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需求导向与系统创新”为题,结合广州美术学院的新文科建设实践,主要从新文科建设的双驱动力、新文科建设的融合之路以及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探索等三个方面,探讨新的时代语境下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与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
一、话语构建与社会需求是
新文科建设的双驱动力
《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已经两年有余。《宣言》发布以来,各方面新情况新变化呈现出加速演进的态势,特别是新一轮科技浪潮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对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艺科融合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些新变化构成了我们今天讨论新文科建设的新语境。面向快速变化的未来,高等文科教育如何应对时代之问,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高等文科教育的共同挑战。
新语境呼唤新的话语体系和新的行动策略。新文科建设需要同时回应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尤其是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语境下,新文科担负着重塑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的使命,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亟待提升;另一方面,从现状来看,高等文科教育占据了全国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规模的半壁江山,但其尚不能适应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科改革势在必行。话语构建与社会需求成为了当前新文科建设的两大推动力。
新文科建设是艺术学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对艺术学学科门类来说,2022年新版学科目录调整最直观地体现了新文科双重驱动的特点,既体现了理论体系和话语构建的需求,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新版目录中,一是加强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专业的支撑。根据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点,新版目录重点对艺术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在原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基础上,设置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包含艺术学理论及相关专门艺术的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另设置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二是增设了“交叉学科”门类,将原属艺术学门类的设计学(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纳入该门类。作为新文科八个学科门类之一,艺术学学科面临着迫切的系统更新的挑战。
二、融合发展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整合,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和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这里的融合发展应包括如下三方面。
首先,新文科建设需要新文科内部各学科门类之间的融合。文史哲、经管法、艺术学与教育学等八个学科门类,面对今天的社会需求,任何单一的专业供给都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多学科多专业协同攻关的特点。以广美为例,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人才培养口径已经大大拓宽,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培养艺术家或专业工作者;师资结构也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不再只是美术家或设计师,还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的教师资源。
其次,新文科建设要促进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之间的融合。对艺术学门类而言,这一融合趋势格外明显。当前很多社会问题、产业问题只有通过协同创新才能予以解决,因此需要有更大跨度的融合。这一点也突出体现在了“广美”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之中。我们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生源呈现出多学科来源的特点,来自工科、医学、农学等等各种不同学科背景,这部分生源的艺术作品与设计实践,自然地与其先修的学科专业领域发生密切关联,或者有些直接就是为了解决原学科领域的问题。比如今年学校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一位毕业生(本科是农学)的作品,就是用树木、生态等元素来完成毕业创作;还有做交互设计的学生(本科学医)去改进医疗交互体验。另一方面,艺术背景的学生也有着强烈的向工科、医学、农学领域拓展的需求,比如今年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就选取现代农业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方向和课题。
再次,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艺术学融合发展,需要艺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新文科不只是纯粹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与协同,它需要直面新一轮科技变革、产业变革浪潮,面向实践,推动艺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对于广州美术学院这样的艺术院校来说,艺科融合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未来趋势,深入推进艺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成为了“广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里,以“广美”的两个典型案例来说明当下艺术院校的融合发展。
第一个案例是“广州美术学院达芬奇创新学院”,关涉产教融合、艺科融合。在中国美术设计教育领域,广州美术学院构建了中国艺术院校最早的产学研教学创新模式,这一教学特色一直在迭代发展。2022年,学校联合李泽湘教授和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率先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创建了以培养“硬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广州美术学院达芬奇创新学院”。达芬奇创新学院是探索“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艺术类院校双创人才培育模式的迭代发展、全力打造从“设计人才培养”到“项目孵化”再到“创新创业”的全模式改革的“试验田”。学校构建了“设计+工程+科学+商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科学思维,在深刻理解人文、商业和伦理的基础上推动产品方案市场化,通过实施跨学科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人才支撑。
第二个案例是广州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建设,着意于传统美术领域的艺科融合。随着国内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艺术品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专业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成为短缺瓶颈,因为这是一个专业性与复合性非常强的专业领域,涉及艺术品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鉴定和研究等多方面工作,需要包括化学、材料学、建筑学、历史学、法学、美术学在内的多学科的支撑与协作。“广美”预见性地抓住了这个发展机遇,紧跟国家关于文物科技创新的政策指引,坚持艺科融合,全面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引进了有专业背景的、国际化的教师团队进行高起点建设,打造艺术品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心,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不仅为国家博物馆等一些重要文博机构培养输送了急需人才,还为各大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提供了专业的服务。
“广美”的这两个案例,应该说比较典型地说明了当前新文科建设的融合特征。面向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建设的新阶段,产业升级的前端需求倒逼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传统的美术学院不止需要美术家、设计家,还需要包括应用型科学家、市场与策划专家、管理专家,以及其他多学科的专家。
三、创新新文科建设实践形式
——广州美术学院“湾区艺术创新系统”
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坚持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技、艺术与产业融合,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直是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学理念与特色。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推动广州美术学院开启新思路、开辟新领域、开发新赛道。“广美”坚持以“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来谋划未来发展,基于社会创新体系建设提出构建“湾区艺术创新系统”,期望通过“打散重造”各项发展要素,探索“小核心+大网络”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形成流动的资源、松散的连结与高效的聚合。
“湾区艺术创新系统”的构建,旨在突破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组织与资源系统、内部治理架构条块分割的局限,从问题与需求而不是学科出发,组建社会技术创新、艺术科技产业、艺术城乡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生活、视觉文化传播等六大动态创新集群,每个集群融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职能于一体。集群在资源共享、人才互动的条件下,探索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高度同频、深度对接的创新发展路径,打造湾区艺术与科学、设计与产业、教育与社会面向未来、共享共生、互惠互利的创新系统。
“湾区艺术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外而言属于社会创新大系统的重要环节;对内而言,六个创新集群分别聚焦观念、产业、空间、传统、生活与传播,每个创新集群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动态融汇,因集群间的张力而形成了系统发展的活力。构建“湾区艺术创新系统”既是区域的、在地的行动指南,也是“广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再次指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殷切希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高地,“广美”希望通过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破解艺术与设计人才培养的困境,充分释放先行先试的办学活力,全面提升艺术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艺术赋能湾区创新发展。
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个要素的协同合力,需要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我们期待,大家一起携手,以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姿态,共塑新时期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与教学体系。
(文/范勃,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2期,第2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