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一间方寸长,银针素线绣衣裳。在缝纫机“哒哒哒”的声响中,身着中式便装的张晋,正在根据打版的纸样为客人裁剪旗袍样衣。不经意间,一天就过去了。
在山东省济南市鞭指巷的一家旗袍店,张晋的生活日复一日。1987年,15岁的张晋从德州来到济南,师从宁波“红帮裁缝”传人学习做衣服。张晋说,当时讲究“两年满,三年圆”,前两年先从学徒做起。
那时学做衣服从最基本的戴顶针学起,然后是学习锁扣眼,每天锁200多个扣眼,还要熨衣、缝边。基本功练了三个多月,张晋学做的第一件衣服是裤子。拿一条旧裤子,拆掉再做,拆上五六次差不多就学会了。“刚开始一天能做3条,后来做5条、10条,最快的时候一天能做20多条。”
工序繁多的旗袍,得到最后才学。学满三年,张晋开了制衣店。20世纪90年代,随着制衣逐渐工业化,成衣价格低、款式多,穿纯手工衣服的人越来越少。张晋的服装店受到不小的冲击,于是他转行从商,卖过鲜切花,也开过饭店。
2006年重回服装行业后,张晋赶上了“传统热”。“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传统服装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旗袍了。”自此专注于做旗袍的张晋说,在一个城市找一家西装定制店很容易,但是定制传统工艺旗袍的并不多。
和流水线生产的旗袍不同,张晋为客人量体裁衣,除了三围尺寸,还要量肩胸背宽、前后腰节等,光尺寸就有20多个,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身材体型、穿着场合等使用不同面料,进行不同设计,每一件旗袍都独一无二。
尽管现在有了电动缝纫机,但机器代替不了手工。张晋说,一件传统旗袍从量体到成型,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仅是一条窄窄的滚条就需要经历缩水、刮浆、弹浆等近十道工序,耗时三四天才能完成。
人们的审美在随时代变化,张晋也对旗袍进行了改良。最接近传统旗袍的是不省边旗袍,这种旗袍根据中国女性的身形体态设计,穿着舒适,其改良版则是借鉴了西式的省边工艺,更能凸显女性身材。此外,改良版旗袍还将侧边设计为假偏襟,并缝上一条拉链,盘扣仅做装饰,大大节省了穿衣时间。
作为传统服饰,旗袍蕴含着中国传统礼仪与文化。比如传统旗袍的领子较高,人穿上不自觉便会挺胸抬头。张晋说:“衣服早已不仅是遮身蔽体的工具,服装穿出来就是礼仪。”
张晋的旗袍店有一些常年定做旗袍的老客户,他会根据客人需求推荐适合的面料、花色和款式,至于设计则早已印在脑海,不需要画图即可上手裁剪。有一位深圳客人是传统旗袍迷,仅2019年这位客人就从张晋的店里定了十几件旗袍。
一些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旗袍工艺感兴趣。从2018年开始,张晋陆续收了十几个学员,其中大多数是年轻女孩,在业余时间跟张晋学习旗袍手艺。张晋说,希望能把旗袍手艺传承下去。
除了做旗袍,张晋还抓住机会参加手工艺主题的讲座,争取用最简练的语言介绍旗袍手艺。“影响力应该慢慢积累,通过文化传播,我的手艺在慢慢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