硝烟并没有消减掉中国艺术教育的生命力。他是最早走上烽火前线的艺术家。刚刚在重庆安稳下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比如陈晓南、沙季同、孙宗慰,就奔赴了枪林弹雨的徐州战场,用画笔记录了日军的侵略暴行,表现了抗日军民英勇奋战的精神,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搜索》等与抗战相关的作品,留下了很好的素材,他是民族救亡视觉证词的提供者。今天我们面对他的《重庆大轰炸》《不可毁灭的生命》等这些作品,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面前不屈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意志。

他是新写实主义油画的最重要的建构者。正是在抗战时期,吴作人和他们这代人,让“写实主义”在中国有了中国的面貌,有了中国特色,改变了学院写实主义的内涵。他们被称为“新写实主义”,因为他们的艺术,语言是非常写实、内容具有现实性、情感倾近大众性。因而在这个时期作品里面,吴作人是不断地表现底层的劳动者、普通的士兵等,展现出了以往中国艺术没有的景观。抗战改变了吴作人的人生轨迹,也重塑了他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在新中国的每一个阶段,吴作人的艺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力求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的转换,给我们留下了《齐白石》《黄河三门峡》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社会变革的视觉证词,也是探索具有民族气派、时代风貌的中国现代艺术形态的表征。

三、本土现代性建构的重大转向

“本土西行”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并且连绵不断的现象,对中国艺术现代性的建构同“海外西行”一样重要,是对“海外西行”或者说“西学东渐”的一种充满特殊意味的回应。“本土西行”促进和加快了中国艺术现代性和现代艺术本土化的转换。

吴作人是“本土西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1943年,他在朋友的劝导之下,离开重庆,开始了非常壮观的西行运动。两次加起来一年多,他走向了边区,走向了边疆,走向了民族地区,到川西高原、甘肃、青海藏区写生。用色彩,用素描画了大量西部民族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的作品。可以说他的这一创作引起了整个艺术界的轰动。吴作人在经历数次康藏及西北边疆旅行写生后,其艺术思想和绘画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1945年,他根据大量写生画稿加工整理出一百多幅油画、水彩,速写作品,先后在成都、重庆举办两次个人画展,受到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不仅向观众展示了西部边区瑰丽壮美的自然景色和各族人民豪迈而又倚丽多姿的生活,而且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明快清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画风在其笔下己经形成。

1945年12月吴作人画展在重庆举行,徐悲鸿、陶行知、郑君里、马思聪、费曼尔、苏里文、白征明等都纷纷撰文,高度赞扬吴作人在探索民族的现实主义美术中所作的努力和贡献。这些评论文章分别发表于《中央日报》《新华日报》《新蜀报》《新民报》等报刊上。郑君里认为吴作人“开始用浓郁的中国笔色来描绘中国的山川人物,这中间可以望见中国绘画民族气派的远景。”

徐悲鸿认为吴作人“三十二年春,乃走西北,朝敦煌,赴青海,及康藏腹地。摹写中国高原居民生活,作品既富,而作风亦变,光彩焕发,益游行自在,所谓中国文艺复兴者,将于是乎征之夫。”吴作人及其一代人的“本土西行”运动,使得中国美术力量实现了空间挪移,不仅保存了重要的文化力量,而且改变了中国美术文化的空间格局和艺术生态。促进了精英艺术与民间艺术,东部艺术与西部艺术,现代艺术与民族艺术相互的融合,为未来中国艺术的发展建构了一种良好的文化艺术生态。

吴作人的边区写生,对于重构中国现代艺术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西部民族进入了艺术史。其西部民族风景、人物、风俗题材写生和创作,使少数民族的形象有了更真实的正面呈现,改变了中国传统绘画中鬼魅式的“夷、狄、蛮”形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难得的视觉转换和民族认同增强的形象体现。并且在这些作品中,少数民族人物不再是画面的配角或者附属形象,他们就是主体,他们的形象、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成为画幅最重要的视觉要素。无疑,这些作品隐含着创作主体——“自我”对“他者”的认同和在认同感基础上“他者”的文化想象与审美趣味。

正是在特定时空中的本土西行,也使吴作人后来的水墨艺术的西部题材、西部叙事,特别是“骆驼”系列的创作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最后,再次强调《吴作人全集出版》的意义与价值,归结起来有三点:

第一,“三证俱全”的编撰方针,增强了全局性、可信性、学术含量。为吴作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为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个范式。

第二,通过个案文献的系统的收集整理,有利于以点带面推进中国现代艺术史的研究。

第三,通过二十世纪代表性艺术家历时性、全方位的审视、研究,有利于让读者、研究者去领悟中国现代艺术独特的精神面向和价值追求。


黄宗贤教授的演讲内容阐释了吴作人与中国艺术现代转换与现代性构建的关系。《吴作人全集》以编年的方式将吴作人的艺术历程与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线索并行呈现。

(来源: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艺术家简介

黄宗贤 | 迈向高峰之旅——吴作人与中国艺术现代性建构

黄宗贤,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二级)、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美术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博士生研究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委员,高校美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主任,特聘巴渝讲席教授。首届国家教材奖、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者。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