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创作演出的舞蹈《苦菜花》曾入围2007年全国第七届舞蹈大赛,其音像制品由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荣获首届山东泰山文艺奖。《苦菜花》作为山东艺术表演院团的优秀保留节目,历经多年舞台演出和十几年的网络视频传播,依然散发着艺术魄力。
舞蹈《苦菜花》,2005年由作曲家李百华创意与舞蹈编导韩宝田、王琳一起共同创作,赵梦、王海潮领舞,以抗日战争胶东战场为背景,刻划了昆嵛山区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场景。舞蹈浓缩了同名文学作品的叙述,凝炼为八分钟的群舞作品,以当代舞蹈艺术的价值观对历史事实和人物形象做了提纯性复原,将原作中的众多人物,如母亲、娟子、星梅等抗日女性集中于独舞女演员一身,塑造了对敌斗争、救护战士的感人形象。
舞蹈采用了山东胶东地区民间秧歌舞蹈素材,在独舞及双人舞段落中汲取了部分鼓子秧歌和少量芭蕾的舞蹈语汇。综合性舞蹈元素的组合,以“苦菜花”唤醒的历史记忆和舞蹈通感性的带入感,进行了再挖掘,优化了作品的结构布局。主题高度与技巧精度,彼此驾驭呼应,相互依存穿梭,唤起观众的心理共鸣。动作技巧是舞蹈表演的主脉,美工、灯光场景的氛围,也启示激发着演员们的表演欲望,将具有锐度感的多层视觉冲击力融于自身,升华了《苦菜花》这一具有山东原创、山东主题、山东特色的舞蹈作品。正是独树一帜的匠心设计和演出集体的真情投入,使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达到了观众及业界专家高度认可的精彩。
舞蹈《苦菜花》的音乐(李百华编曲作曲)本身就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叙事体作品,是先编曲作曲后编舞的成功范例。其舞蹈画面与音乐配合紧密,浓墨重彩,舞乐相谐。作曲家以故事主线为引导,将舞台形象所承载的特定讯息进行了先期融合创意,并依托山东民间音乐所蕴含的声效特征,带给了观众别样感受。音乐开始,观众随着浓郁深情的四部合唱设定的意境,缓缓进入那个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曲体委婉相间激越,色泽鲜明逾展风韵。尤其是双人舞一段,深沉如诉的管子奏出激昂悲壮的主题旋律,与柔情凄美的弦乐重奏变奏后,女声领唱、混声合唱的转调,形成瞬即突变的强烈反差,勾勒出人物内心情感波澜的戏剧色彩,与战争惨厉背景的压抑心绪融蕴一体,将舞蹈内涵烘托得跌宕起伏,触动人心。音乐形象是舞蹈形象的深化,尾段中金黄色的苦菜花在群舞演员手间举托传递的同时,再次迸发出坚毅辽远的主题歌旋律,歌声将满腔积蓄的浓烈情怀释放喷涌,寓涵了战地黄花生生不息、战斗烽火遍地辽原、抗日军民前赴后继的多重立意。
红色题材属于近现代革命文艺的范畴,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作品的演出实践,近十几年来已在“选材”和“创新”两个层级上交互融会得益趋缜密成熟,立项获得政策倾斜,作品获得财政资助,演出获得观众好评。就艺术表演院团而言,用红色基因的好素材,好题材,好故事来拓宽创作思路,编导多彩的舞台作品,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一环。综观山东各地院团创作演出现状,在遵循艺术规律基础上,探索革命题材创作的“时代密码”,已形成态势。各院团以当下观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方式,讲政治,扬正气,重民族文化,抓艺术质量,培育了红色题材的剧场平台,聚集了根据文旅融合发展所需求“坐得住、想叫好、愿再来”的市场人气,促动了国民参与文化消费的热情。
山东舞蹈家们遴选决策的多元题材,首先立足“红色题材舞蹈化”的视角境界,表达了把更多的革命传统的作品搬上舞台、激励演员、鼓舞大众的意愿,显现了独具思想深度的艺术创作观。在落实这一意愿的实践中,舞蹈《苦菜花》以富于山东风情的鲜明特性、流动舞韵和瞬息型塑美化得更具观赏性的优势脱颖而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零距契合,呈现了山东舞蹈独特的编导风格和表演气质。山东舞蹈家们近几年编演的《多角的枫叶》、《沂蒙母亲》、《从这里走过》、《不息的号角》《沂蒙那座---桥》等优秀作品,同样塑造了人民英雄的群像景观,构建了舞台演出的红色风景线。
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红色舞台作品,脱离了建国初期人物脸谱化的局限及样板戏单一程式化的窼臼,主题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远,技术更加优化,逐渐形成一种全新优质的作品风尚,赢得广大的观众知音,取得可喜的艺术成果。
在山东作家冯德英小说原作《苦菜花》和同名影片巨大持久的影响下,山东一代代的舞台表演艺术家们难舍故乡热土情结,以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段和转型创作理念的动机,赓续着“苦菜花”这一革命历史底色浸染的不尽故事。不论是王音旋演唱的电影主题歌《苦菜花》,郎咸芬、高静主演的吕剧《苦菜花》,恽敏编曲、张寿康领奏的乐队《苦菜花》,张希武、张克良创作的歌词《苦菜花》,张令杰、李百华编曲,张令杰、林朝辉演奏的二胡与乐队的《苦菜花》,苏安国、林伟华编曲的协奏曲《苦菜花》,还是韩宝田、王琳编导的舞蹈《苦菜花》,都延伸着丰满着“苦菜花”的内涵形象,演绎着传承着“苦菜花”的精神价值,成为当代革命文艺题材久盛不衰的、统一标志性的山东品牌,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中的战斗历程,也呈现了齐鲁新文化形成的丰富积淀、主旋律演出意识的拓展格局和厚重主题作品的创作丰收。
(文/刘萍,写于山东歌舞剧院 202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