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界网报道 日前,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系列活动“全球化、多样化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双年展——作为个案的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美术馆成功举办。研讨会以“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为个案,深入研讨“全球、多样化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双年展”这一重要课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顾黎明应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在会上进行了评议发言并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本文即根据顾黎明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和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对话,对其在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展出的作品《四门塔》进行了解读,并对他的艺术创作观念进行了剖析。
从山东走出去的艺术家
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其思想内涵或艺术形式所构成的风格,都会受到艺术家的成长、生活经历和所处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顾黎明是从山东走出去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常围绕着山东的题材进行探索和创作。他本次参加“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的作品《四门塔》,便是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隋代古迹四门塔为题材创作的。顾黎明表示:“山东是海洋文化、农耕文化、中原文化、地缘文化等文化的发源地,希望更多的画家以山东为题材创作。”
顾黎明《四门塔》
(图片来源:刘静 摄于山东美术馆)
《四门塔》A、B两联分别以圆和方为背景图形,源自于四门塔本身就是圆形和方形的组合。在色调的选择上,顾黎明采用黑色、珍珠色、白色等,强调了色彩世界里的极致化,将极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碑拓艺术相结合,探索和讨论怎么能把西方的抽象艺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转换结合。目前,《四门塔》仍在山东美术馆展出中。陈列在左边的A联为黑色圆形,“圆代表一个佛形象,是一种空间、一种轮回。”在黑色的背景上,一个个白色填充、绿色勾勒组成的佛头分别指向四个方向。右边的B联为方形,以灰色为主色调,中间的不规则“梯形”为顾黎明用宣纸对四门塔的拓印,其牵连着的四条黄色线条指向正方形背景的四个角。整个灰色背景上还有一个个用白色线条勾勒的不规则图形代表佛头。A、B两联共同组成了《四门塔》,展现了过程艺术的魅力。
通过采用抽象艺术和触觉艺术的表达方式,刻画四门塔局部的机理并扩大化,并由表现塔内四个佛像朝向的方向,延伸到人类精神感知的四个方位。顾黎明力图借助传统与现代,阐述一种人类共同感知力和精神方位的诉求:“我的语言是抽象的,但是它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我把抽象艺术和具体、现实的文化艺术结合,将现代人对历史和现实的冲突和缺失有意识地表达出来。我们的图像信息化时代实际是一个扁平化的,在这个时代里,如何能让我们的精神具有方位感?我们需要通过一种真实的空间感受,产生一种空间感知力,实际上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缺失。我不是要一味继承传统,我是想要转换传统,通过传统的一些文化意识来影响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和我们对传统和现实文化的深度思考。”
《四门塔》
200cm×200cm×2
布面油彩、丙烯、宣纸及拼贴等
实际上,这并不是顾黎明第一次参加济南国际双年展。在2020年,他携作品《山水赋-“鹊华秋色”图解》参加了“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山水赋》是顾黎明通过“触感”的痕迹,借助多重的媒介材质,表达其在当代语境下与前人对自然认识的差异与冲突,呈现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他追忆前人的历史文化状态,试图效仿前人对山水掌控的艺术要素,从而重构一个现代与传统、人与自然相互冲突的当代山水境遇,探索传统的山水秩序在当今时代所遭遇的问题,借荆浩“山水赋”之胸襟,表达其对传统、对人与自然、对东西方文化的感慨与思考。
《山水赋-昆嵛夼No.1》
59.4x42cm
纸本水彩、色粉
2021年
《山水赋-昆嵛夼No.2》
59.4x42cm
纸本水彩、色粉
2021年
《山水赋-清泉夼NO.4》
45.5x30.5cm
纸本水彩、色粉
2021年
《山水赋-清泉夼NO.5》
41x31cm
纸本水彩、色粉
2021年
作为两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顾黎明认为济南国际双年展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济南国际双年展和其他城市双年展不一样,它更接地气、更本土化,它具有儒家文化、齐鲁文化的特点。儒家文化重礼仪,鲁文化重传统,齐文化重开放,相融合就是非常好的创新。对济南乃至山东的文化建设、城市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提示和启发。”
顾黎明应邀参加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
顾黎明《山水赋-“鹊华秋色”图解》(五联画)在“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展览现场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
每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都在传达着创作者的思想。在顾黎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和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作品表现形式是抽象且现代的,他注重表达的效果,而不局限于使用的材料。他希望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问题,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他认为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研究与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若一件作品只有好看,那是没意义的,我想做的是具有启发性的作品,像后印象主义那样强调精神,作品才有意义。”正是在这种批判性的思考下,顾黎明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充满了精神引领性的作品。
无论是其创作的《山水赋》或是《四门塔》,还是更早的《门神》系列,顾黎明的作品都有一种未完成感,他觉得这样的状态下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和生命的张力。他表示,“就像门神是中国人共有的一种文化,山水也是。《山水赋》,赋是赋歌的意思,表达的也是一种批判、残缺的状态;《门神》则融合了各种风格的文化符号,敦煌壁画、陶瓷的色彩,民间年画、泥塑彩绘……表现的线条随时在变,绘画创作都在过程中,有生命的存在感。”故而,顾黎明追求这样未完成的状态,重视色彩、构图和情感,看重过程,而不关注具象和写实的描绘,非仅仅重视完成品。
《福、禄、寿之六》
60x40cm
布面油彩
2021年
《持剑门神之二》
116x80cm
布面油彩
2021年
《福、禄、寿之六》
纸本水彩、色粉
42x29.7cm
2021年
《福禄双全之三》
100x73cm
布面油彩
2021年
《尉迟恭之一》
100x73cm
布面油彩
2021年
抽象艺术是指脱离自然绘画而创作的,非具象、非再现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思维方式,不受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束缚。正如顾黎明的创作思想:“我提倡抽象性的思维观点,而不是抽象艺术,它可以帮助我们对艺术的科学规律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目的是把肉从骨头里剔出来,剔出来一些画面之外的东西,像弗洛伊德、大卫·霍克尼的早期作品,均是以抽象性研究为主,作品中的笔触组合、空间角度处理无不透露出抽象化的视知觉规律。”
观顾黎明的作品,强调个人生活境遇中的文化记忆,尝试运用当代的“拼贴”思维意识,来深度探索个体的地域文化情感与当代文化的冲突与遭遇。通过多项度的文本构建,使个体情感要素转换成社会文化遭遇的艺术精神彰显,摆脱以往为风格而风格的表象迷惑。他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基本、最典型的因素,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加工成为《门神》《山水赋》《四门塔》等一幅幅精妙绝伦的抽象画,进而以精神力量引领现代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体现了顾黎明鲜明的时代精神。
艺术家简介
顾黎明,著名艺术家,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人物之一。200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他是20世纪80年代抽象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八五新潮”后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进行当代语言转化,延续几十年的“门神”系列及后来的《山水赋》系列,已经成为当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语言转换的经典案例。他以深厚的学养、执著的理念致力于民间年画、敦煌壁画、传统山水艺术图式的艺术研究,建构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抽象表现绘画形态。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刘静
摄影/姚奕骁 刘静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