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2023李晓军作品展
展览时间
3月9日——23日
展览地点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书画频道美术馆
主办
数字电视书画频道
前言
“逸笔草草,神情毕现”此乃中国文人画之精神所在。其要处在于直抒心意,不以悦目为能事。心迹同一,心手双畅是中国画家的追求,画者若能此,定入物我两忘随心所欲之境。想缶翁之豪迈,白石之精妙,潘天寿之强悍,李苦禅之纯厚,皆是迹与心合。观其画如谋其人,以神相会,性情了然。余习画数年,亦有过中西合璧之想,然易入眸眼之道,难成心悦之求。方知中西绘事实为二体。简而述之,西解目观,中表心仪。致纯正方可致精微。然艺事相通,学有专工,非有宽广博大之胸襟者亦难远行。
“心花”是艺术家李晓军近年艺术展的主题,前段文字是他多年对艺术创作的感悟与体会,均呈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之中,本次展览展出了李晓军近年创作的绘画、书法作品及华文艺饰、首饰系列文创产品。冬去春来,万物萌动,生机盎然春天已悄然而至,书画频道美术馆重装一新,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观众,希望“心花”——李晓军中国画、书法作品展让您如沐浴春风,品味文化之美。
数字电视书画频道
2023年3月
写生有感
·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中国画的临摹与写生即是中国画学中的读书与行路的关系。
临摹在于学习,写生重在感悟。中国文化,文随心发,迹随心动。诗、文、书、画莫不如此。诗中“白发三千丈,愁情似个长”,是心绪也;书法中“我书意造本无法”是心法也;绘画中“画神不画形”,是心迹也。这些都是出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的一种感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神采为上”是中国这片土地上酝酿出来的审美情怀,神即为心,通心方可通神,中国画的写生即为画学上的通心之道,不谙此道,必心随景移,迷失在自然中,将心留在了眸子里,走入表面化的陷阱。观古人画作,挪山唤水,作雨呼云,移木栽花,怪石奇禽,多为借景抒情,是画者心神的表象。这便是在中国画者眼中的山和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亦是山,水亦是水的原故。就赏者而言,画者用心,赏者会心,所会之处,亦在心神,心心相映,一见如故。此乃中国书画不见物象一迹相通相赏的原故。
写生是中国画者成就物我同一的必经之路,亦是一条极易迷失自己的困惑之路。
· 在中国画及书法上的激情表述,都是在生命常态下的短暂的火花,是在行走路上的灵光一现。评价一个中国书画家的成功与否,是要考量他在修行中的物我相合的整体生命常态(如衣食住行),而不是路上的短暂精彩(如喜怒哀乐)。只有生命的常态才是一个人真实的本质体现。所以中国书画家的所谓代表作或激情之作并不是他成功的标志!中国书画家的成功与否,是要审视他的生命常态与书画之间能否达到真诚流露心迹合一的契合程度。
· 中国的写意画着意点不在精神的展现,在于人格的表述。強调人生生命状态在中国式的笔与墨中放弃功利之心的真切的自然流露。
就 “创新”而言。中国书画的“新”应该以"出新”表述更为准确。"出新"与"创新”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出新"是建立在一种平和的修行方式之中的,它是以感悟自我,发现自我为基础的,是本真生命状态的自然流露。就风格面貌而言,全世界就一个如“我”的个体。真切地寻找到自己,并与自己所爱之物修为一体,从而达到“物我同一”、“心迹合一”的境界。由此自然地、毫无做作地在绘画中表露“出”自己的心,以独具的个体生命特征图式区别于同类,从而达到中国式的“出新”。亦完成了中国式的创新。
· 笔墨功夫与笔墨趣味是不同的概念!笔墨功夫是精神气质的表达!笔墨趣味是审美情趣的表述!
· 中国绘画的落点不在是否生动,而在是否露骨。(文/李晓军)
李晓军中国画作品欣赏
▲《非洲芙蓉》195×80cm
▲《牡丹》138×69cm
▲《树》138×138cm
▲《万世流芳》283×146cm
▲《鸡冠红艳》126×123cm
▲《树》138×138cm
▲《紫藤挂云木》144×145cm
▲《红梅》138×69cm
▲《墨荷》144×145cm
▲《墨荷》138×69cm
▲《树》138×138cm
▲《垂金》141×72cm
▲《红梅》138×69cm
李晓军书法作品欣赏
▲《赤壁赋》88×46cm
▲《与朱元思书》136×68cm
▲《论语摘选》136×34cm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36×68cm
▲《听蜀僧濬弹琴》136×68cm
▲《马说》136×68cm
▲《赵孟顺对联》136×68cm
李晓军汉字设计/华文艺饰/首饰系列
作品欣赏
用线连接世界
基于几年来对中国书法发展空间的思考,汉字书写在失去了记录语言功用的今天,它的艺术性一面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从汉字发生发展的历程上看,除去笔,墨与纸张发生关系的原素之外,刻划,铸造亦是汉字传承与审美的重要环节。
刀刻给予我们的凌利、劲爽。溶铸赋予我们的沉厚、凝重。使我们体会到了游离于纸面书写美感之外的特殊审美特质。
此次推出的汉字饰品系列,亦是对汉字之于溶铸美感特征的继承与挖掘,意在使传统的书法从纸面上的线性审美之外焕发出与工业社会相契合的金属性审美元素,使书法中的“折钗骨”美学概念得以质地的还原与再现。
线性造型的美学特征是世界设计理念与时尚流行的重要元素。中国汉字之中的线与线的组合体是汉字造形的本质,这一本质特征,与世界设计理念的先锋性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
历史让具有三千多年古老的中国汉字文化与当代的时尚设计理念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交汇在了一起,使中国古老的汉字造形元素,再一次突显了他承载的民族文化审美的新时代光芒。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华民族不断强盛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中国书法是连接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中国书法也一定会以它独具魅力的线连接世界!(文/李晓军)
(来源:书画频道)
艺术家简介
李晓军,曾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画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绘画作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199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新人新作展,1996年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获奖),中国书画艺术节全国书画家新作展(获奖),200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铜奖),2003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年展,写意中国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及传略辑入《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辞书。
书法作品曾获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北京市书法展一等奖,1993年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1997年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并获日本每日新闻社社长奖。