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0-10 13:17:10
听新闻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本次讲座是吴静早就安排好了的,由于最近一个阶段特别忙,所以在时间上总是一推再推,很不好意思!这几天趁难得的放假休息,总算完成了她所布置的“作业”。

对于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虽然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通过一些报刊书籍和资料曾经有所了解,但他对于我真正形成学术上的巨大影响还是在90年代后期。而这又和我主编《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6卷)有关。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中国当代艺术图鉴:1978-1999》六卷

1998年,我回武汉过春节时在武昌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书,名为《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1],看后深受启发,因为书中介绍了著名艺术史家詹森的写作方法,那就是在正式展开撰写艺术史的工作之前,先要列出一个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目录,为此,他特地挑选了一千多幅优秀艺术品,进而汇集成了《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一书。[2]

[1][2]见《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他的工作足以证明:具有杰出艺术价值的作品乃是书写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环节与重要材料,而做好重要艺术作品的排序工作,则十分有利于艺术史家从中探寻重要的艺术问题与书写的框架。显然,这与传统撰写艺术史先行文再行配图的做法并不相同。接下来,在借鉴詹森的方法的前提下,我也开始了收集1979年-1999年期间所出现的各类中国当代艺术优秀作品的工作,以为我今后将要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因当时深受传统艺术史书写方法的影响,故我仍然采用了按画种分类的方法,如分为油画、雕塑、水墨等册。我记得,使我特别犯难的是,不知如何处理新出现的一些“另类”作品,如装置、影像、行为等。后来,通过借鉴一些西方理论家的做法,便将相关作品放在了“观念”分册之中。

也正是在编辑此一图册的过程中,我进一步阅读了有关博伊斯的材料,这就使我对他本人以及“观念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以装置艺术的发展来说,尽管杜尚于1917 年便将一个现成品——小便器放到了画廊作为“艺术品”加以展示,并使他的现成品概念和观念性内涵,成为装置艺术最为重要的脉源。但资料足以表明,直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博伊斯推出社会性介入理论与一些优秀作品,装置艺术才终于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不容低估。事实上,他的这一理论也使行为艺术同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按我的理解,博伊斯提出的“社会雕塑”观念是他学术思想中的核心。不过,与一般人过于专业化的理解并不相同,在他的心目中,“雕塑”的概念不仅已经被扩大,而且所谓“艺术”的内涵与功能也随之扩大了,即绝不能止于用作品为人类提供纯粹美的感官享受,还必须承担起宗教和道义方面的重任,进而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教育、交流和传播功能的媒介。所以他曾经强调,“我是一个传播者。”[3]在很大程度上,博伊斯一生要努力完成的“社会雕塑”作品,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实验。其目的是要将社会与人们的心灵雕塑得更加健康、更能体现出正义的价值感。

[3]转引自伊莉娜.麦凯勒瑟斯:《我是一个传播者》,载于《世界美术》,2006年第四期。

如果联系他的一系列作品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基于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利用自己的作品向每个观众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念,即要“改造我们生活的世界”必须人人参与,因为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任何人也不能袖手旁观!比如,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在著名作品《7000棵橡树》中,他就对人们的现实生存环境提出了非常有效的改造性方案,其影响深远,从而在艺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痕迹;而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在法西斯德国于二战投降之后,他则通过一系列作品对历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反思。十分难得的是,其中还有对当下的认知或对未来的展望。

也许,在功利滔滔的消费社会,有些势利自私之人会将他对“理想化社会”的追求划在“乌托邦”的范畴之内,并把他所做的相关作品看作是一个心理医生对社会问题开出的无法实现的药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理想”或追求,至今依然有着巨大的存在价值或文化价值。这也正是其深深影响他的学生基弗尔和世界各地优秀艺术家的原因。坦率的说,博依斯的相关思想,特别是他关于社会性介入的理论对我后来编书、写作与策展都影响至深。

首先谈一下我在编辑书籍方面的情况

上面已经讲过,为了为未来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我于2001年8月在湖北教育出版社主编出版了《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一书,分为油画、雕塑、水墨、版画、水彩、观念艺术六分册。后于 2006年10月在湖南美术出版社主编出版了《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1999——2005》;再后来于 2009年12月在河北美术出版社主编出版了《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以上面的图书为基础,我继而用八年时间主编了《中国当代艺术全集》(六卷) 由湖北美术出版社于2020年12月出版 (另外,2004年8月在湖北美术出版社主编了《新中国美术经典:1949——1989》(有50、60、70、80年代四分册);2011年10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主编了《中华美术百年1901-2011》)。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与《聚变: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5-2009》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以上面的图书为基础,我用八年时间主编了《中国当代艺术全集》(六卷) 由湖北美术出版社于2020年12月出版 。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在此期间,我还主编了《新中国美术60年》《新中国美术经典》与《中华美术百年》

从2011年开始,我开始编辑《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集1978~2008》三集,到合馆工作以后,又带合馆工作人员参与了相关工作,并于2019年编辑成册。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在此过程中,我一直注重挑选一些有关社会性介入的优秀作品,实际上,这也为我后来的写作做好了必要准备。在我看来: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无以数计,无论一个学者多么希望客观地呈现历史,他也没有办法在他的书中全面地介绍所有作品。因此,任何人在主编相关图书的时候,必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或学术标准去选择作品。故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才会说“有多少艺术史家就有多少种艺术史”。[4]

•[4]见《艺术与历史》108页(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

此外,我认为,既然艺术史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凡是能通过社会性介入,并敏感提出前瞻性学术问题,同时又能很好解决相关学术问题的优秀作品,不仅会对艺术史的发展方向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具有艺术文化的一般潮流中的代表性。也就是说,书中所挑选的作品不仅要提出具有中国性与当下性的的问题,而且,要以具有中国特点的图像以及手法表现加以表现才行!

其次谈一下我在写作方面的情况

前面说过,在编辑了几本中国当代艺术图鉴的基础上,我于2004年开始了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提纲工作,起先,我只是想为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做好必要的准备,以更加有利于资料的收集,但在时为河北美术出版社编辑的冀少锋的多次鼓动下,我逐渐将它发展成了一本书,名为《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该书由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当年9月就在北京三联书店上了排行榜;此外也在北京798的罗伯特书店与北大“风入松”书店上了排行榜。2011年8月,经修改补充,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以书名《中国先锋艺术:1978-2008》出版;(台湾版权)2013年3月经再次修改补充,又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以书名《中国当代艺术30年:1978-2008》出版;(大陆版权)2014年7月,经河北社编辑徐秋红提议,我在以上几本书的基础上改编并出版了大学教材,书名为《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此教材后有8次印刷);后经河北社编辑李彤提议,我又将其加写到了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18》2021年6月出版。2023年8月第二次印刷出版。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再往后,我又在普及版的基础上撰写了专业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如《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2023年4月由上海书画社出版。(注:《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2013年11月由上海书画社出版。英文版《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2020年6月在美国发行,由美国斯帕格出版公司出版(SCPG Publishing Corporation)

《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2023年4月由上海书画社出版。(注:《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2013年11月由上海书画社出版。英文版《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2020年6月在美国发行,由美国斯帕格出版公司出版(SCPG Publishing Corporation)(封面设计——历史如镜)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在此说明一下,在写作中,我所挑选的作品仍然如我编辑以上书籍一样,是非常强调社会性介入的特点。具体的办法为:我总是在此基础上努力寻找导致艺术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主导性问题后,再去寻找与此相关的重要艺术家、作品与事件。至于那些继续在解决传统艺术问题或不强调社会性介入的艺术家,我是基本不予以过多关注的,顶多也只是作为背景加以介绍。其实,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我撰写的一些个案研究与我所出版的文集中。而这也意味着,我所探寻的重要艺术问题,并不是从艺术史内在逻辑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在艺术与当下社会文化,还有历史文化的动态关系中研究出来的。

需要补充的是,我在以上诸本中国当代历史书中涉及90年代的写作时,其标题均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1990~1999》。而且,2005年我与孙振华主持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时,便以“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为主题,就中国当代艺术与社会学以及当下社会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并出版了文集。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鲁虹在一些报刊上发表的文章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再次谈一下我在策划展览方面的情况

由于我先后在湖北美协、深圳美术馆、武汉合美术馆工作,而且,在此期间,我还分别参与了对《湖北美术通讯》《美术理论文稿》《美术思潮》《美术文献》《画廊》《深圳美术馆》馆刊、《合美术馆》年鉴等的编辑工作,所以,我不仅形成了对于当下创作现状十分关注的职业习惯,也有着与纯粹书斋型学者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具体地说,我一方面会做一些涉及艺术批评与策划艺术展览,以及艺术活动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也一直在做撰写艺术史方面的工作。不过,它们时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甚至起到了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博依斯的社会性介入理论始终对我影响至深。

我大学时是学水墨的,曾有几幅作品参加过全国美展,也因为如此,我对新水墨创作以及相关问题一直很关注。不仅收录了较多文献资料,也出版过二本相关书籍(《现代水墨20年》,2002年,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水墨1978~1999》,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或相当多的文章。就我而言,非常希望能尽一己之力,促进传统水墨在当代情境下的转换,此外,也很希望促使那些即便不做当代水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也能从传统水墨艺术中汲取营养,以保持与传统文脉的内在联系。应该说,这也正是我坚持策划系列中国当代水墨展的原因。

在我看来,如何利用时代的新变或我们深厚的文化传统,进而为当代水墨寻找到更新的创作途径乃是当代水墨艺术家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水墨和油画、版画并不一样,即它不单是一个画种,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参与国际对话非常有效的资源,应该很好加以利用才是!而且,只要当代水墨艺术家们很好解决了当代性的问题,新的水墨艺术就有可能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引起国际当代艺术界与收藏界的关注热情。好在此背景之下,出现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与作品,这是可喜可贺的!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鲁虹策划的部分当代水墨展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1998年,时任广东美术馆副馆长的王璜生到深圳美术馆来参观学习,他一方面对1994年出版的《深圳美术馆》馆刊很感兴趣——因为里面有一批学者谈了有关美术馆建设的问题,他过后多次对我说,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另一方面还邀请我去广东美术馆策划一个反映中国画创作现状的展览。我当时受湖南美术出版社邹建平先生之约,正在着手撰写《现代水墨二十年》一书。我告诉王璜生,我对策划一个与全国美展相类似的所谓中国画展不是很感兴趣,我很想策划一个反映与社会介入相关的现代水墨展。我还对他说,现在问题是,在新水墨方面,虽然关于抽象水墨与表现水墨的展览出现了不少,但还有一种更新的创作现象却被大家忽视了。

他问我是什么创作现象,我强调指出,抽象水墨也好,表现水墨也好,都是从风格形式入手的,这其实仍然是一种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如果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出发,我更看好那些以水墨方式表现当下人生存状态的新作品。王璜生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馆长,他马上表示这一想法很好,并建议由广东美术馆与深圳美术馆一同来做。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时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的林杭生与时任深圳美术馆长的裴建华的同意。随后,“进入都市——当代水墨实验展”就进入了筹备阶段。由于参展的艺术家,如田黎明、刘庆和、李孝萱、黄一翰、邵戈、刘进安、王彦萍、纪京宁、郑强等人的大力支持,所以进展十分顺利。展览于1998年10月先行在广东美术馆展出,随后又移师到了深圳美术馆继续展出。在广东美术馆开幕的当天,还举行了一场学术研讨会,反映相当强烈。

闭幕后,每位艺术家捐赠了一幅作品,并且由两馆领导以抽签的方式决定了具体作品的归属。而同名画册则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我与王璜生都撰写了相关文章。我的文章名为《都市化进程与水墨画变革》。[5]所谓“都市水墨”的说法就由此而起。我在文章中强调说:倘若大家都只是沉醉于重复传统或西方的艺术样式,就不可能很好应答来自现实的挑战,弄得不好,还会使水墨画演变为一种装饰品、工艺品。改变这一态势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关注当下,并当对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给予必要的重视。我的学术理由为:社会的转型要求艺术家重新审视艺术作品的切入点和关注点。而新的切入点与关注点又必然扭转甚至开创水墨画表现的面貌格局。事实上,城市化这一社会进程,对于水墨画来说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艺术符号生成和扩展的过程。只要我们努力把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带入水墨画创作中去,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当代人的心理状态与生存状态,我们就很有可能在感受生活的变异及信息时,寻觅到一些切中现实的艺术符号和图像。

后来举办的“深圳水墨双年展”也提出过“都市水墨”的概念,但两者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相比较,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关注当下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后者却是以水墨的方式去画当下城市里出现的高楼大厦,并以此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曾经有一位批评家因为搞混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竟在一个杂志上撰文说我的所谓“都市水墨”不过是“改革开放现实主义”云云,这其实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说法,实在有点滑稽!其实,我在深圳美术馆还策划了系列“中国当代油画展”,后来又在武汉合美术馆策划了系列“优秀中国当代艺术家研究展”,限于文字,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观众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通过网络和报刊杂志去查找。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2015年到合馆工作,做了当代艺术家的系列研究展(含 作品、文献、手稿、图片等等)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总而言之,一生都不让理想消亡,一生都行色匆匆,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的博伊斯对我影响至深,否则我的艺术之路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伟大的博伊斯永在!

•[5] 此文后来还发表在了《江苏画刊》1999年9期上。

谢谢大家!

鲁虹策划的系列研讨会与论坛

•在发达国家的美术馆设立常设的学术论坛是一个惯例,这对促进美术馆的业务开展与扩大美术馆的知名度都有好处。

•深圳美术馆从 2003年起就设立了常设性的学术论坛:

•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共生和互动”,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当代艺术20年来的历程;

•2005年第二届论坛以“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为主题,就中国当代艺术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2007年,第三届馆论坛从“媒介、图像、市场”这几个关键词深入当代艺术创作、批评的内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考察。

•2010年初的第四届论坛以“当代艺术与艺术史写作”为主题,针对已经发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探讨。

•2001年,第五届论坛以“中国当代艺术与社会主义经验”为题,探讨了中国当代与社会主义经验的关系问题。

•2012年,第六届论坛以“数码时代的艺术批评”为题,探讨了数码时代的艺术创作与批评的关系问题。

•这六届论坛均出版文集,既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也成为了深圳美术馆的一个学术品牌。眼下,我与孙振华正在策划第六届论坛的主题。

•"国画改革二十年理论研讨会"1998年(深圳美术馆)

•"公共艺术在中国理论研讨会" 2004年(深圳美协)

•主持“第一届上海艺术博物馆论坛”(任学术主持,上海当代艺术馆,2012年10月)

•主持“第一届湖北美术馆论坛”(任学术主持,湖北美术馆,2014年10月)

•多次出席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

鲁虹主编的系列当代艺术书籍或画册

•2007年主编《吴冠中全集》第八卷   (湖南美术出版社 )

•2009年主编《新中国美术60年》(上、下集,河北美术出版社 )

•2010年作为执行主编《周韶华全集》(共八卷,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0年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全集》绘画编·油画第一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1年主编《中华美术百年:1911--2011》(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0年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全集》六卷(湖北出版社)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2019年11月1日在广州美院美术馆举办个人艺术档案展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2021年4月24日在宋庄美术馆举办的“半路出家-鲁虹艺术档案展:1978-2020”在广州美院美术馆相关展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内容,即除介绍了我在上大学与在湖北美协工作期间的内容外,主要从批评写作、图书编辑或策展三个方面做了清理。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半路出家-鲁虹艺术档案展:1978-2020”于2021年10月12日在武汉美术馆举办,展出方式与内容有所调整。(2023年10月15日在四川美院美术馆举办“‘策划’人生-鲁虹艺术档案展:1978-2023”)

•附:鲁虹美术作品参展:

•中国画《在知识的海洋里》1982年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中国画《我们这栋楼》1984年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获湖北省铜奖)

•中国画《知音》1985年参加了“国际和平年青年美展”

•中国画《凉山印象》1989年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

•中国画《巍巍武当》1989年参加了 “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全国科普美展”

•还有一些作品参加了省市美展,并获奖。

(文/鲁虹)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观展现场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来源:芷美空间

艺术家简介

鲁虹丨《我与约瑟夫·博伊斯》

鲁虹,1954年1月生,祖籍江西。198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美术作品参展:

  中国画《在知识的海洋里》1982年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中国画《我们这栋楼》1984年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

  中国画《知音》1985年参加了“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

  中国画《凉山印象》1989年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

  中国画《巍巍武当》1989年参加了“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全国科普美展”

  个人出版的学术专著:

  《现代水墨二十年:1979~1999》2002年

  《中国当代水墨:1978~1999》2017年

  《异化的肉身——中国行为艺术》(与孙振华合作)2004年

  《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2006年

  《蜕变——鲁虹艺术批评文集》2008年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2013年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大学教材,共印八次2014年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18》大学教材,2021年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英文版,由美国斯帕格出版公司出版(SCPG Publishing Corporation),

  《文革与后文革美术1966~1978》2014年

  《半路出家》——鲁虹艺术理论文集2019年

  有约五百多万字的文章发表于各丛书及专业刊物上。

  曾参与《美术思潮》《美术文献》《画廊》等美术刊物的编辑工作。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