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由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山东画报社主办的“守望峨庄四十年”——钱捍乡土摄影回顾展(1983-2023)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下端士村新落成的“峨庄艺术家之家”开幕。
当日举办的《重要的不是摄影:影像的坚守与遗忘》学术论坛上,与会嘉宾就摄影家钱捍四十年峨庄的摄影坚守、纪实摄影的创作方向、摄影助力乡村振兴等话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现摘编部分嘉宾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孙京涛(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大众日报图片总监)
峨庄+摄影,以影像建构起一个活生生的乡村视觉档案
来峨庄看到钱捍老师这个展览,我百感交集。这不仅是一个展览,还是一个工程。我想从三个角度,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角度,是摄影家应该拍什么样的照片。法国摄影学者弗朗索瓦·苏拉热(FrançoisSoulages)在《摄影美学》中提到:什么是好的照片,好的照片是向非它所是之物去敞开,向超越和环抱它之物敞开。也就是说,一张照片要称为好照片,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它不仅是物本身,而且要成为一个跟物有关的象征性事物。当读者去阅读时,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思考带入其中,成为这样一种符号。
钱捍老师的照片为什么让大家看后感动,很大原因是大家看了照片以后会感同身受,把自己的情感、情绪、经历等等,从这个照片作为一个引子带入到其中。比如老人这张照片,实际上代表着一个母亲的形象,你可能想到自己的母亲,然后想到一个更深刻的主题,比如它的象征意义,如祖国、母亲等。
第二个关键词叫未完成。其实摄影很大一个魅力是它自身的未完成。摄影永远是一个你感觉到没法划上句号的艺术,从它的生成方式、展示方式,到它的流通方式、回馈方式,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比方说我们放大一张照片,可以放不同尺寸的,你发现它在划分号,没法给它上句号,所以它是一个未完成的东西,永远充满了成长性,它的生命力一直在那儿。除了前端冲印时有着不同的变化外,后端的传播、被解读也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了照片所得所想也不一样,所以作为一名好的摄影师,不管你做了多少年摄影,做到了什么样的高度,摄影的这种未完成的可能性,一定比它的可行性更有魅力。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到钱捍老师这个展览的可能性。四十年是一个节点,是一个分号,但它一定不是一个句号。钱捍老师还得跟峨庄一起成长,一定处于一个未完成状态。
第三个是峨庄+。从哪儿得到的启发?从淄博赶烤,大家知道淄博基本上是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遇到一些困难。但今年突然就火了,就是在淄博后边加了个羊肉串,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那么,峨庄+应该加什么?最容易加的就是峨庄和影像之间各个层面千丝万缕的连接方式。山东任何一个村庄,甚至比较有名的地方,哪个地方跟摄影和美术结合得这么深刻?只有在峨庄,这里有汗牛充栋的作品。相信未来这个意义上,有可能会展出非常多的摄影家,那么我们以影像建构起来这种档案,会变成一个非常丰盈的有机体。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一个活生生的缩影。这种档案的收集整理,形成有意义、有价值文本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而且给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所以峨庄给我们提供是太多的影像资源。我们可以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关于一个乡村所有时间的积累,用影像记录一下这种变化,它给我们一个活生生的乡村视觉档案,要我们看见这段历史,而不仅仅是读到这段历史。
曾毅(丝路国家摄影组织国际联盟创始人、国际摄联(FIAP)中国协调办事处主任)
钱捍作品记录了峨庄四十年的变迁,这是一种难以忘却的记忆,也是峨庄乃至中国农村影像的一个缩影
钱捍的作品记录了峨庄这四十年来的变迁。他从老人到孩子,从某些事件到整个村庄面貌,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做了大量记录。当然展出的作品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但从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种难以忘却的记忆,也是峨庄乃至中国农村影像基地的一个缩影,将来会作为记录存放到档案馆,这是它的意义所在。
从钱捍这个展览和四十年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作为一个摄影家的可贵。因为他的影像反映了中国乡村的变化,尤其是在当下国家提出要振兴乡村、加强乡村建设,这一点我感觉很可贵。例如画册中有两幅作品:一幅是1995年的峨庄大集,一幅是2022年的峨庄大集,农民用电商在网上进行商品的交易。这两幅作品做对比,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巨变、农民的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
钱捍年近70岁了,但始终坚持在拍摄的一线,他的这种敬业精神,这种专业素养,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疫情三年,他做了两个展览,非常轰动。之前还有个365天摄影日记,每天拍摄记录他身边的事。一个摄影家,能够每天都坚持不懈地拍摄,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许都是一些生活小事、身边琐事,但他留给历史、留给未来,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献。就像美国的薇薇安`迈尔一样。他的意义和作用在未来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李东川(摄影评论家、《淄博商会》主编)
真实体验和真情投入,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和美学意义
1983年,钱捍30岁那年来到峨庄,面对这里相对陌生的人和事时,他压根就没有想到,从此和这里结下了一生的缘。他的摄影意识开始在新闻和纪实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在新闻摄影中,钱捍必须用客观的近乎冰冷不加主观色彩的眼光去摄取它们。峨庄摄影四十年所拍摄的那些人和事,充分发挥了钱捍的艺术想像力,当投射进自己丰富情感的摄影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峨庄。
作为没有乡土生活经验的钱捍是如何用摄影语言去构成属于自己的表述形象的?钱捍用了整整四十年的时间,才逐渐掌握了与这方土地和这方人的对话方式——只有在我们用平视的眼光与拍摄对象交流时,处于平等地位的拍摄对象才会很快忘记自己被采访的角色,从而很快进入自话自语的境界。这也引发了我对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思考——当拍摄事件和人物在空间被凝固时,它就具有了明显的新闻价值;当拍摄事件和人物在空间被凝固并在时间上被延长时,叙述性便成了鲜明的特征。叙述结构,也许是纪实摄影最重要的表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点构成了它与其它摄影门类的根本区别。
钱捍四十年的峨庄拍摄经历告诉我们:用摄影来叙述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记述者亲历亲为。纪实摄影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更需一种历史情怀,只有当我们明白了今天的拍摄必然会成为历史,这种情怀才能更大地激发我们的激情。真实体验和真情实感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而摄影真正的美学意义也在于此。
黄利平(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东营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钱捍老师的照片非常鲜活,充满着生命质量,有一种灵魂和精神的视觉对话
钱捍老师的每一张照片里都有一个让你不得不佩服的非常鲜活的一个点,他的照片不同于别人的照片,非常鲜活,充满着生命质量,再往里看,有一种灵魂和精神的视觉对话。
当然这得益于他长期的坚守,许多摄影师都坚持不下来。钱捍老师既是摄影家,拍了那么多优秀的新闻照片,又是社会活动家,竟然有时间到这个小山村一干就是三四十年,拍下这么独到的照片,确实引领着中国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先锋。
他拍摄的照片里,有母亲的形象,有儿童的画面,还有一些经典影像,这种状态几乎特别完美。
不久前山东画报用了46个页码,给钱捍老师做了一期深度报道,但今天在这里看照片又是一种不同的感受。
钱捍老师这种长期持续性的对一个山区的关注,实际是给我们鲁中地区的影像建立了一个历史文献的有效文本。这个文本很重要,对于我们研究这个地区的文化确实留下了一个很好的视觉影像。
孙伟庆(淄博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倡导淄博摄影界进行本土摄影,拍好身边的事情
钱捍老师坚守峨庄四十年,我们淄博摄影人应该向钱捍老师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些年摄影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摄影人总感觉到外边的风景好,外面的东西好,好高骛远跑到外面去创作。
其实,淄博摄影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涌现出一大批摄影家在峨庄拍摄,后来包括山东摄影界的朋友们也都到峨庄创作,使峨庄这片净土慢慢有了一定知名度。为什么大家愿意往这里跑,因为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一直经久不衰的出作品,峨庄这个地方是摄影创作的一片富矿。
2016年,我在担任淄博摄影家协会主席不久,和团队成员一起做了淄博摄影三十年的画册。同时邀请了很多摄影家回到峨庄,使摄影家们又回忆起多年来拍摄峨庄的那段情谊。这次钱捍老师坚守峨庄四十年的摄影展,又把峨庄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钱捍老师四十年峨庄的坚持,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和反思:我们摄影人要拍什么?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倡导淄博摄影界要本土摄影,不要好高骛远的或到不熟悉的地方。成千上万的人在拍一个景点,那叫创作吗?那是旅游摄影。我也到过西藏去拍,到婺源去拍,到坝上去拍,但拍了半天,没有一张作品满意,也没有一张作品是自己的。那是像印钞机一样是复印件。只有我们本土的摄影,是独有的。所以说,我们摄影协会不断给我们的会员倡导本土摄影,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拍摄身边,把身边的东西拍好是最好的。
陈勇(淄博市摄影家、最早发现峨庄的拍摄者之一)
展览策展定位准确,内容丰富精彩,让我们重新看到了黑白照片的魅力,很感人,很震撼
这次展览的策展定位很准确,内容丰富精彩,制作质量非常高,让我们重新看到了黑白照片的魅力,很感人,很震撼。
这个展览我昨天来后就从头到尾看了两遍。因为我们是最早来峨庄拍摄的,但钱捍的作品一下子戳到我们了。这么好的内容我们怎么没拍到,钱老师却拍到了。
不服气不行,作品就摆在这儿,看了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是那种让你心动的震撼。
这个展览给我的一个启发,就是纪实摄影的魅力太强了。纪实摄影需要什么?它需要一种摄影的精神。就如钱老师的这种坚持和真诚,是非常需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之前在峨庄拍摄时就在大街上遇到过钱捍老师2次,都是在大冬天的峨庄大街上。最近一次是在2021年的峨庄大集上。一个大众日报的摄影部主任,从济南大老远跑一二百公里来我们这里拍张片子,一拍就是一天。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摄影人学习。特别是年轻人,如果说没有这种精神,想拍好照片真是很难。
郑立强(山东摄影家、山东青年报原摄影记者)
郑立强老师四十年前就来到峨庄摄影创作,对峨庄有深厚的感情。今天,他看完回顾展后有很多话想说,却激动的说不出来……
贾晓霞(人民摄影报副总编辑)
钱捍与峨庄互相选择,展览更多是一种再出发
我想从坚守的双重意义出发来谈一谈。
第一个是一个摄影家的坚守。钱老师80年代第一次接触到峨庄,到2023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厚重的、带有情感的展览。这是钱捍老师和峨庄互相选择,他选择了峨庄,峨庄也成就了他。这个坚守,一是源于钱捍老师对纪实摄影清醒的认知,他意识到我们要用摄影去关注社会的变化和人文的变化,关注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二是源自他对峨庄这片土地的热爱。他虽然不是从峨庄走出去的,但是他将情感放在了峨庄,包括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并把热情转换成了责任和情怀。三是源自于他对时代脉搏和乡村变化的关系的准确把握。中国由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发生的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的变化,都在作品中有了具体的体现。峨庄是中国的一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的变化其实也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
第二个坚守,这个展览不仅仅是钱捍老师对整个峨庄拍摄的一个总结,更多的是一种再出发。对于从事纪实摄影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随着全民摄影兴起,纪实摄影的式微以及影像碎片化的呈现,还有人工智能的出现,对我们的摄影生态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那么在当下摄影生态特别复杂的情况下,我们纪实摄影应该拍什么样的照片,钱捍老师用他的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我们一定要把镜头对准我们这个社会,对准我们身边的人,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通过一些细节的具有具象化的时代性的影像,反映出国家的变化。
梁丽娟(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策划总监)
让艺术回归本土,以影像文化赋能乡村建设
这些年来,峨庄和摄影之间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峨庄丰富的人文资源、淳朴的民俗风情给摄影人提供了创作的沃土。摄影人也通过一幅幅照片,让峨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十年来,钱捍老师与峨庄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关于纪实摄影的理念——以平常人的视角拍摄普通人,就是1988年在峨庄驻地拍摄期间形成的。且这个理念一直贯穿在他日后的创作中。
四十年来,钱捍老师也一直持续关注着峨庄的发展变迁。仅疫情期间就到过峨庄30多次,拍摄了一部《我眼中的峨庄》影像报告。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地受到峨庄的发展变化。对于纪实摄影来说,不仅要具有人文价值、艺术价值,还要有社会价值。这个展览最大的意义在于,四十年来,这些作品的拍摄对象是峨庄,最终作品又回归到了峨庄,真正实现了让艺术回归本土,服务大众的初心。
峨庄艺术家之家,是钱捍老师与肖玉爱、李翠霞共同努力打造的一个艺术空间。钱捍老师的这个展览只是一个开端,今后将成为淄博、山东和全国摄影人的艺术家之家,这是这一空间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此外,这个空间也是峨庄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通过摄影助力乡村振兴、以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的一个特色文化项目。
论坛学术主持:图联社社长、本次影展策展人杨明
注:中国国企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专家、中国企业报原总编辑李锦,著名摄影家、原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于德水的发言已形成文章,另外编发。
(来源:大众日报 摄/卢鹏)
摄影家简介
钱捍,津门网作者,高级记者,曾任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第五届、六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现为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荣誉会长 。
1987、1988年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山东省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2年荣获首届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家,1993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1996年两届获得中国新闻摄影记者最高奖——金眼奖,1993年被评为“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2012年获得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2016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担任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