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潘鲁生:践行民间文艺使命,以美好的民间艺术表达人民新时代的梦想和追求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5-23 14:12:31
  践行民间文艺使命,应做到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就文艺事业、文化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踏踏实实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责和使命。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先生发表了一篇关于“文艺工作者如何践行民间文艺的发展使命的文章”。现全文摘录如下。

  一年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认识自己的使命,深入理解文艺工作的意义,扎实贯彻为人民创作的导向,切实提高文艺创作质量,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导向,有遵循,许多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民族服饰、关心民间史诗、察看敦煌民间绘画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时对民间文艺做出的重要指示,获得了莫大的鼓励,进一步明确了民间文艺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使命、工作方法、作风理念。深刻认识到,我们不仅要以回望历史、珍视遗产的视野看待民间文化的传统和艺术,更要以奋斗的生活、人民的需求看待民间文艺的使命和方向;我们不仅要采撷研究民间文艺的精品瑰宝,还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接地气,助发展,让民间美术保持田野的芬芳,维系最真切的乡愁,激荡时代的心声;我们不仅要以艺术的视野看待民间美术,还要回归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理解民间文艺,乡村的手艺、节日的歌舞、民间的文学等等不仅是传统和历史的产物,也将融入新时代的创造,发挥新时代的文化、经济、生态等综合多元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民间文艺是劳动者的歌唱,是生活的艺术,创造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民、来自生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为己任,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发展,践行新时代使命,以研究、创作和文化活动助力民间文艺繁荣,以“劳者自歌”的民间文艺增添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民间的文化创造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以美好的民间艺术表达人民新时代的梦想和追求。

潘鲁生:践行民间文艺使命,以美好的民间艺术表达人民新时代的梦想和追求

  2019年7月6日,潘鲁生调研陕北民间剪纸工艺,为国庆招待会剪纸装饰项目采风。

潘鲁生:践行民间文艺使命,以美好的民间艺术表达人民新时代的梦想和追求

  国庆招待会团花剪纸《普天同庆》

  在本职工作中,把总书记的教导落实到民间文艺的创作和研究之中。过去一年里,与中国民协同仁及各位专家学者一道,推进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去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隆重推出了“大系出版工程”的首批十二卷示范成果,包含1200多万字、300余幅图片,展现民间文学的历史风貌与新时代人文精神,产生了积极反响。“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工程也在稳步推进。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同心同德,聚精会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扎实推进《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两大工程”的编纂工作,争取高质量、高水平完成编纂和出版任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智慧、传播中国精神,为民间生活存录、为民间艺人立传、为民间文艺铸魂,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传承与国际传播力。与此同时,继续深入开展有关乡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围绕乡村振兴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考,有关学术心得在去年结集出版。在这部题为《美在乡村》的书中,从乡风文明、村落保护、手艺农村、农民画乡、乡愁记忆等几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发展提出发展构想。千百年来,乡村是民间文艺的母体,作为民间文艺工作者,我们要从根本上把握乡村发展的文化动力,以乡村文化为命题,求解乡村现实发展中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城市与乡村、国家政策与农民需求等现实的关系问题。过去一年里,尤为值得纪念的,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我带领民间艺人设计创作了剪纸和面塑作品,表现了普天同庆的盛世景象,寄托人民群众对共和国华诞的美好祝愿,装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展现了民间文艺的风采,表达了人民的祝福心声。

  作为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我随全国政协相关协商议政活动深度走访了湖北、广东等地有关城市民族工作部门,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还有基层干部群众用心、用情加强城市民族群众服务取得的实效。作为长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和艺术教育的工作者,结合本职专业,也就加强城市民族文化建设提出建议。一是把握城市民族文化建设的核心,深化“认同感”。所谓“文化”,文以化之,在于建立共同体的认识,增进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特别是城市民族人口,流动人口占据相当比例,既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有流动性、不稳定性带来的融入与认同问题。应该关注这一隐性需求,采取有效的文化措施,促进交流,消除隔膜,增进认同。二是保障城市民族文化权益,增强“归属感”。积极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运用社区资源,如学校、咨询服务等解决民族群众的实际困难,同时可以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加强民族风情展示厅、民族歌舞队、民乐团、民族语言学习等建设,促进有关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展览展示和青少年社区实践,帮助民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建立文化的归属感。三是丰富城市民族文化建设的途径,增进“获得感”。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与磁石,能否包容、促进人们进行多元发展是决定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往往能够吸纳、包容具有不同能力、素质、个性、背景的人口,不断激发人们的创造与创新活力。因此,不仅要从稳定与服务的角度看待城市民族文化建设,还要从发展的、创新的意义上看待城市民族多样性带来的潜在活力,并将之引导和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文化活力。四是加强城市民族文艺作品创作,增进“幸福感”。要重视文艺的作用,关注民族题材和文艺作品创作,反映生活,表达心声,传播和交流民族文化。发挥当前传媒作用,以具体的文艺作品为纽带,增强自信,促进交流。我们民间文艺家协会也在积极收集民间文学,民族民间文学、具有时代精神的城市民族文学作品等都非常重要,出版传播将发挥特有的影响力。

潘鲁生:践行民间文艺使命,以美好的民间艺术表达人民新时代的梦想和追求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宣传画),潘鲁生、惠岩,(剪纸:董林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防疫主题创作,从农历正月初三到复工复产、武汉“解封”以及防疫工作常态化,组织全校师生从宣传画、动画、漫画、工业产品设计等10个方面,创作发布了100期防疫主题创作,期间涌现了5000余幅优秀作品,从普及防疫知识、宣传防疫政策、纪录防疫生活、宣传防疫事迹等方面,为疫情防控服务。在组织领导开展主题创作的同时,自己也积极创作,形成了《生命重于泰山》《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信心》《民间文艺家在行动》等多幅宣传画和中国画作品,宣传防疫部署,为一线战“疫”工作者鼓劲,表达老百姓对战“疫”工作者的感恩与敬意,希望人们在疫情中更深刻地感受到真善美,少一些恐慌焦虑,多一些坚定笃行。为及时总结创作经验、指导师生的主题创作,撰写了《防“疫”主题创作札记》《论防疫主题创作与艺术教育理念》等评论文章,深化艺术教育理念,发挥文艺在关键时刻凝心聚力的作用,凝聚民族坚毅前行的力量。为充分发挥民间文艺语言简洁质朴、贴近百姓生活的传播优势,积极动员团结广大民间文艺家开展防疫主题创作,汲取民间传统文化精髓,以典型的民间艺术语言表达战胜疫情的信心和愿望,展开对于防疫抗疫所涉及的物我共生的文化生态观的思考。防疫主题创作宣传政策精神,普及防疫知识,歌颂先进事迹,坚定必胜信心,体现了文艺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目前,主编的《生命重于泰山——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防疫主题创作丛书正在结集出版,丛书共4个分册,分别为宣传画作品集、艺术与设计作品集、宣传画挂图、艺术与设计挂图,是一份充满情感与温度的创作成果,记载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在疫情大难与抗疫大战中的社会关切与参与意识,为夺取抗疫全面胜利增添了新的精神力量。

  新的一年里,我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践行民间文艺使命,做到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就文艺事业、文化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踏踏实实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责和使命。(潘鲁生)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