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眼前的魏广君,完全不是想象中大名鼎鼎的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家魏广君。魁梧的身形,不修边幅的衣着,黝黑粗糙的脸盘,最普通不过的小平头,几乎手不离烟卷,一说话就憨憨地笑……怎么看,似乎都跟艺术家不沾边,反倒更像一座北方苍茫而朴拙的山。或者说,他更像一个刚从大山中走出来的五大三粗的“山汉”。
2017年于山西古城
山汉!噢,这就对了。我也自号“山汉”。同样山汉,我似乎一下就跟魏广君先生这个“山汉”对了脾性。于是,我们紧紧握手,真诚交谈,感觉很投缘。但我的潜意识里,竟如大朴不雕,突然冒出一个类似魏晋时空的一个人东床坦腹的神奇画面。
率真堂 4cmX3cm 1990年
见到魏广君先生,缘于当地大学请他来讲学。毕竟只是头一次见面,我就掐住了自己漶漫滋长的感性思绪,在他讲国画写书法以及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仔细观察。
讲《中国山水画风的演进与欣赏》,魏广君先生与一般名家讲座有着明显的区别,展示出渊博的学识、极强的思辨能力和独立特行的深刻洞见。他不说那些艰深玄奥的术语和名词,不谈如何迎合国展口味,不讲一般老师教授学生的那些实用构图、用笔或用墨这些技法,只讲从古到今谁为什么能立在画史、为什么会屹立画史,只从思想观念上予以正本清源。煌煌逾千年中国山水画史,他能够以简驭繁,轻松而精妙地臧否一众美术人物,简洁而清晰地写意出中国山水画精髓。关于学习绘画,他讲了了了几句心得:必须坚持自我,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画到极致。
——就这样高瞻远瞩,极度自信;就这样发他人之未发,醍醐灌顶!
惟有饮者留其名 6.6cmX6.2cm 2017年
写书法的时候,他一改“山汉”惯有的散漫悠闲神态,判若两人:倏忽间就敛息正容,凝神聚气,眼现精光。只见他饱饱地濡毫蘸墨,然后运笔如椽,惊风聚雨,一气呵成。这场景似乎颇有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几分神韵。情绪感觉是书法的魅力,文字内涵是书法的核心,笔墨技法是书法的保证。特别精绝的是,他的作品甫一写出,不同字体不同面貌不同内容,都恰好地针对了不同求索者的心性特点。因而马上引得围观众人啧啧赞赏:说潇洒的,说端庄的,说朴劲的,说雅逸的……一句话,这书法谁讨跟谁最对路!
——这,就不仅是难,简直有点神!
外表粗犷简疏的“山汉”魏广君先生随意的几“秀”,叫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尤其叫我凭添几分敬重的是:这次讲学,他竟然不收一分钱,纯义务!
2022年于国家画院明德楼为碑拓题跋
二
我一直坚信这样一种观点:真正的艺术大家,无论书画印,其不同类别作品在骨子里所表现出的风神脉度一定是贯通的,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几乎是完全一致的,都能散发出同一种强烈而独特、真诚而坦荡的“活泼泼”(宗白华语)的个人气质,也就是,都确“如其人”。这样的大家近现代就很多,如吴昌硕书画中的“古”意,如齐白石书画的“爽”气,启功书画中的“文”气,如潘天寿书画中的“逸”气,如黄宾虹书画的“浊”气,等等。
魏广君先生的书画印,虽然表现手段变化多元,几乎称得上“七十二变”,他被誉为艺术“通才”,我以为这是极度聪慧、“壮怀激烈”的灵性显现,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万法归宗,它们同其本人一样,精神禀赋几乎是可以相互贯通的,是一脉相承的,是书如其人、画如其人、是印如其人的。——这就颇具大家之相!
姚绶语意纸本设色220cmx220cm2008年
魏广君先生的书法完全可以说是“诸体皆工”。但我最喜欢的是他的行草。行草书尤其类似国画中的写意画,应该说都显现、描摹或刻画的是一种艺术家心光独照、具体而微的神妙心象。魏广君先生的行草书,乍看粗头乱服,欹侧跌宕,不拘小节,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他的书法从“二王”中汲取了古逸,从杨凝式探骊到了自然,从王铎中学到了苍郁,从傅山中得到了率真,从何绍基中“拿来”了雄肆……因而如果抛过魏广君行草书不衫不履、不垢不净的“山汉”外相,其实具有太多可以咀嚼的“味道”和“营养”。这些味道和营养不完全是传统的,也不是别人的或单一的,而且有机地融入了当代书家“笔墨当随时代”的潇洒和意趣,显示了当今书家探索创新书法艺术的自信和魄力,开拓了新时代书法家所独有“山高我为峰”的艺术境界!
魏广君先生的篆刻作品,如“摈古竞今”“日渐华赡”“抚琴友鹤”等,同样看似一副粗砺的“山汉”样:斑驳,沉稳,朴拙,似乎漫不经心。但透过这些“无为”的表相,美术学博士、篆刻家王东辉如此评价,“(魏广君的篆刻)朱文,你能约略感到秦汉古玺封泥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白文虽有少许魏碑的韵格劲道,但结字更古,最是恣意大块切割朱地,但见刀斧迸火,催山折木,茫茫滔滔,迅雷疾泄”,极具宏阔震撼之气格向度。
摶庐高兴纸本设色231cmx210cm2009年
绘画也不例外。“金碧山水”是魏广君先生独创的有别于宋代宫廷“金碧山水”的一种全新山水画。从他的巨著《抟庐文心——魏广君艺术大展作品集》可以看到,他的山水基本取形于宋,用神于元,杂之以明清文人画法,凸显个人胸中磅礴之气:气势雄浑,粗犷恣肆,解衣盘礴,不拘一格,气象万千。这大约犹如远观其貌,可略得其风采。如果想更好地感受魏广君这个人,我觉得还需多看他的那些扇面小品。《山云淡雅横自足》《广君得意》《幽人弄真趣》等虽是小品,但烟云弥漫,龙游仙行,入梵近禅;取精用弘,萧疏简约,以神媚道。他的小品,清静而自足地营造出一番别有洞天的卓然心境,给人以天长地久、时空悠远的畅想和漫游。
如此胸中丘壑,频出诸艺,其人莫非颇类战国鬼谷子?其山莫非是传说中的云梦山?
哦,对了,魏广君先生竟然真的画过一幅《云梦泽》!
2023年于“篆刻艺术研修班”示范创作
三
艺术贵真。凡真,就意味着活,意味着生命,也意味着可能的永恒。
魏广君先生的艺术作品就真,天真烂漫,真气弥满;就活,神采奕奕,精神自足!
还是从他的书法说起吧。
悬流落日五言联 180cmX33cmX2 2022年
魏广君书法出道很早。他自小痴爱书法,本来设想亦步亦趋打“持久战”:三十多岁进市书协,四十左右进省书协,六十岁以前加入国家级书协。但命运似乎特别眷顾他,青睐他。仅仅二十多岁,他竟然生生夺得了国字头书法家的桂冠!这种突然拥有的巨大收获,一般人难免会喜不自胜,一生沉湎于享受这种“收获”带来的“福利”;但对于“山汉”魏广君,其幸福感一定是相当短暂的,更叫他由此而生的应该是“四顾心茫然”:空,无边无际的未知和玄奥神秘的空。当一个人感觉到饥饿般的巨大空洞,就需要最丰美最真实最畅达的材料和味道填充。聪敏的他彼时一定已经悟出:书法从来不仅仅是写字。字是死的,固定,刻板,就像一幅皮囊。要叫它活,一定要人为地灌注其生气,培植其灵魂,赋予其精神。这才可能达到书法艺术的至臻境界。于是,他不满足于浅尝辄止小有所得,开始博学广闻,兼收并蓄。由书法而更多更广的书法;而篆刻,而秦砖汉玺明清诸家现代流派;而绘画,而山水花鸟文人小品……他时常沉潜于多门类艺术和文哲史等多学科学术的探究。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疯狂“吞噬”,不断交互“反刍”,有机杂糅,带给他的就是现在的日渐丰盈:为人愈加谦恭和合,艺术修养愈加全面,艺术精神逐步生成,艺术境界持续升华……
史鉴诗二首 32cmX22cm 2022年
修行,是一生的功课。学习,是一生的修行。对艺术家而言,永无止境。
因而,魏广君并不把书法当书法,并不把绘画当绘画,并不把篆刻当篆刻,“往往兴致所来,便放笔直取,纵横使转,笔笔见性,胸中块垒,腹底锦绣”(张晓凌先生语),都随心由性,施之以最惬意的艺术表达方法。这就使他创作的不同艺术作品成了他舒泄心性、盘礴意趣的种种活生生的自我写照。这也就有了诸如《广君高兴》《广君高致》之类最自由最舒心最活泼泼的艺术作品。
因而谁都不难感觉到,魏广君的书法活了,笔墨淋漓卓见奇崛心性;他的篆刻活了,万年的石头似乎会唱《大风歌》;他的绘画活了,生机盎然直抵大千万象。
2018年于国承堂画竹
四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科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宗教。
估计,艺术学博士后的魏广君先生对此一定颇有体会。
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的书法、国画,包括篆刻,是从中国哲学之渊源《易经》的阴阳抱负、相生相克而化生的。至少,它们要符合其中的哲学意蕴。如书法讲究的“欹侧反正”、“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篆刻把清代邓石如“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奉为圭臬,等等。无疑,中国艺术几乎所有的精微之处,都是中国哲学的典型显现,无不契合着中华传统文明的最高归旨。但我觉得,这种理论,只是从哲学的角度求诸技法,其实仍然停留在技的层面,如庄子笔下的庖丁,如古代那个卖油翁,他们都试图“技近乎道”。但很多人可能忽视了:技艺和艺术虽然有很多相似的东西,但也有着明显的质的不同。艺术是以技立道。艺术家要通过技,来表达、反映一种旨趣、思想或意识,表达内心的趋往、追求和质地。这其中可能含有宗炳提出的“以神媚道”成分,但这显然还是“为他”之意,本体游离于客体之外。我更同意“澄怀味象”这个词,这也许更接近“我”以及“为我”的艺术所追求的终极哲学本体。
平安鸿禧 33cmX60cm 2023年
所以,当一个艺术家达到足够的哲学境界时,就完全不把技法当法,也不会计较创作过程的种种技法羁绊,如郭嘉颖在《魏广君篆刻艺术的“表现”和“图真”》所评价,“(魏广君)创作过程非但没有紧张焦虑,而且充斥了活力和强烈的快感。印人每一次奏刀入石,都满怀着对上古时期淳厚天然的追念,又满怀着对未知将来那份偶然美好的期待。在无尽追念和永恒期待中,刀与石结合的生命得以贯古通今。刀锋的开凿与石花的飞散又是物与物的交融对话,就像巨斧开辟鸿蒙喷薄出的淋漓元气,此时只留下作者在欣喜中聆听着天籁,并随之进入到天籁的神秘共振当中。天籁是个秘密,秘密显然不会对所有人都公开,唯有拈花者才在刹那间为之一笑。”——这应该就是佛教里的最高境界吧。
李白诗意图 136cmX68cm 2018年
平安鸿禧图 34cmX136cm 2023年
从古代众多名家大师的艺术作品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国画无不是具有强烈意味的哲学观照。归根到底,艺术就是终极于儒释道宗教的艺术家的内心独白。
因而,就连艺术家王澄先生也是以“道”的名义祝福他的学生,“艺术之巅也是无极,而归于无极自是广君终生的事。”(文/曾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佛教艺术家协会学术理事、山西省作协会员、大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小品文选刊》副主编。 国承文化资讯)
艺术家简介
魏广君,1964年生,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博士。现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京华印社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