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习惯思考的人来说,关于艺术的终究追问从未停止。但在疫情催化之下,整个人类社会正不可避免地走向新的阶段。当我们面对21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全球危机,再去思考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与人的关系,更有意义。
张子康
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
Q、艺术是什么
张子康:艺术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价值。
我们最早理解艺术的概念跟现在理解的艺术概念差距很大,最早我们认为的艺术可能就是绘画,雕塑,历史发展到今天,艺术的边界在不断打开,不断扩展。
而我们今天认为的艺术是能够推动创造性思维,获得精神与物质双重价值的作品。
Q、艺术有什么用
张子康:艺术可以体验,可以认知、可以思考,可以推动新的知识建立,可以推动创造力的发展,也可以为科技、教育、社会带来新的推动力。
Q、艺术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子康:创造力。
Q、艺术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张子康:不断地认知推动的关系。
艺术家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通过艺术机构不断地推广,放大于社会形成社会的共识,使其在艺术与大众不断的互动中来推动整个艺术的发展进程。
Q、艺术和时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张子康: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在什么样的时代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艺术和时代紧密相关。
谈论某个时代的时候,如果不谈论这个时代的艺术,一定是对这个时代没有深度的认知。
Q、怎么理解传承和创新
张子康:传承和创新,我觉得一个是知识经验,是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我们的经典和传统都要了解,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要突破传统,才能创新。
有很多创新存在着理解上的片面性。创新有的时候是从传统里边走出来的,但是在思维模式上颠覆了传统,在思考中推动了创造力的创造。
有时候谈到创造,其实受很多原有经验束缚。比如科学家一旦形成固化模式,就会在科技创新方面受到阻碍,而艺术就是要经过科学家式的思考,找到另一种逻辑,然后形成具有创造性的东西才更有未来价值。
Q、艺术市场的本质是什么
张子康:艺术市场的本质,我觉得还是靠艺术的创造力,学术的影响力,靠作品自身价值,交易的主体是作品的价值。
如果不获得利益,不能形成艺术商业性,这种交易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在交易当中,它可以推动一种社会价值的认同,然后同时也推动学术的、艺术的、审美的的存在。
Q、艺术家该不该被「包养」
张子康:所谓被「包养」就是以社会赞助的方式来生存。
因为社会一直在推动创造力的发展,年轻人才可以通过不断的艺术实验去创造。对这种实验精神的推动很重要,因为不去实验,不去创造,就可能停止发展。
所以我觉得社会对艺术的推动,对年轻人的推动,更多的是推动这方面的发展。
并不是说社会这种「包养」是好事还是坏事,假如说「包养」一个没有意义的,以后并没有带来很多创造性,只是带来了商业利益的话,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意义。
还是应该回到正常,就像一份职业、一份工作一样。
社会支持有两种:最早的生态是这个艺术家画得好,出于贵族对艺术的需求,他们觉得作品能够代表他们的精神领域,或者能够代表他们的地位,所以他们会放大艺术家的价值,然后请艺术家专门给他们画画,这是一种「包养」方式。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们支持艺术更多的是机构行为,更倾向于对年轻人创造力的推动。推动这些具有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以让他们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为目的。画廊机构对这样的艺术家进行签约,形成商业与学术的共同发展,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生态。而到了今天,可能就会出现一种生态,支持的模式也更加多元。
其实支持生态,支持这些艺术家,支持一些文化事业,就是看到了未来,它可能未来对社会有贡献,当下产生不了经济效益,不可能带来效益。
Q、后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是什么
张子康:后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其实出现了多元现象,我觉得更多的当代艺术、观念艺术的出现,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到来以后,会出来可能跟过去意义、概念不一样的。以前推动一个流派,比如说现实主义,立体派,那个时候一个时代可能推出这样的一个艺术家,而在未来的时代,可能会推出很多这样的流派,并且它是立体交叉型的。
我觉得未来艺术的多元化的建立一定是趋势。
因为艺术在大众中,在未来的文化领域渗透中,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多元里有某些倾向性的方向或者特征,我觉得多元实际上是跟高科技发展,或者是对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有关系。(于飞 周知 刘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