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古之美,在器物上,主要从岩画、彩陶、玉器、青铜器上体现出来,在典型器物中,凝结着远古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内容。
在远古半月形地带的岩画中反复出现的人面像,既与中国远古观念又与欧亚草原的远古观念相关联,审美内涵甚为深远,其中的审美法则在远古演进中,也有深远的影响。
彩陶是中国远古农业文明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从半坡主流纹样到庙底沟主流纹样的演进,以及由庙底沟向东西南北的展开,内蕴着远古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新形态和新演进,中国型的审美特色由之凸显。特别是其中的鱼纹与抽象纹的互换,鸟纹与花纹及抽象纹的互换,内蕴着中国远古重要审美法则的形成,中国型的宇宙和中国型的审美有了既与远古时代普遍性相关,又具有中国特殊性的特质,在其中得到了范式性的体现。
由东北兴隆洼文化初起的玉器,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的整个东部展开并达到辉煌,随即向西扩展,成为中国远古的整体现象,特别是在东西南北的互动中,形成了玉玦、玉管、玉璜、玉璧、玉琮、玉圭、圭璋的多种体系;各类体系的演进,最终形成夏商周礼乐文化中的玉礼体系。如果把考古中玉器的四个阶段与文献中的上古帝王进行大致的对应,似可说,琯玦与以伏羲女娲为符号的8000年前至6000年前的历史,琥璜与以黄帝炎帝为符号的6000年至5000年的历史,琮璧与以尧舜为符号的5000年至4000年前的历史,圭璋与从夏商到西周的政治和观念历史,均紧密关联。不从复杂的现象个案,而从历史的内在逻辑上看,从玦琯到琥璜到璧琮到圭璋的演进,内蕴着中国远古天人合一观念的演进和与之相适应的美学观念的演进。
青铜器从夏代开始出现,在商周达到辉煌,其器形和图案的丰富,意味着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的丰富。特别是其中以饕餮—兽面—神像为中心的结构,以及具象兽形与抽象纹饰之间的丰富组合关系,不但内蕴着新的多元一体观念在审美上的体现,而且把多元一体中一体的核心和多元的丰富凸显出来。夏商周时代的新型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形式,都在青铜器中有了丰富的体现。
四大器物演进从原始思维中宇宙整体之灵而来的互渗律到中国型的气的宇宙,以及由气而来的有无相成、虚实相生的思想,是中国远古长期演进的结果,而且在这一演进中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法则。上面对四大器物演进着重提出的是,宇宙整体观念的演进,从虚体的宇宙之灵,到(外形之)鬼与(内在之)神精灵,到天神、地祇、祖鬼、物魅的演进,在四大器物上有着对应性审美体现,而这对于理解中国美学特质何以形成、内容如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张法)
作者简介
张法,男,毕业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博导,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从教30多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度),第六届、第七届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2008—)。主要研究美学与思想史,独著有《美学导论》等22部,合著有《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论》等5部,主编有《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9(艺术学卷)》等6部。马工程教材《中国美学史》首席专家(主编)、《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等4部著作入选国家级外译项目(英语,俄语)。独著《中国美学史》《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有韩文版,文章300多篇,16篇为《新华文摘》转载,12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文艺理论》《文化研究》《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