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化、多样化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双年展——作为个案的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包括启动仪式、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等多个环节。著名策展人、艺术家、批评家等专家学者齐聚现场,聚焦济南国际双年展,从展览策划、主题阐发、内容传达、发展路径、宣传模式、文旅实践等众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呈现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输出了大量有关中国双年展发展的前瞻性观点、建设性论点。
研讨会结束后,记者对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针对相关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挖掘。
展览策展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磊在“全球化、多样化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双年展——作为个案的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学术研讨会启动仪式的发言: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发言有一个题目——《共生世界,美美与共》,想分四个方面来跟大家做一个报告。首先是对本届济南双年展的切身感受;第二想说说双年展的特征和使命;第三个是我关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的思考;第四我想讲一下对于济南双年展未来的建议。
我先说说对本届双年展的感受。
毫无疑问本届济南双年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策展人团队在冯远老师的带领下为美术馆的同仁谋划,整合各种艺术资源。应该说我对展览本身还是比较了解的,但是当我走进山东美术馆和济南美术馆的时候,我还是被眼前的场景大大地震撼了。那么多的观众,那么精彩的呈现,使得作为一个做了很多年双年展的一个美术馆人也为之感动。
那么本届济南双年展有什么值得我们特别的向大家推介和总结的,我想有三点。
第一,我觉得“一个展览将激活了一座城市”。我们双年展每天有一万多观众来到展现场,网上传播更是不计其数,观众的构成又是以年轻人为主。我相信,当他们参观了双年展之后,在他们的人生经历当中会形成这样的认知——“世界是多元的、表达是多样的”。我们想象一下,当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孩子再过十年、二十年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主导力量的时候,他们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和生活。他们一定会从双年展当中获得很多新的可能性,这种打开思想、打开心扉,不拘泥于一种具体的表达,世界有很多的可能性的认知会成为一种社会心态,这是人和社会的进步,这是双年展播下的种子。
第二,我觉得本届双年展在视觉上非常精彩。不管是山东美术馆还是济南市美术馆,在整个视觉呈现上那种节奏、那种呼吸感,都把那么复杂的空间结构和一件件艺术作品完美地融合起来,使艺术跟观众能够产生互动和共鸣。达到这样的效果是要花精力的。展览筹备时正处在疫情最严重的期间,可见我们两个美术馆的同仁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特别值得向他们表示敬意。
第三,展览通篇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导向。我们为什么做双年展?双年展不是美术展,双年展是一种视觉文化的思考和实验,及其呈现的多样性的综合体。它跟我们以往对于美术展览的认知是不一样,美术当然是双年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他延伸的部分更是引人注目。在双年展中,不管是作为美术的样式还是作为其他延伸的样式,其基础和肌理是这些作品是对我们周遭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思考,以及尝试着新的表达。这个是双年展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本届济南双年展紧紧围绕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趋向,建构了中国特色的双年展,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双年展,所以我特别要说:“这个是主旋律的双年展”。
第二个方面是说双年展的特征和使命。
双年展是两年举办一届,通常以举办的城市命名,或者以艺术的类型命名。也有三年举办一届的,叫三年展。也有五年举办一届的,如卡塞尔文献展,等等。双年展最重要的使命是文化议题的设置和精神引领,我想把这个问题提的严重一点,提到高一点,尽管我们很多的展览,中国有很多展览叫双年展,国际上也很多展览叫双年展,真正有价值的双年展应该是具有文化议题设置的能力,以及精神引领的感召力。
双年展还是当下视觉文化的集成。视觉探索得可能性很多,在当有哪些可能性?有哪些探索和实验?我们通过策展人用一个主题把那些成果聚合在一起,在一个美术馆或者是一座城市,把它呈现给观众。
双年展特别强调议题和表现的探索性、实验性、研究性和批判性,所以容易引起争议、引起话题,但这种争议和话题也是双年展的魅力所在。
山东美术馆专职副书记何茂峰(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磊(右)参观展览
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中国的学者、策展人,美术馆工作者、政府部门都在思考。
我觉得首先应该讲好中国故事。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积累的这种巨大的能量,我们在经济、社会、民生都在迅猛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在我们深度融入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在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方的双重压力,在一定时期这种压力显得非常明显。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也给我们带来思考和表达的动力。这是大时代的特征,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会出大作品和大艺术家。我觉得我们是生处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要用双年展讲好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第二是要讲好世界人民共同的故事。
讲好世界人民的故事就是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仅要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还要介绍更多的欠发达国家的文化,在文化上大家是平等的。我们一方面要向中国介绍世界,另一方面更要向世界介绍中国,所以中国的双年展肩负着很大的责任。
我在这里引述一段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段话,习总书记这么说“我们真诚的呼吁世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同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个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世界故事,做好中国的双年展的核心定位。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磊在山东美术馆参观展览
第四我想讲一下对于济南双年展未来工作的建议。
从本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可以看到它反映了波浪壮阔的大时代的气息,济南双年展能不能把自己明确的定位与“中国双年展”,这个中国不是你改名叫“中国双年展”,也不是说不邀请外国艺术家参加,而是要做一个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看世界、讲故事的双年展,为什么这么说?我有几点想法。
第一,从历史上说,齐鲁大地是两千多年前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发祥地,一直延续到今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面向着未来,我们依然可以以中国文化的根性面对世界的各种问题,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从区位上来看,济南这个位置是在中国的海岸线的腹部,在交通和地理的方位上都是处在中间的点,可以上下联通,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山东省政府和人民都是充满了干劲和热情,希望创新,敢于变革,这是打造一个有代表性“中国双年展”的最好基础。
第二,应该强调作济南国际双年展是中国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代言人。根据中国的立场设置议题,选择艺术家,开展传播,推动分享。我们的双年展已经在这么做了,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清晰和强化。
第三,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我建议还是要进一步的梳理和强化作为济南国际双年展的成长逻辑。以上海双年展为例,在这里的张晴馆长、朱青生老师都是上海双年展的参与者、推动者、操作者。上海双年展开始时只是一群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变革和发展的有志之士的朦胧想法,1996年第一次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第一届的内容主要的华人油画和少量的装置;第二届的内容主要是华人水墨;直到第三届才逐步的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双年展。从第三届开始,上海双年展引进了当代艺术的观念,持续把双年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探测器,以上海这座城市作为基点,以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思考的对应点,不断发出视觉文化界的声音和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建议,以及对世界的呼声,最后成为在世界上有相当影响力的双年展,成为上海市的文化名片,推动了上海乃至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发展。一个双年展的内在逻辑是事业持续发展的根基,唯有根基稳、方向明、不折腾,事业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最近我在浙江的农村做“艺术乡建”的学习和考察,我发现很多通过艺术帮助农民“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美丽乡村”的实践就是当代艺术非常好的表达,把艺术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里有艺术家的参与,也有农民的参与。这是最直接的面向时代的课题的艺术表达,为什么在画室里的艺术家才能进美术馆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打开视野去吸纳更多的工人、农民、市民的作品进入双年展呢?
济南双年展已经是第二届了,有了非常好的基础,我非常期待第三届、四届、五届持续做好,成为我们山东最亮丽的文化名片,同时也能够成为全中国最亮丽的文化展现。
(来源:山东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李磊,1965年10月8日生于上海市。现任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绘画专业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一级美术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人馆客座教授。曾任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上海油画雕塑院执行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