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战“疫”,凝聚起磅礴力量。受疫情影响而推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必将承载人们更多的期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推出原创访谈栏目“两会‘艺’起聊”,邀请文化艺术领域的代表委员,分享他们的议案提案,与网友“艺”起聊两会。
本期做客两会“艺”起聊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强勇,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材料工作室主任吴啸海。
主持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您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感想?
范迪安: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阐明了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目标和务实举措,充分体现出大国谋略的勇气、智慧和信心。听到总理说到“只要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时,我由衷涌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深深感到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以优秀艺术作品反映时代,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凝聚磅礴精神力量中作出贡献。
乡兴艺润 村落不再千城一面
主持人:艺术界在文化进万家、艺术下基层过程中如何利用乡土文化,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
范迪安: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全面建设发展之中,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中避免千城一面,同时体现中国文化气质、文脉特征,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对乡村来说,面临的课题更加艰巨,既要从物质形态的角度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研究和改造,更要把乡村建筑的文化根脉保留下来、挖掘出来,变成今天我们走进乡村可以感知的一种文化存在,这是艺术学府应有的文化意识和要做的事。
吕品晶:我们多年来的教学、社会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如何为乡村建设、修复乡村文化生态而服务,“乡兴艺润——雨补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曾经的雨补鲁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落破败。改革开放后,村民外出打工挣到了钱,便逐渐把村里原始的石头建筑贴上了瓷砖,如果当地谁家没有贴瓷砖,找媳妇都难。可从传统村落的角度来说,以自然形态所形成的村落建筑风貌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
2015年以来,我们在贵州省兴义市雨补鲁村设立中央美术学院(兴义市)教学实践基地,深度参与其乡村建设。我们跟村民沟通,改造建筑内部空间,让村民享受现代生活;保留建筑外部风格,把传统风貌延续传承下去。如今的雨补鲁村基础设施完善,又传承了特有的古村落文化特征,孕育出更大的发展潜能。
教授挂职 提高乡村美育水平
主持人:强勇教授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为何有人称您“强县”,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强勇:受教育部委派,我从2016年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挂职当副县长,前后差不多三年半时间。剑川虽然是重点贫困县,但当地很重视教育。不仅重视文化教育,还有书画、楹联、白族调、白曲、霸王鞭等文艺类型。教育部委派我们学院的教授去剑川县,是有的放矢的。
我去当地后主要关注两方面,一个是针对成年人的培养,一个是针对当地青少年儿童的培养,这和美育普及是紧密连在一起的,但是从中央美术学院的站位来讲,普及已经不是主要工作,而是要深化、提高。
挂职期间,我前后组织了五批近50个剑川当地的学员到中央美术学院进行培训学习。让我最高兴的是,剑川县的民间书画从业者和普通民众碰到我就跟我说,中央美术学院帮扶剑川这几年来,剑川的文化、文艺气氛越来越浓厚,这比当地县领导对我工作的肯定还要开心。
美绘乡村打造壁画艺术村
主持人:壁画又如何利用它自己的学科特色来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
吴啸海:中央美院的教学传统里有一个宝贵的品质和经验,就是和社会互动,壁画系和社会的互动就更加密切了。2016年,我们全面启动了“乡村美绘”互动工作。这个项目选在北京怀柔的大水峪村,我带着学生和部分年轻老师进村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村民、村委会、村干部的想法,包括一些“80后”村干部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里接触不到的。
做壁画美绘的时候,我们也碰到过一些有意思的事,比如有幅叫“鸡毛信”的壁画创作。村里有一户姓杨的老乡,是放羊的,大家都叫他老羊倌。我们问他希望在他的墙上画什么?他说画放羊。他说:“我一辈子放羊,从小时候就放羊,现在时代不同了,还是喜欢。”于是我们根据山形地貌,参考刘继卣先生画的“鸡毛信”画成了这幅作品。我们把“鸡毛信”里面民兵的形象画成他现在的形象,小羊倌的形象画成了他小时候的形象,他开心得不得了,每天都会在壁画前给人当导游介绍说:“这画的是我。”
这些互动是有来源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真正的互动关系。老百姓生活品质提高除了物质方面,还包括文化或者精神方面的提升,我们要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倾听民声 摆正主客体关系
主持人:范迪安委员如何理解中央美术学院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的教学传统?
范迪安:几位同事的实践说明:美术和美术教育,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任务面前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美术教育应该和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城乡文化建设特别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
首先,美术教育在培育乡村艺术人才方面能够发挥作用。以我们扶贫支教的剑川为例,这么多年,坚持对地方人才给予专门的帮助和培育,的确发挥了作用。作为艺术院校,我们每年都有大量的师生到各地去采风、写生。采风、写生只能是管用“一阵子”,发挥美育作用多培养人才,却能够管用一辈子。
第二,乡村建设不可能一夜之间焕然一新,如果可以,那往往损害了乡土文脉。我们已经为千城一面而感到担忧,如果万村一面,可以说是更大的问题。我们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另外一方面,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一定是有文化的新农村。
第三,我们走进乡村、走进贫困地区,用我们的艺术知识和才华服务脱贫攻坚。这里面就有一个和人民群众的主客体关系。艺术的确可以美化一个空间、一个区域,但是,这个美化的主题谁来出,在今天就是一个新的挑战。按我们的审美观念,把我们认为有意思的主题拿到乡村去,往往会和老乡的生活隔了一层皮,不接地气。要懂得倾听村民的心声,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也可以说是我们农民的中国梦,变成他们看得见的美丽图画。这样一来,这些作品摆在乡村的壁面上不仅能感动村民,对游客来说也是艺术创作的“独一份”。(人民网 书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