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潘鲁生: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8-01 09:41:04
听新闻

者按:此文为作者在“刘敦愿百年诞辰纪念暨考古学术研讨会”发表的文章,今年为刘敦愿先生诞辰105周年转发此文纪念。

刘敦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美术理论家、考古学家,在美术考古领域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以关于古代文明以及艺术学的丰厚积累和精深造诣,发挥美术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和图像学等学科的交叉优势,为中国美术考古学、中国艺术史学的建立,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潘鲁生: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刘敦愿先生

  刘敦愿先生于1947年应聘于山东大学,1972年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创建考古专业,是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奠基者,其关于美术考古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也使山东大学成为美术考古领域的学术高地。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山东大学具有我国艺术学科建设的基础,早期的戏剧学、音乐学、美术学和美术考古学丰富了文史哲学科,使大文科构建中更具有山大特色;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山大艺术系戏剧学科重组的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和美术学科组建的华东艺专,后来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大学的艺术学科传统影响着二十世纪至今中国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科建设。纪念刘敦愿先生的百年诞辰,也是回顾和认识中国艺术学科建设与大学精神传承的一个契机。

潘鲁生: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2018年6月,“刘敦愿百年诞辰纪念暨考古学术研讨会”现场

  一、艺术学养与审美视野

  在《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自序中,刘敦愿先生曾言,自小喜爱绘画,幻想将来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于1939年考进国立艺专西画组,不仅对西方美术史有浓厚兴趣,更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史方面形成了专攻和积累,期间,从古代艺术的角度接触到考古学知识,认识到欧洲关于古代艺术的研究奠定了现代考古学的基础,古代艺术品具有艺术和史料的双重价值,确立了考古学研究的艺术审美视野。

潘鲁生: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刘敦愿先生就读国立艺专的学生证

  与其他出身文史的考古学家有所不同,刘敦愿先生的美术基础和造诣使他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门类有独到认识,一改传统金石学重文图的倾向,他重视考古发现的型制与图像特征,注重文化传承中的视觉经验规律,从人类文明的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型制与图像中发现造物的普遍规律与审美特征,对中国古代器物对形象和纹饰的处理方式、母题含义、艺术价值以及与时代的关系做出深入研究。刘敦愿先生以考古发现为主的造型艺术探索涉及中国史前陶器艺术、古代雕刻艺术、古代青铜器艺术、青铜器纹样母题和绘画样式、汉代画像石绘画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关于古代文化的造物形制、装饰艺术、图像语言、工艺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绘画观念等深入独到的研究,涉及美术考古领域关于中国古代器物造型谱系、图案纹样谱系以及由造型形态特征认识中国美术史的一系列重要命题,由此从艺术审美视角建立了美术考古的方法论,也是对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

潘鲁生: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刘敦愿先生的美术考古手稿

  事实上,古代艺术品类、美术造型遗迹不仅是物质生产的产物,也是精神生产的产物,刘敦愿先生注重把握其造型艺术特征,深化了考古遗存的艺术学研究,避免“将美术品作为游离意识形态的实物标本”,而是全面复原古代社会文化;通过对早期象形文字和青铜纹饰的联系研究,进一步推考当时绘画艺术面貌等研究,对于中国美术史学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古代文明遗存,把握造型艺术,阐释图像含义,不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考古学研究领域,也深化了艺术学和美术史的研究,是中华文明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推进。

潘鲁生: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刘敦愿先生的美术考古手稿

  二、学科融通与学术创新

  刘敦愿先生主张基于造物和审美的主体是人,强调创造者和接受者的审美感受,在造物者造型和审美的视野下定义,富有人文精神,他还原艺术发生的本元以探寻美的规律,构建学科体系。

  刘敦愿先生在美术考古研究中建立了学科交叉融通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体系,谈及学术理路曾言“实际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互相渗透,关系往往相当密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尚且如此,古代艺术研究之与古代史、考古学的关系就更不待言”。一方面,以严谨的考古学方法为基础,不仅重视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获得的实物材料,尊重考古获得的物证和相关资料,力求客观地复原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 为美术史研究提供了可信的美术实物依据;并在生活用品的艺术性其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之外,更深入地研究其艺术价值及形态变化与时代的联系,主张“社会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必须把古代艺术品同产生它们的特定的社会土壤与历史条件密切地结合起来”,“为古代艺术的研究提供客观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学科融通,将文献与图像相结合,把古代宗教和神话的文献记载与古代绘画和器物纹饰结合起来综合进行研究,融会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和图像学等多学科视野和成果,形成了交叉学科的研究创新。如今,人文科学研究趋于整体化,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更加频繁,也印证了刘敦愿先生当年对于美术考古研究的当代引领意义。

  三、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教育

  刘敦愿先生一直关心和支持美术史学教育与研究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著。记得1981年,我曾随张道一先生拜访刘敦愿先生,听两位先生探讨造型艺术与美术考古、史前彩陶图案纹样与生活方式等话题,从美术学的角度解读人类文明的发生。1988年我借调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美术史》编辑部工作,在总主编王朝闻先生统筹下做资料工作,曾随副总主编、《中国美术史(原始美术卷)》主编邓福星先生拜访刘敦愿先生,求教关于新石器时期陶器和石器的审美特征等问题。邓先生送给刘先生一本《艺术前的艺术》,两位先生探讨彩陶图案的发生,谈起有关“圆”的起源问题,刘敦愿先生提出“圆”由编织而来,邓福星先生认为很有道理,刘敦愿先生说“我们以后可以就美术史与美术考古学进行合作,我研究造型起源问题,你们研究美学思想”,邓福星先生欣然接受,之后多有书信来往。刘敦愿先生对《中国美术史(原始美术卷)》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特别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器型和纹饰研究领域提出了建议。刘先生还在工作百忙中帮助《中国美术史》审读有关章节和学术观点,给予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潘鲁生: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2018年6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与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共同为刘敦愿先生塑像揭幕

潘鲁生: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2018年6月,刘敦愿百年诞辰纪念特展现场

  我与刘敦愿先生的幼子刘陶是工艺美院同事,毕业留校工作后常有机会拜访先生并请教有关学术问题。记得1984年10月,曾专程拜访先生,约请先生为《山东工艺美院报》撰稿。1988年元月,我与弟弟随刘陶拜访先生,请教关于我家乡曹县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关问题。九十年代初,我就拙著多次请先生指导。刘敦愿先生从事山东地区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曾调查日照两城镇、五莲丹土,青岛霸王台、古城顶,即墨北阁,临沂土城、毛官庄、重沟、护台等,滕州岗上、官庄和后崮堆,曲阜西夏侯,泰安大汶口,胶县三里河,章丘城子崖、平陵城,济南甸柳庄、大辛庄。对建立山东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每次拜访都深受教益。

潘鲁生: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2018年6月,“刘敦愿百年诞辰纪念暨考古学术研讨会”现场

  刘敦愿先生与孙长林先生是至交,常就古代文物、传统工艺、民间美术进行交流,关于宁阳磁窑鸟形陶鬶的研究就是孙长林先生收藏鉴赏的深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生多次出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学术交流活动,十分关心民间美术的抢救与发展,记得1986年先生曾与叶又新先生来校参加《日照农民画展》开幕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共同研讨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与当下农民画艺术样式的谱系关系传承等相关学术问题。刘敦愿先生建立我国美术考古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中国考古学的开拓与发展,也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补充、拓展和深化。先生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美术学科建设给予悉心指导,对于中国艺术史学、美术史学科建设来说,刘敦愿先生由田野考古入手,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将文献材料与考古发现相结合所做整合研究,分析美术遗迹和遗物的艺术形态的发展规律, 为美术史研究提供了科学考据和实物例证,分析了美术图像、型制、工艺深层的文化动因与规律,对中国美术史、艺术史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潘鲁生: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2018年6月,“刘敦愿百年诞辰纪念暨考古学术研讨会”合影

  时光荏苒,在与先生相识求教的日子记忆犹新,如今已是刘敦愿先生百年诞辰。刘敦愿先生曾给予我们宝贵的教诲和指导,启示我们学术研究要坚持专注,治学要严谨,视野和方法要融通。他崇高的学术精神、开阔的学术视野、创造性的方法成果和专注坚韧的品格境界是一种示范,一代学术大家的卓越的贡献泽被后学,相信刘敦愿先生的学术精神将薪火相传,中国的美术考古研究还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文/潘鲁生)

(来源:潘鲁生民艺馆)

艺术家简介

潘鲁生:刘敦愿的学术视野

潘鲁生,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